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世杰 王志剛
(運城市委黨校,山西 運城 044000)
2013年2月,運城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設“美麗河東、大美運城”發展戰略,這是新一屆市委市政府實現運城轉型跨越的動員令和宣言書。戰略一經提出,就顯示出強烈的感召力和強勁的帶動力,成為運城人民的共同追求和努力方向。經過一年的實踐,運城市跨越發展的勢頭更加強勁,勢能正在集聚,潛能正在釋放。進一步完善這一發展戰略,需要從以下四方面著手,探索新的發展路徑。
綜改試驗區和示范區建設是建設“美麗河東、大美運城”的著力點,其最大政策和生命力就是先試先行。要通過先思先謀、先行先試、敢行敢試,闖出一條具有運城特色的成功承接產業轉移的新路,闖出一條推進內陸欠發達地區轉型跨越發展的新路。
一要抓住關鍵。轉型發展的核心在產業轉型,難點也在產業轉型。要堅持工業新型化方向,一方面從項目、用地、政策等方面形成對新興產業的支持傾斜導向,加快實施重點產業工程,推動傳統產業循環發展,新興產業加快發展。另一方面,圍繞產業轉型,全面深化各領域改革,加快建立有利于轉型發展的體制機制,促進社會事業發展和民生改善。二要抓緊工期。要加大工作指導和統籌推進力度,通過要素供給的優化配置和疊加組合,增強轉型力、創新力,形成先發效應,強化先行態勢,凸顯轉型形象,加快形成一批在綜改試驗格局中具有較大影響和帶動作用的優勢板塊。三要抓實見效。建設一批循環經濟項目、接續替代項目、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和重大科技創新項目。扎實推進財稅、土地、科技和金融等領域的改革創新,加快建立促進轉型的政策體系,依托標桿項目開展相關政策先行先試,能出臺的政策盡快出臺,真正讓企業感受到轉型、群眾受益于轉型、外界看到轉型。四要抓好事權范圍。只要政策法律沒有明文禁止,都可以大膽嘗試。對于市級事權內的改革,市級政府要積極推進,賦予市縣更大的改革自主權,扎實推進擴權強縣、強鎮試點。要把創優政務環境作為先行先試的重要突破口,提高辦事效能、改革行政審批,簡化審批程序、下放審批權限,強化全過程跟蹤服務,以良好的政務環境、人文環境、誠信環境,為先行先試創造條件。
“五大戰略重點”是建設“美麗河東、大美運城”的主戰場,要統籌推進工業新型化、農業現代化、市域城鎮化、城鄉生態化、文化旅游產業全面建設發展。[1]
圍繞產業結構調整、發展方式轉變,推進工業新型化。工業新型化作為運城轉型跨越發展的重要路徑,要注重循環發展、科技引領、項目支撐、園區承載、總量擴張,努力構建結構優化、優勢突出、技術先進、潔凈安全、附加值高、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加快推進工業小市向工業大市轉變。一是提升傳統產業。堅持以循環經濟為基本模式,按照產能大型化、生產集約化、利用清潔化、發展高端化的要求,著力推進產業內部資源循環利用、產業之間循環組合、關聯企業兼并重組,努力推動煤炭、焦化、鋼鐵、有色、電力等傳統產業在效益高點和價值高端實現資源高效利用。二是壯大新興產業。重點抓好現代裝備制造、鋁鎂深加工、現代醫藥、新型化工、農產品加工等新興產業,延伸鏈條、升級產品、拓展市場,不斷提高新興產業的比重和核心競爭力,加快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三是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全力支持企業加強研發機構建設,幫助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組建產學研創新聯盟,堅持典型引路、標桿示范、聯合攻關和重點培育,積極構建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競爭優勢。四是發揮工業園區功能。重點抓好運城經濟開發區、風陵渡經濟開發區等5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和15個工業園區建設,進一步完善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和相關配套服務,擴大園區規模,提升園區檔次,促使項目向園區集聚,要素向園區集中,發揮園區在工業發展中的主陣地作用。同時,積極與民生銀行等金融機構洽談對接,著力解決企業融資難題。
圍繞龍頭企業、基礎設施,推進農業現代化。解決“三農”問題,核心是實現農民收入翻番,主攻方向是“一村一品”“一縣一業”。一是牢固樹立“大運城”理念推動現代農業發展,以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為載體,突出抓好設施農業、觀光農業、有機農業、循環農業等新型業態培育,不斷提高農業產業化、高端化、設施化、標準化水平。二是堅持用“大農業”理念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要在擴張規模、提升質量、創新機制、完善服務上下功夫,結合實際、發揮優勢,發展一批輻射面廣、帶動能力強、發展前景好的示范社。
圍繞城鄉統籌、互動發展,推進市域城鎮化。圍繞“四位一體”、“八區聯動”統籌推進中心城市、大縣城、小城鎮、新農村協調發展,統籌推進“百萬人口、百平方公里城市規模、百平方公里濕地、百平方公里綠色屏障”“四個一百”的目標實現[2]。一是打造中心城市建設亮點。運城加快中心區、老城區、運城經濟開發區、空港經濟開發區、東部新區、西部關圣旅游景區、南部生態區、北部高新區“八區聯動”,整體推進、增強城市的承載力、輻射力、吸納力。堅持做響做亮關公機場、鹽湖、南部生態區、關圣文化建筑群、禹都公園、高鐵、環城高速、姚暹渠八大城市品牌,提高城市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啟動實施東部文化廣場、高鐵站前廣場、南山環湖生態、解放路跨工農街高架橋等“十大精品工程”,打造具有豐富內涵和鮮明特色的地標性建筑。二是彰顯大縣城建設特色。根據運城市各縣(市、區)地域特點,走出一條各具特色的城鎮化道路。小城鎮建設堅持功能集聚。按照“人口集中、產業集聚、要素集約、功能集成”的要求,努力建設歷史文化名鎮、商貿重鎮、產業大鎮、經濟強鎮,科學規劃,加快發展。
圍繞資源節約、環境保護,推進城鄉生態化。堅持建設與綠化同步、經濟與生態并重,以“現代、生態、宜居、文化”為原則和標桿,提升城市的現代性、功能性、安全性、宜居性。一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嚴格落實國家循環經濟標準化試點市建設各項任務,加快推進新能源應用、地熱資源開發等工作,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二是加大節能減排力度。堅持“綠色、低碳、潔凈、健康”的發展理念,著力降低資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確保完成國家、省下達的節能減排任務。三是加強生態環境建設。重點實施主要流域和山體生態修復治理工程,全面開展汾河、涑水河、姚暹渠環境綜合整治活動;四是大力開展造林綠化工作,確保完成造林40萬畝以上,森林覆蓋率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加快推進城鄉生態化步伐。
圍繞品牌塑造、平臺搭建,推進文化旅游產業。要努力構建“大戰略引領、大項目帶動、大產業支撐”的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新格局,把文化旅游產業打造成運城市新的經濟增長點。一是高揚龍頭,打造城市文化名片。在燦爛的運城歷史人文中,關公文化無疑是最亮的城市名片,最吸引人的金字招牌。繼續大力宣傳關公文化、鹽文化和根祖文化;鋪開大宣傳,拓寬客源市場,設立宣傳服務窗口,進一步擴大運城旅游知名度,提高運城對外的影響力;積極推進“關圣文化建筑群”申報世界遺產,以此作為發展文化旅游產業的龍頭,加大申遺工作力度。二是集群發展,提升產業競爭力。在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主攻產業園區化發展”思路的指導下,將文化旅游產業確定為鹽湖、永濟、夏縣、垣曲、芮城等縣(市、區)的主攻產業,強力推進集群化、園區化發展。三是深度開發,增強產業發展后勁。拉開一場資源開發的大會戰,要整合資源、挖掘內涵,加強保護、深度開發,宣傳推介、打造品牌。把資源優勢打造成發展優勢,促進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深度推進資源整合的深度。
強化改革開放、強化社會管理、強化黨的建設,是建設“美麗河東、大美運城”的根本保障和有力支撐,必須始終堅持、加大力度、整體推進。
強化改革開放,不斷增強發展的動力和活力。就是要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不斷增強發展動力,拓展發展空間,創優發展環境,為加快轉型跨越注入新的動力和活力。一要增強改革意識,加快創新步伐。緊緊圍繞“五大戰略重點”,增強改革意識、提升發展理念,堅持以改革的方法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在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取得突破。要深入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在優化產業發展格局、優化資源配置方式、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創新生態治理機制以及加快推動文化旅游業發展等方面大膽實踐,以敢闖敢試、先行先試的決心和膽氣,闖出一條具有運城特色的改革創新之路,推動經濟、文化、生態等各項事業長足發展,邁上新臺階。二要增強開放意識,加強交流合作。開放的力度決定發展的程度。要以世界的眼光、開放的胸懷、主動的姿態,大力加強對外合作交流。第一,充分發揮運城承東啟西、貫通南北、輻射中原的區位優勢,加強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區域合作,主動融入環渤海經濟圈、中原經濟區,引深與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的經濟合作。以黃河金三角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為平臺,加強與臨汾、三門峽、渭南的合作發展。第二,加大招商引資,用優勢資源換項目、換資金、換人才、換技術,全面擴大對外開放。第三,要走出去與先進理念、先進地區、大企業大集團主動對接,與一切有利于運城發展的生產要素對接,在招商引資、招才引智上實現重大突破,加快形成全方位、寬領域、高層次的開放新格局,提高經濟發展的外向度。三要增強環境意識,優化發展環境。企業創造財富、政策創造環境。要打造良好的政策、法治、市場和人文環境。第一,加大整治力度,深入開展創優發展環境集中整治活動。第二,推進干部作風轉變,精簡審批程序,提高審批效率,創新服務模式,營造良好發展環境。第三,完善金融服務體系。大力發展銀行、證券、信托等現代金融服務業;規范發展擔保公司,積極發展小額貸款公司,提升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水平。全力營造寬松優越的政策環境、高效便捷的政務環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環境、誠實守信的市場環境以及文明向上的人文環境,打造具有強大吸引力的區域中心城市。
強化社會管理,努力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就是要加快構建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形成社會管理工作的強大合力。一是關注民生福祉。習總書記指出:“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3]這十個“更”,是人民群眾對更好生活的熱切期盼,也是民生改善、人民幸福的更高要求。因此,要牢固樹立“民生為先”的理念,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根本,強力推進就業、醫療、教育、社會保障等各項社會事業穩步發展,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4]二是強化綜合治理。加快實施“天眼”工程、全面構建基層社會服務網絡、加強社會管理項目建設、繼續開展社會治安整治活動和矛盾排查化解工作,進而深入推進平安運城建設,為建設“美麗河東、大美運城”營造平安有序、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提高群眾的安全感、滿意度。三是抓住重點領域。緊緊抓住食品、藥品和生產安全等重點領域,通過筑牢食品安全防線、強化藥品安全保障、加強安全生產管理等加大監管力度,規范行業行為,為群眾創建一個安全放心的生產生活環境。
強化黨的建設,全面提升黨建工作科學化水平。就是堅持以改革創新的精神全面加強黨的思想、政治、組織、作風、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設,努力提升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一要加強政治理論修養。各級領導干部要帶頭學習政治理論,堅定理想信念,錘煉政治品質,嚴明政治紀律,增強為黨和人民事業不懈奮斗的自覺性和堅定性,提升黨員干部的良好形象。二要加強干部隊伍建設。創新工作理念,增強整體功能,著力提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切實增強敏銳的洞察力、快速的反應力和有效的執行力,不斷提高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三要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不斷拓展黨建陣地、夯實基層基礎、強化堡壘功能,著力增強各級基層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四要加強作風建設。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和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的各項要求,改進工作作風關鍵是要做到為民務實清廉,最根本的是要堅持發揚艱苦奮斗精神。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積極改進調查研究和會風文風;要堅持勤儉辦一切事業,堅決反對講排場比闊氣,堅持反對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嚴肅整治公款大吃大喝和公款旅游行為,規范公務用車管理和領導干部出訪活動,努力使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在全社會蔚然成風。五要加強廉政建設。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提高紀檢監察工作能力,加快構建教育、制度、監督、懲處并重的懲防體系,保持黨的純潔性、增強核心凝聚力。
“核心在轉型、重點在項目、關鍵在領導、根本在落實”的工作機制是建設“美麗河東、大美運城”的重要抓手。
核心在轉型,就是要把轉型作為發展的內涵、發展的實質、發展的標志,把注意力、著重點和突破口放在全面轉型、科學轉型、深度轉型上。
重點在項目,就是要把項目建設作為轉型跨越發展的基礎支撐和根本動力。當前和今后較長一個時期,運城市仍處于大投入帶動大發展的發展區間,仍處于項目集中建設期。[5]一要圍繞“三區”機遇抓項目建設。當前,山西綜改試驗區、黃河金三角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中原經濟區“三區”建設機遇疊加,給我們先行先試提供了政策機遇,也為我們走向市場、開放搞活、招商引資、融入全國發展大格局提供了廣闊空間。二要圍繞“五大戰略重點”,因地制宜、發揮優勢,努力打造一批輻射面廣、帶動能力強、發展前景好、能夠吸引關注度的亮點項目。向“上”到中央部委和央企爭取“政策派生項目”;向“下”到支持各縣(市、區)依托自身優勢產業發展項目;向“外”到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引進產業轉移項目;向“高”到瞄準具有創新優勢和市場前景的高新技術項目。三要以“六位一體”為抓手,抓好項目的儲備、簽約、落地、建設,實行嚴格的項目責任制度、監督制度和考核制度,要在第一時間解決項目建設過程中的難題,提高項目履約率和竣工率。
關鍵在領導,就是要充分發揮領導干部的模范表率作用,深入一線,率先垂范,以身作則,團結帶領干部群眾奮勇爭先、干事創業。要牢固樹立大局意識、全局觀念,進一步增強壓力意識、趕超意識、進取意識,勤于學習、善于思考、審時度勢、舉一反三,切實做到理念新、眼界寬、標準高、要求嚴,提升領導科學發展的能力和水平。始終樹立從一點一滴做起的精神意志,牢記“把事情做到最好”的理念,把完成挑戰性、艱巨性任務作為一種崇高境界,一種價值追求,一種精神向往。面對挑戰,振奮精神,鼓足干勁,攻堅克難,謀大事,破難題,促發展,再接再厲,努力創造出無愧于時代要求、組織重托和人民期待的新業績、新成就,奮力開創轉型跨越新局面。
根本在落實,領導意味著責任,責任意味著擔當,擔當意味著實干。在其位謀其政、任其職盡其責,善于謀劃、勇于擔當、敢于負責,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的工作要求,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把抓落實作為高度的行動自覺、嚴格的紀律要求和基本的行為習慣,下功夫察實情、出實招、干實事、求實效,立說立行、用苦干實干推進大發展,確保各項決策部署貫徹到位、落實到位、執行到位。
建設“美麗河東、大美運城”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完成這項任務,需要一個清晰的路徑選擇,抓住試驗區和示范區建設龍頭,積極實施五大戰略重點,釋放改革開放、社會管理、黨的建設活力,建立“核心在轉型、重點在項目、關鍵在領導、根本在落實”的工作機制。
[1][2][5]王清憲.2013運城市政府工作報告 [N].運城日報,2013-4-2(1).
[3]習近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2-11/15c.
[4]鄭恒峰.公共服務供給方式優化:提高政府社會管理水平的路徑與思考[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