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云香
(南京師大泰州學院思政部,江蘇 泰州 225300)
“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是鄧小平在領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不斷提出和反復思考的重要的基本的理論問題。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社會主義的實踐經驗,提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一科學概括,反映了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時代的要求,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了新的科學水平,對探索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價值。
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在論述怎樣才能發揮社會主義優越性的問題時,第一次提出了“社會主義本質”這個概念。他指出,“社會主義是一個很好的名詞,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確理解,不能采取正確的政策,那就體現不出社會主義的本質。”鄧小平認為,經濟長期處于停滯狀態總不能叫社會主義,人民生活長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總不能叫社會主義。講社會主義,首先就要使生產力發展,這是主要的。只有這樣,才能表明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社會主義經濟政策對不對,歸根到底要看生產力是否發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鄧小平把發展生產力和增加人民收入作為壓倒一切的標準,實際上已經提出了社會主義本質的核心內容。同時,鄧小平還對不符合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的思想進行了剖析,認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太慢也不是社會主義,平均主義不是社會主義,兩極分化也不是社會主義,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
1986年9月,鄧小平在回答美國記者關于“致富光榮的口號同社會主義的關系”時指出:“社會主義財富屬于人民,社會主義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會主義原則,第一是發展生產力,第二是共同富裕。”這段話成為社會主義本質論斷的雛形。1990年底,鄧小平進一步指出:“社會主義不是少數人富起來、大多數人窮,不是那個樣子。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在全面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實踐的歷史經驗和改革開放新鮮經驗的基礎上,1992年初,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明確提出了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著名論斷。
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概括,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的高度,完整地體現了社會主義作為人類社會特定歷史階段的質的規定性,包含著相互聯系的兩層涵義。
第一,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納入社會主義本質。從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歷史經驗看,過去對什么是社會主義的問題之所以沒有完全搞清楚,之所以不完全清醒,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離開生產力水平抽象談論社會主義,誤以為只要不斷改變生產關系,提高公有化程度,就能推動生產力發展,一個時期內甚至用階級斗爭為綱取代發展生產力這個中心任務。從國情看,我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這個階段,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表現得更加突出,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意義就更加重要。從時代特征看,在和平發展成為時代主題、新科技革命迅速發展的條件下,世界各國尤其是我們周邊的國家和地區都在研究如何抓住機遇、加快發展自己的問題,只有突出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在社會主義本質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自覺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并最終以實踐來證明社會主義優越于資本主義。
發展生產力還有一個解放生產力問題,“發展生產力”和“解放生產力”是統一的。解放生產力,是指在生產力發展受到生產關系乃至上層建筑阻礙時,以革命或改革的形式,消除這些束縛,使生產力獲得解放,以其自身規律向前運動發展。毛澤東指出:“社會主義革命的目的是為了解放生產力。”鄧小平根據多年的實踐深刻認識到,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這一基本矛盾盡管在總體上是適應的,但還存在著不相適應的環節和方面,并成為束縛生產力發展的桎梏,必須進行改革。因此,“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過去,只講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生產力,不完全。應該把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兩個講全了。”
第二,突出強調了“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實現共同富裕,既是社會主義區別于資本主義以及一切剝削階級社會的重要標志,也是社會主義作為共產主義第一階段要始終為之奮斗的最終目標。馬克思主義認為,共產主義的最終目的是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鄧小平把實現共同富裕作為社會主義根本目標,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實際結合。實現共同富裕,是走向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所必經階段。社會主義正是由于同共產主義相聯系,為實現人類大同的美好前程,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才使其本質充分體現出來。正因為這樣,鄧小平多次指出,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從社會發展的歷史趨勢來說,社會主義要為共產主義創造條件,它所追求的共同富裕,無論在質上還是量上都要有很高的標準。與資本主義相比較,在生產力發展水平上應當更高,在社會富裕程度上也應當更高。而且這種富裕,不只是物質財富的富裕,它是以物質財富為基礎、包括人類科學文化等精神財富的全面的富裕。社會主義必須為創造這樣的富裕、共享這樣的富裕而奮斗。
鄧小平對“消滅”、“消除和“達到”幾個動詞的運用,展示了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溝通了社會主義的現實與未來,體現了建設社會主義的實際過程與實現社會主義最終結果的辯證統一。在這一長過程中,為了消滅階級、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的目的,在一定階段,一定范圍內又要允許富裕程度的差別和富裕先后的差別存在。也就是說,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既不是平均富裕,也不是同步富裕,實現共同富裕的途徑是,一部分地區有條件先發展起來,一部分地區發展慢點,先發展起來的地區帶動后發展的地區;也讓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帶動后富。這完全是以我國現階段的經濟結構和生產力水平為根據的,并且也是為了更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換言之,只有通過不斷發展生產力,才能逐步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為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奠定物質基礎。可見,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本質論是從對社會主義歷史的、動態的考察的角度來揭示其發展進程和結果的,鮮明地體現了社會主義發展的辯證法。
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本質理論,是深化對科學社會主義的認識、探索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最重大的理論成果之一,對于我們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基礎上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
第一,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了一個新的科學水平。社會主義本質這一概括的重要特點是:既包括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問題,又包括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問題,體現了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社會主義根本任務和根本目標的統一、社會主義的物質基礎和社會關系的統一、社會主義發展過程和最終目的的統一。突出地強調“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糾正了過去忽視生產力發展的錯誤傾向,反映了整個中國社會主義歷史階段尤其是初級階段特別需要注重生產力發展的迫切要求,明確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后還要通過改革進一步解放生產力。突出地強調“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闡明了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目標以及實現這個目標必須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基礎,指出了我們發展生產力與剝削階級社會發展生產力的目的根本不同。鄧小平明確指出:“經濟長期處于停滯狀態總不能叫社會主義。人民生活長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總不能叫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是個很好的名詞,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確理解,不能采取正確的政策,那就體現不出社會主義本質。”“根據我們自己的經驗,講社會主義,首先就要使生產力發展,這是主要的。只有這樣,才能表明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社會主義經濟政策對不對,歸根到底要看生產力是否發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這是壓倒一切的標準。空講社會主義不行,人民不相信。”他把發展生產力,發展生產和增加人民收入稱為壓倒一切的標準。發展生產和增加人民收入,最終是為了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鄧小平說:“社會主義財富屬于人民,社會主義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會主義的原則,第一是發展生產,第二是共同致富。我們允許一部分人先好起來,一部分地區先好起來,目的是更快地實現共同富裕。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的政策是不使社會導致兩極分化,不會導致富的越富,貧的越貧。”從社會主義的目的和目標方面來理解社會主義。這就使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學說,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得到了豐富和發展。
社會主義本質理論提出,把我們對社會主義的認識,從主要強調關于公有制、按勞分配等特征,進一步深入到實現共同富裕這個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目標上。對于統一認識,促進改革開放事業的發展,保證社會主義改革的正確方向,是十分重要的。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的提出,為判斷改革開放的是非得失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有力地促進了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向前發展。
第二,對探索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理論具有針對性,一方面是糾正過去只著重于關注鞏固和擴大公有制、按勞分配和計劃經濟,把它當作目的的本身,而忽視了最為基本的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和目標的偏差。另一方面是防止改革進程中可能出現的少部分人富而大部分人窮的兩極分化和其他消極現象。這兩種狀況都不可能使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找到一條正確道路。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概括,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時代的要求,既堅持了長期以來社會主義實踐中行之有效的基本原則,又廓清了不合乎時代進步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模糊觀念,擺脫了長期以來拘泥于具體模式而忽略社會主義本質的錯誤傾向,排除了一系列錯誤觀點,揭示了社會主義本質和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的提出,為我們尋找一種能夠從更深層次把握社會主義本質,從而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在改革開放中探索出一條發展更快、人民享受社會主義建設成果最大、能夠充分體現出對資本主義優越性的道路,奠定了理論基礎、開辟了廣闊前景,使社會主義在中國的發展方向、任務和道路更加明確。
根據鄧小平對社會主義本質的揭示,我們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以公有制作為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維護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的主體地位,根據生產力解放和發展的實際要求,來完善和發展公有制的實現形式和以公有制為主體的所有制結構;我們必須拋棄長期以來把計劃經濟當作社會主義本質特征的傳統觀念,從根本上解除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姓“社”姓“資”問題上的思想枷鎖。從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論斷中,我們還可以更深刻地把握: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太慢也不是社會主義;平均主義不是社會主義,兩極分化也不是社會主義;僵化封閉不能發展社會主義,照搬外國做法也不能發展社會主義;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沒有法制也沒有社會主義;不重視物質文明搞不好社會主義,不重視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會主義;屈服于外國的壓力、喪失國格不是社會主義,搞霸權主義、強權政治也不是社會主義。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社會主義,是堅持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和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多種分配方式、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是善于吸收并力求超越人類社會的一切先進成就的社會主義,是發揚民主和健全法制的社會主義,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是與愛國主義相統一的社會主義,是主張維護世界和平的社會主義,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由共產黨領導的、實行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