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祖明
(新疆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46)
協商民主的基本含義是指各協商主體通過充分、民主、平等、真誠的對話、討論達成一致,共同參與公共決策和國家治理,從而最大程度地縮小政治差異、減少政治沖突、增進政治共識、凝聚政治合力[1]。
協商民主涵蓋以下三個層次:一是作為政府形式的協商民主。梅維·庫克認為協商民主指的是為政治生活中的理性討論提供基本空間的民主政府[2]。二是作為決策形式的協商民主。在協商民主模式中,民主決策是平等公民之間公共、理性討論的結果。三是作為治理形式的協商民主。協商民主在治理方面注重在多元文化基礎上的對話與協商,強調對公共利益的責任、促進政治話語的相互理解、辨別所有的政治意愿,以及支持那些重視所有人需求與利益的具有集體約束力的政策。
政治社會化就是指一個社會中的政治文化通過某種方式而得以傳播、普及和延續的過程。協商民主在促進政治社會化方面有著巨大作用:1.從個體層面看,協商民主是個人學習和形成政治取向、行為模式及政治人格特征的過程和方式,它使參與者由“自然人”演變成為“政治人”。2.從社會層面看,協商民主是一個政治教育訓練的過程,是把本政治系統內所認同的政治取向模式和行為規范傳授給所有社會成員的過程。3.從政治文化層面看,協商民主是政治取向和行為規范代際相傳的過程,即政治文化本身的傳遞過程。[3]
權力社會化是指在國家權力超越了權力與權利之間的適當份額比例時,將過大的國家權力還原為社會權利(公民與社團的權利)的過程及現象。權力社會化的實質在于增強權力的人民性。用協商民主的方式將市場經濟條件下多樣化的市場主體及文化主體組織到一起,既提高了決策的合法性和科學性,同時也擴大了國家權力來源的群眾基礎。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協商民主,關鍵在于使協商民主制度化,為協商民主的實施提供制度保障和機構依托。
1.政黨協商民主制度化建構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是充滿生機活力、具有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我國政黨協商民主制度主要包括兩種基本方式:一是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進行直接政治協商,就國家治理和社會建設的重大決策進行制度化的討論;二是通過人民政協這一制度平臺實現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之間的政治協商,從而形成政黨民主和黨際民主的制度化。
2.國家權力機關協商民主制度化建構
人大立法協商是國家權力機關民主協商的主要內容。廣泛開展立法協商,一方面增強立法的民主性、公開性和科學性,另一方面培養公民的法律意識。
3.國家行政機關協商民主制度化建構
政府決策協商是協商民主制度的重要環節。政府決策協商,關鍵在于擴大公民參與決策協商的范圍,特別是對直接涉及人民群眾利益的重大決策,要通過制度化的民主協商,平衡各方面利益訴求,提升決策民主化程度,增強決策的實際成效。
4.社會基層協商民主制度化建構
我國基層群眾自治中有許多協商民主的有效形式,包括民主議事會、民主懇談會、民情懇談會、民主聽政會等等。這些基層協商民主形式對擴展大眾政治參與制度化渠道,豐富協商民主制度化內涵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
加強社會主義民主中利益表達機制的創新是體現執政為民的一個重要方面。要實現利益表達需要有接近政策制定的渠道和施加影響的策略[4]。協商民主如果能在中國全面實現,則可從根本上解決下層群眾表達利益的機構、渠道及方式問題。
利益綜合就是把各種利益要求轉變成重大政策選擇的功能。如果要維持人們對政權的支持,就必須把各種各樣的利益訴求有效地綜合成一套有限的政策選擇程序。我國經過35年的高速發展,已經具備了全民共享發展成果的物質和社會基礎,我們必須防止社會分化加劇以及利益綜合中的“極化”現象產生。協商民主不僅響應了人民群眾要求參政、議政的要求,而且提供了合法、合理、現實可資利用的利益綜合渠道。
中國經過幾十年的高速發展,目前正處在參政擴大化的過程中。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特別提出了要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并要求在黨的領導下,以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和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為內容,在全社會開展廣泛協商,堅持協商于政策之前和決策實施之中。
構建程序合理、環節完整的協商民主體系,必然要求在決策規則和決策過程上有所變化。在協商民主中,必須在決策規則上體現出廣泛參與、民主協商、民主決策的原則;在決策過程中,則必須體現出對協商對象的重視和尊重,在決策前和決策中進行深入有效的協商。
公共政策是指在政治過程中形成的目標,并反映決策聯盟期望的社會結果,反映領導人認為可用以取得這些結果的手段[5]。我們可以將政治過程分為五個階段:政策制定、政策執行、政策輸出、政策結果和反饋。這里我們將重點探討協商民主對后三個階段的影響。
政治體系的實際作為,即政治輸出的作為表現。在這里我們將政治輸出分為提取性輸出、分配性輸出、管制性輸出和象征性輸出[6]。在政治輸出的提取方面,協商民主制度下的資源提取應該更為公平、合理,體現社會主義的本質目標。在政治輸出的分配方面,協商民主制度下的資源分配不僅應該強調市場調節的作用,更應該強調政府二次分配的公平作用。在政治輸出的管制方面,協商民主制度下的社會管理應更多地強調政府由社會管理者向服務者的角色轉變,將部分權力還于市場、社會或民眾,用法律和市場秩序來約束個人及團體的行為。在政治輸出的價值輸出方面,協商民主制度下的價值輸出應該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以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為中心環節,以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文化發展。
政治體系公共政策的結果分為福利結果(收入、保健、教育等)、安全結果以及國際實際作為的結果。在這里我們主要討論福利結果及安全結果。
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協商民主政治發展下的公共政策福利結果,應該更加注重公平,特別是把機會公平與結果公平結合起來。協商民主政治發展下的公共政策安全結果,應該更加注重安全及社會公共秩序,注重創新有效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的體制,健全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體制,建立暢通有序的訴求表達、心理干預、矛盾調處、權益保障機制。
[1]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是我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N].光明日報,2013-09-10.
[2]Maeve Cook,“Five Arguments for Deliberative Democracy,”Political Studies,Vol.48,2000.947-969.
[3]夏玉珍.政治社會學教程[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264.
[4][5][6]阿爾蒙德,鮑威爾.比較政治學:體系、過程和政策[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202,329,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