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瑩瑩
(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民商經濟法學院,北京 100088)
遺產稅是以被繼承人去世后所遺留的財產為征稅對象,向遺產的繼承人和受遺贈人征收的稅。近代遺產稅始征于1598年的荷蘭,目前全世界有100多個國家相繼開征了遺產稅。
遺產稅稅制模式主要有三種。一是以美國為代表的“總遺產稅制”,特點是“先稅后分”,即以財產所有人死亡后遺留的財產總額減去扣除項目為課稅對象。二是以日本為代表的“分遺產稅制”,又稱“繼承稅制”,具有“先分后稅”的特點,即按國家有關繼承法規先分配遺產,然后再就各個繼承人取得的遺產份額課稅。三是以意大利為代表的“總分遺產稅制”,其特點是“先稅后分再稅”,即對被繼承人死亡時遺留的遺產總額課征一次總遺產稅,再對稅后遺產分配給各個繼承人的遺產份額在達到一定數額時課征一次分遺產稅。[1]
遺產稅稅制原理在于,首先,調節社會貧富差距,維護社會公平。遺產稅是稅收的一種,實質上具有“劫富濟貧”性質,起著對社會成員再分配的作用,國家對被繼承人的達到一定數量的遺產征稅,使得繼承人在繼承之前或者之后必須納稅,這是對繼承人這筆由繼承或遺贈而輕松取得的這部分收入的再分配。由于遺產數量往往巨大,所以遺產稅的征收會使財富繼承人有一定的負擔。而征回的這筆稅收將用于全民,有利于調節社會貧富差距,維護社會公平與社會穩定。其次,體現稅收公平原則。稅收公平原則,包括橫向公平與縱向公平,橫向公平即指稅法面前人人平等,具備相同課稅要素的納稅人在稅法面前得到相同的待遇。而縱向公平即人為地在納稅人之間做出適當的區別對待,最終實現納稅人稅收負擔感大體相同。繼承人或受遺贈人獲得遺產后,其納稅能力增強,向其征收遺產稅也體現了稅收公平原則。其三,促進公益事業發展。由于遺產稅數額較大,為了讓后代減輕納稅負擔,一些富人會選擇將一部分財產捐給公益機構,進行慈善事業,這樣,既能為社會做貢獻,也能為子孫后代樹立良好的榜樣。其四,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遺產稅的征收能夠刺激消費,擴大內需,有利于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社會生產力和國家綜合實力不斷增強。然而,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也出現了嚴重的貧富差距問題。目前,這種財富高低之間差距,仍然沒有得到有效遏制。通過開征遺產稅,把那些已過世的人所遺留的部分高額財富征收回國家后,可以使他的被繼承人在獲得這筆財富時要付出一定的代價,這樣就對富裕的財產擁有者起到了一種均衡和限制的作用,相對縮小了巨大的貧富差距。尤其是被征收的這部分財富,國家可以用于社會公共事業,這使得全社會每個成員都能享受的到,有利于“共同富裕”。[2]
我國目前經濟總量全球排名第四,但我國的人均收入差別巨大,目前已成為世界上貧富差距最大的國家之一。國家統計局發布2012年中國基尼系數為0.474,遠高于聯合國規定的0.4的警戒線。中國資產最高的10%的家庭占據了近85%的社會總資產。資產分配不均是導致貧富差距懸殊的重要原因,為了緩解高收入階層與低收入階層激化的矛盾,開征遺產稅應該是一種可行的方法。開征遺產稅能夠從心理上緩解低收入群體的不平衡,維護社會穩定和諧,并利用稅收杠桿調節貧富差距,有利于縮小基尼指數;在經濟上可以擴大稅收收入,進而增加財政收入,使得政府可以更好的提供公共服務;還可以在社會上形成良好的風氣,鼓勵繼承人或受遺贈人自力更生,促進公平競爭。
遺產稅以被繼承人去世后所遺留的財產為征稅對象,直接影響遺產的再分配。如果設置得當,不但可以調節貧富差距,維護社會公平,促進公益事業發展,而且可以營造良好社會風氣,鼓勵公平競爭,營造代際公平。同時,遺產稅征管以資產核查為基礎,資產又以不動產為主導。遺產稅的開征,可以敦促房地產價格理性回歸,規范房地產市場,實現遺產稅的綜合社會效應。[3]
1.稅源充足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及國民收入分配結構的變化,使得私有財產的擁有量和遺產繼承規模明顯增加,富人階層已經形成并已有相當規模,這為開征遺產稅提供了充足的稅源。
2.法律要件趨于完備
目前,關于遺產稅征收的法律法規已近成熟,深圳作為試點已公布預開征遺產稅,起征點為人民幣80萬元。此外,征收遺產稅的相關配套法律制度,比如死亡制度、繼承制度、財產申報制度、稅收征收管理制度等在我國《民法通則》、《繼承法》、《民事訴訟法》、《稅收征收管理法》等相關法律中均有具體規定。雖然有些制度還不太完善,但正在趨于成熟。
3.符合國際趨勢
我國自加入WT O之后,經濟以及制度都更加開放,也更容易受全球化、國際化的影響,我們在進行制度構建時必須與國際趨勢相協調,其他國家開征遺產稅的豐富經驗我們完全可以借鑒。
4.輿論條件已經具備
我國現階段貧富差距懸殊,有專家認為富人的財富應有部分捐獻給社會而不是全部繼承給子女,否則容易導致社會貧富分化加劇,不利于社會的穩定與經濟的發展。開征遺產稅對于解決社會財富分配不公和縮小貧富差距將會取得一定的效果,因此遺產稅開征應該是民心所向。
盡管我國有開征遺產稅的必要性,并且已經具有了一定的主客觀條件,但也應該看到開征遺產稅仍然有一定難度。
1.財產申報與評估制度的缺失
遺產稅開征的最大難點不是遺產稅法的缺位,而是公民的死亡報告制度、個人收入申報和財產登記制度、個人財產評估制度、個人財產公證制度等硬條件的缺位或不健全。這些問題都可能影響到遺產稅發揮作用。
2.利益博弈困境
遺產稅的開征必然影響到許多利益集團繼承者或是高干子女的利益,他們有權有勢,一定會極力阻撓,因而,這場利益博弈必定會很艱難。
3.部門協調困境
我國的部門設置分散,職能交叉現象較多,部門利益爭奪現象嚴重。遺產稅的開征涉及公安、工商、房管、稅務、海關等部門職能的協調,怎樣使這些部門合作高效化是必須要解決的難題,否則征收成本則會較高。
4.不利于民營經濟和家族企業的發展
開征遺產稅肯定會影響到民營經濟的發展,導致經營者投資積極性下降。此外,征收遺產稅也會抑制個人創建家族生意,特別是會嚴重打擊中小家族企業。所以如何把握遺產稅制度的設置與投資積極性的協調同樣至關重要。此外,征收遺產稅會刺激即期消費,挫傷人們工作、儲蓄和投資的積極性。
開征遺產稅有著重要意義,只有在借鑒國外優良經驗的基礎上,綜合調查國內具體情況,分析相關數據,綜合考慮經濟、社會效應,謀定而后動,方能使得遺產稅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1]蘇建華.西方國家遺產稅理論與實踐[J].涉外稅收,2003,(04).
[2]劉隆亨.我國開征遺產稅的若干問題研究[N].中國財經報,2013-11-19.
[3]熊 偉,葉金育.謀定而后動:遺產稅開征的理想與現實[N].東方早報,2013-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