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賽丹
(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誠信,即誠實守信,是指個人與個人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個人與群體之間相互信任、信守承諾、言行一致的道德倫理原則和規范,其本質是一種社會關系。誠信包含“誠”和“信”兩層涵義:“誠”主要指誠實,表現為人們在待人處事時能言行一致,既不欺人也不自欺,它是每個人道德修養的前提和根本;“信”主要指信用,它是一種關系范疇,涉及人與人之間的某種約定或關系,是社會交往與治理國家的基本準則。誠信的要義就是真實無欺、踐行諾言、講究信譽等。
誠信作為最基本的社會德行規范,是所有社會人“處己立身之道”[1],是公民道德建設的重點,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現階段社會許多領域中仍存在著大量誠信缺失的現象,特別是影響到青年人這一代表未來的群體,亟需引起我們的重視。
針對青年人這一特殊群體,對其面臨的誠信挑戰及其處理方式,筆者主要從理論層面和實踐層面兩個維度進行分析。
1.誠信認知混亂
誠信認知是青年人對誠實信用的基本規范要求及其價值的認識,具有認同和評價的意義。面對不同的利益沖突,在作出誠信選擇時,部分青年人表現得很困惑和迷惘,往往不以誠信規范為準則,而是以個人利益得失為準繩。
2.誠信知行不一
誠信知行不一主要是指部分青年在面臨誠信問題時,有正確的認知和判斷,卻未轉化為現實的選擇和行為,造成知而不行、知行脫節的現象。
1.學業誠信缺失
學業誠信缺失主要表現為考試作弊、課堂紀律混亂、學習成績作假、對家長或老師隱瞞真實的學習情況等現象。在當前應試教育占主導的教育環境下,許多人在面對考試作弊這一誠信挑戰時往往會抱著僥幸心理,有的甚至以此為榮,認為不作弊反而是不正常的。
2.學術誠信缺失
學術誠信缺失主要是指部分青年在做科學報告和學術研究時不能求真務實,出現數據造假等現象。他們為了完成課程作業或畢業論文,違反學術規范,直接竊取別人的研究成果,簡單地復制和粘貼,有的抄襲甚至找人代寫學術論文等,不恪守學術道德。
3.社交誠信缺失
社交誠信缺失主要指青年人在與他人交往過程中出現的毀約、食言、情感欺騙以及網絡欺騙等現象。部分青年在社交過程中,面對他人的請求往往信口開河,對許下的諾言敷衍了事,見難而退。愛情本應是感情和責任的有機結合,但當前許多青年人把情感當兒戲,沒有責任意識,出現諸多玩弄他人情感的現象。在網絡生活中,一些青年人往往打著網戀的幌子進行感情欺騙,有的甚至進行網絡金融詐騙,網絡誠信缺失現象嚴重。
4.職業誠信缺失
職業誠信挑戰主要指青年人在擇業和求職過程中面臨的誠信挑戰。青年人,尤其是大學生這一群體,面臨著由校園走向社會參加工作的問題,這就涉及到了職業誠信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面臨的誠信挑戰,主要表現為部分青年為了自己的利益在求職簡歷中作假、隨意簽約和違約等現象,有的甚至認為這是聰明之舉。
對于如何應對誠信挑戰,造就誠信德行,亞里士多德曾指出了養成和構建兩條途徑,這主要是從人的自身出發所提出的建議。誠信危機的出現決不是一方面的原因,而是多方面原因交織而成的結果,因此筆者認為首先要針對青年人自身提出建議,社會、學校以及家庭等方面對此也都應負起一定的責任。
“青年期心理發展最突出的特點之一,就是自我意識的急劇發展和趨于成熟。”[2]這必然會使他們對于社會中的各種現象有自我的認知,這時有的青年就只考慮個人利益而忽視誠信原則,因此青年人必須強化對誠信的認同,并以此規范自身行為。在道德兩難選擇處境中,青年人要學會冷靜地思考問題,具有合理的批判精神和認知判斷能力,能夠真正辨別是非善惡。必須增強誠信意志,具有自制力,作抉擇的時候要自覺地以誠信為準則,而不單是受個人利益和欲望的驅使。
1.樹立責任意識,自覺踐行誠信
責任是一種基礎性的道德品質,它為誠信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內驅力。康德曾指出:“言而有信是維系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一條普遍責任原則。”[3]青年人學術誠信缺失等現象,往往就是缺乏責任意識的體現。
因此,青年人必須在日常生活中樹立責任意識。只有樹立責任意識,在面對事情的時候才能對自己的所做所為有所擔當,并把“應然”的責任和義務化為內心的信念,自覺地踐行。
2.樹立正義理念,培養正義之德
正義指公正、公平,就個體道德的發展而言,正義則是社會成員踐行誠信不可缺少的道德基礎。
青年人在面臨誠信挑戰時之所以會作出不明智抉擇,很大方面的原因是由于存在大量的不公正社會現象,比如不公正的就業環境等。青年人要培養正義之德,因為具有正義之德的人,不僅要求被社會和他人公平對待,而且首先自身“知道如何正義行事”[4]。
3.樹立榮辱觀念,注重道德反省
知榮辱是明辨是非、善惡和美丑的重要表現,是誠信的道德動力。當前大學生學術失信、交往失信等現象較為嚴重,尤為讓人擔心的是很多人對此表現出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的態度。因此,青年人必須自覺樹立正確的榮辱觀。
道德反省是我國傳統道德文化之精華。面對青年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的失信現象,僅僅對其進行批評教育是很難達到教育效果的。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曾說:“教育的目的就是達到不教育。”也就是說,要注重自我教育,不斷進行自我修養,注重自我反省;要把誠信道德轉化為自身的道德信念,并最終外化為誠信行為。
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出,事物的發展是內因和外因綜合作用的結果。因此,應對青年人群中大量出現的誠信缺失現象,除了青年人自身的誠信養成和構建外,也應重視外部環境對青年人誠信問題的影響,要著力優化青年人所處的外部環境。
外部環境主要是指社會環境、學校環境和家庭環境,這三者對青年人應對誠信挑戰都有重大的影響。不可否認的是,當今社會、學校以及家庭三個組織中或多或少都存在著誠信缺失的現象。誠信缺失的現象與社會、學校和家庭對他們進行的誠信道德的教育存在明顯的矛盾之處,這往往使得青年人在作出抉擇時對自己的誠信行為產生質疑。對此,社會、學校以及家庭必須對出現的失信現象進行遏制:社會和學校應建立起相應的誠信管理體系以及懲處機制;家庭成員更應從自身做起,強化誠信意識,樹立誠信榜樣。只有外部環境得到了優化,社會、學校、家庭形成“三位一體”的局面,共同發揮合力,才能讓青年人面對誠信挑戰時能夠理性地去看待分析各種社會現象,從而作出更加明智的抉擇。
[1]何懷宏.良心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3.
[2]馮江平,等.青年心理學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39.
[3]康 德.道德形而上學原理[M].苗力田,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1.
[4]戴維·米勒.社會正義原則[M].應奇,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