高京平 吳亞超 邢 飛
(河北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天津 300401)
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多元文化成為世界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勢,正如薩繆爾·亨廷頓所認為的:當今世界是一個多極和多文化的世界,“主宰全球的將是文明的沖突”,“世界沖突的根源是文化的沖突”。[1]高校作為人類文化發展和傳承的重要場所,是多元文化的集散地,在各種文化相互影響和相互沖擊的作用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臨的文化氛圍和環境越來越趨向于復雜化。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中國特色的德育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和主渠道,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其“課程內容必須反映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要求,以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作為標尺。”[2]與此同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是大學生的思想素質、政治素質與道德素質培養的重要陣地,是陶冶大學生美好心靈的偉大事業,因此,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成功與否直接關系著大學生素質的高低。但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的發展,外來的異質文化也不斷涌入,它們與馬克思主義主流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相互激蕩、碰撞,多元文化趨勢愈演愈烈,種種現象給社會各領域特別是大學生帶來不同的價值判斷,多元文化元素在構建著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新體系的同時也在沖擊、改變著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體系。
多元文化的沖擊使大學生的視野不斷開闊,為他們打開了豐富多彩的世界,其認知領域不斷擴大,與此同時,也給當代大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價值選擇。面對多元文化思潮,許多大學生的價值觀念發生了重大變化,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理想信念模糊、社會責任感缺乏、價值取向扭曲、政治信仰迷茫、團結協作觀念較差、心理素質欠佳等問題,這必然給與大學生素質培養休戚相關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帶來了許多新的挑戰。
多元文化作為世界文化的發展趨勢,其自身必然內含著一定的生命力與合理性,它極大地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教育的發展空間,使當代大學生的智力和視野都有極大地拓寬。然而作為一把雙刃劍,它同時也給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
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中,大學生居于主體位置,承擔主體職責,發揮主體作用。由于多元文化的沖擊,“全球化范圍內只存在一種絕對單一的價值和原則已經成為不可實現的烏托邦”。[3]多元文化環境一方面為個人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機會,大學生能夠自由選擇合適自己的文化,從而進一步完善他們的個性。另一方面,在多元文化的影響下,一時間非馬克思主義的學說,甚至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也喧囂至上,由于大學生對各種文化所內蘊的價值觀缺乏必要的甄別能力,面對形形色色的價值目標和行為方式,大學生的價值選擇也呈現出千差萬別。各種新的概念的不斷涌現,各種社會思潮互相激蕩、彼此交錯,勢必影響到大學生的價值選擇,致使愛國主義等核心價值觀受到來自各方文化力量的挑戰。
多元文化提供給我們的不再是單一的理念,而是多元的特征,是本土文化同異質文化相融合而產生的文化共存的現象。因此,多元文化的發展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屏蔽機制具有削弱的作用,同時賦予其更多的開放性,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吸收其它優秀文化為我所用的功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也隨著文化的多元而不斷的擴展。我們必須清楚地看到:全球化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主導下的全球化,他們利用自己的霸權地位,對社會主義國家進行“分化”和“西化”,大肆鼓吹所謂“全人類的共同價值領先于階級和民族的意識”等力圖消除國家意識形態的思想,以達到通過文化的滲透進而顛覆社會主義的圖謀。這警示我們:“意識形態陣地,社會主義不去占領,資本主義就必然會去占領。”[4]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面對意識形態的滲透與反滲透斗爭,怎樣去占領思想意識形態領域陣地,怎樣去爭取年青一代大學生,這同樣是思想政治理論教育面臨的挑戰。
在傳播方式上,“多元文化與現代信息、科技手段密切結合,不僅通過娛樂影視、報刊等日常形態來拓寬輻射范圍,而且利用網絡傳媒等高新技術手段來增強輻射力度。”[5]這些思想政治教育新載體既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提供了新手段,也帶來了新考驗。因為新載體的開放性和共享性,使教育者不再是權威的代表和信息的中心,由于其吸引性和繁雜性,它所傳播的文化雖然有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內容,但同時更有大量腐朽沒落的東西,這也考驗著當代大學生的自控能力和選擇能力。所以,怎樣去占領當代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建設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當前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所面臨的又一挑戰。
多元文化背景下,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發生了很大變化,因此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必須抓住機遇,應對挑戰,因人因時而異,反對形式主義,不斷滿足學生的正當需求,推進教育方式的創新。
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提高認識,是做好多元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美國教育家克倫威爾曾說:“教育面臨的最大挑戰,不是技術,不是資源,不是責任感,而是去發現新的思維方式。”[6]
1.堅持一元主導多元共存的文化發展觀
在當今各種文化相互博弈的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堅持一元主導,堅持主流文化,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的融民族性、世界性與時代性于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主流文化絕不能含混不清,該提倡什么,反對什么,都必須旗幟鮮明。思想政治教育必須立場堅定,抵制文化霸權主義,不受西方宣揚的“普世文明”的影響,堅持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和集體主義的主旋律不動搖,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統領全局。在此基礎上,兼容并包,促進多種文化共同發展,豐富中華文化的內涵。
2.樹立全球意識,積極吸納有益的外來文化
全球意識要求人們用寬容、平等和公平的態度對待別國文化,用開放的、世界的眼光看待事物。作為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教育者,即高校教師要首先轉變觀念,絕不能用民族的、狹隘的觀點來分析和看待問題,并且要幫助學生逐漸的掌握、熟悉多元文化的存在及其發展,減少外來文化的沖擊,積極吸納有益的外來文化,并且要逐步培養學生的全球意識,使其具備全球眼光,以便在今后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符合時代的要求。
3.增強責任意識,推動主流文化發展
面對多元文化的挑戰,思想政治教育各主體都要增強民族文化的自覺意識,學習魯迅先生的態度:“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拿來,‘拿來’之后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7]文化的傳承歷來都要求“吐故納新、除舊布新”,在揚棄中創新,因而,教育者要以身作則推進中華民族文化的不斷進步。此外,在日常生活中,大學生要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在尊重不同文化的同時,抵制不良誘惑,探索有中國特色的多元文化道路。
在多元文化發展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內容要想有說服力,就是要既避免單純的照搬西方的文化思想又要有別于傳統的教育內容,立足現實,不斷豐富,力求創新,只有這樣,才能滿足當代大學生的求知需求,引領社會的發展。
1.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多樣化發展
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要針對多元文化的要求,不斷充實和改進教學內容,尊重來自不同民族、種族和不同宗教信仰的學生,增加對異質文化的介紹,使學生認識差異、尊重差異并且學會處理差異,運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積極吸收中國傳統文化和借鑒國外文化的優秀成分,選擇體現時代特色和反應時代精神的事例來教育學生,為其內容的多樣化增添新內容。
2.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社會化水平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視教化的作用,要求個人服從集體和國家,隨著多元文化的發展,學生的民主、自由和獨立意識不斷增強。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要更加重視對學生的社會性培養,注重學生的需求,不斷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其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避免西方的極端個人主義和傳統文化“官本位”思想的影響,促使學生能夠更好的融入社會。
多元文化是與現代科學技術相聯系的,與此相適應,我們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也應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更新其載體,深入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不斷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性。
1.發揮現代宣傳陣地的傳播功能
充分發揮現代宣傳陣地的傳播作用,“關鍵是要辦成適應時代要求、學生認知要求、核心價值體系要求的主流價值傳播渠道,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價值理念在第一時間傳播。”[8]隨著信息一體化的發展,互聯網上的各種博客、論壇、Q Q群等已成為大學生取得信息的快捷平臺。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應當充分利用現代媒體的功能,在傳播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同時加強學生對多元文化的了解,引導其確立正確的價值觀。
2.與時俱進的改革教育方法
在多元文化時代,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要改革傳統的教育方式,汲取國內外各種文化的先進因素,堅持以學生為本,將社會發展和學生自身的實際相結合;變單向的灌輸為互動的雙向交流,采用交流教學和民主教學,變呆板的課堂模式為多媒體教學模式;注重心理疏導和人文關懷,不斷促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創新,使思想政治工作“既要教育人、引導人,又要關心人、幫助人,使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在不斷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中彰顯更大的魅力。”[9]
多元文化已成為全球化進程中的一種不可逆轉的潮流,是選擇融入還是游離,在同質文化和異質文化之間怎樣做出科學判斷,是當前思想政治教育所不能規避的問題。針對不同文化,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必須加以區別對待,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打破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只依靠主流文化一統天下的單一格局和封閉狀態,積極汲取多元文化中彰顯主體平等、個性自由、公平民主、人性釋放的先進元素,為實現以主流文化意識為主導、多元文化中有益成分為補充的嶄新教育體系而努力奮斗。
[1]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國際秩序的重建 [M].周琪,譯.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
[2]顧海良,佘雙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改革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3]劉 艷.多樣性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失語”分析與反思[J].求是,2011,(06).
[4]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梁 晉,陳碧瓊.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難點和對策[J].武漢科技學院學報,2006,(09).
[6]楊玉青.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認同[J].經濟與社會發展,2012,(06).
[7]范小青.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創新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學報,2012.
[8]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9]朱海龍,胡文濤.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學生道德教育[J].大連民族學院學報,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