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
著名粵劇名伶倪惠英曾說過:“現在的社會變了,人的生活方式變了,生活方式的改變也都會帶來人的觀念、審美的改變。所以我們的粵劇也要隨著人們的審美來發展,吸收一些現代的元素,既要保留傳統,也要賦予它新的生命,這才是粵劇的未來。”其實,近年來,由于各種娛樂方式的涌現,傳統廣播節目受到強烈沖擊而逐步邊緣化,而以前較受聽眾歡迎的廣播戲曲節目的收聽率也在不斷下滑。廣播文藝(戲曲)節目要迎合現代人,特別是年青人的需要,必須重新定位,整合資源,堅持走市場化、平民化道路,在節目創新、形式編排上下功夫,增加互動環節,注重培育年青聽眾,以求獲得新的生命,重新吸取聽眾。
廣播節目包括廣播新聞欄目、廣播對象性節目、廣播公眾性節目、廣播知識性節目、廣播少兒節目、廣播社教欄目、廣播音樂節目、廣播文學節目、廣播戲曲節目、廣播綜藝節目、廣播娛樂節目、廣播小品和長篇連播節目、廣播劇、廣播文藝欄目等,其中,戲曲節目是廣播節目的重要組成部分,全國不少的廣播電臺還專門創辦了戲曲頻道。筆者多年來從事廣播節目的編輯和主持工作,縱觀目前的廣播戲曲節目不外乎以下三大類:
1.以互動為特征、以聽眾自我表現為主要內容的戲曲主持人節目。這類節目以主持人為主導,通過開通熱線或現場表演戲曲選段,提供節目平臺讓戲曲愛好者展現自我戲曲水平,同時穿插介紹戲曲知識和藝術特點,帶有強烈的參與性和娛樂性。這一互動類節目在目前廣播戲曲中比較受歡迎。如廣東電臺南方生活廣播逢6:30-8:00播出的《粵韻晨曲》,就屬這類節目。該節目深受廣大中老年聽眾的追捧,在同時段的廣播節目收聽率調查中一直穩居前列。
2.以講述劇作戲劇性故事為內容的戲曲故事。戲曲故事是新普及的節目樣式,它以戲曲作品為素材,凸顯戲曲錄音剪輯和電影錄音剪輯的特點。由于這種廣播戲曲節目形式較完整地保留了原故事的人物情節,又強化了故事的戲劇性,突出最富特點的唱段,加上主持人精湛的演繹和旁白,可以達到全面而生動地介紹戲曲作品。目前,這類的廣播節目也較受聽眾歡迎。
3.以漫談為主要特征的廣播戲話。廣播戲話往往以一出劇目或舞臺上某一現象,邀請專家和文化人來座談,天南地北,娓娓道來,既有文化含量又有人生哲理,同時又富于戲曲藝術的特征。這種節目融合主持人談話節目的特點,同時也汲取了專題的編輯手法,談戲談人生,收得攏,放得開,頗有意趣。
除了這主要三種樣式之外,在目前的廣播戲劇節目中還有戲曲板塊節目、戲曲教唱類節目,以及單純的戲曲欣賞節目,各有千秋,各具特色。
目前的廣播戲曲節目以中老年聽眾居多,年輕聽眾少之又少,這和大多數戲曲節目內容拖沓、形式單一、話題沉悶、可選擇播放的曲目少、缺乏新意等諸多因素相關。縱觀多數的廣播戲曲節目,通常一首曲子就放十幾分鐘甚至數十分鐘,長達數年的節目形態保持不變,翻來覆去就是來回播放為數不多的幾首曲目,選題陳舊,采訪對象單一,嚴重阻礙了廣播戲曲節目的進一步發展,使之缺乏良好的生存空間。由此當代的廣播戲曲節目面臨兩點尷尬現狀:一是從全國各地廣播電臺的節目單上顯示,很多戲曲節目雖占有一定的比重,但從總體上看,相當多地方臺沒有設戲曲欄目或安排戲曲節目,即使有一點戲曲節目,也時常安排在深夜播出;二是傳統戲曲所反映的生活內容距離我們今天太過遙遠,而它的藝術形式與當代觀眾的審美意識、情趣也有很大的距離,很多聽眾特別是中青年對虛擬而程式化的戲曲表演藝術感到陌生。存在這些問題,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大眾對戲曲的喜愛程度減弱。當下娛樂方式多樣化,人們可以看電視、看電影,可以唱歌跳舞,可以逛街旅游上網玩,卻很少有人去聽戲。更重要的是,全民的戲曲文化修養不高,很多人不知道中國有哪些戲種,即使知道也只是知名度較高、廣為傳播的越劇、京劇等。而廣播戲曲節目顯然沒有娛樂節目及社教節目受歡迎。社會越來越娛樂化、多元化,戲曲那種慢節奏已經越來越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受眾需要更多能刺激到神經的東西。既然時代在進步,戲曲也就必須改變過往的單一形式。
2.很少能在茶館或者戲臺上看到戲曲表演。戲曲原本就是來自民間,戲曲還應回歸大眾,到民間去,開拓那里的發展空間。戲曲節目要想吸引大眾眼球,除了有很好的臺本外,還要有新穎的形式,可以向真人秀、選秀節目取經,不斷創新,將廣播戲曲節目玩出新花樣,才能讓更多的觀眾關注,將這一珍貴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3.世界各地的傳統戲劇幾乎無一例外地面臨著生存和發展的嚴峻考驗,戲曲遺產有失傳的危險。據有關資料統計,我國現存戲曲劇種267種,比新中國成立初減少上百種。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僅福建發掘的傳統劇目就有15600多個,曲牌100多種。這些劇目和曲牌,只有少數整理、編印出來,相當一部分或存放于老藝人的箱子里,或存于老藝人的記憶中,或流散在外,因缺乏經費而無法征集、收購,無法進行妥善保護。
4.戲曲創作與演出市場嚴重脫節,獲獎劇目得不到普及推廣。許多投資幾十萬元、上百萬元的“梅花獎”、“文華獎”、“五個一工程獎”等獲獎劇目在大城市受到專家好評,但在基層演出市場卻備受冷落。經調查分析有三方面原因:一是鄉鎮戲曲觀眾的歷史文化知識有限,很多得獎劇目的內容觀眾不熟悉,吸引不了人。二是鄉鎮演出往往與民俗結合,觀眾愛看輕松愉快的戲劇,不愛看悲劇,愛看故事性強、場面熱鬧的連臺本戲,不愛看沒有完整故事情節、哲理性強的劇目。而獲獎劇目以悲劇為多,以哲理見長。三是獲獎劇目常以華麗布景和宏大歌舞場面吸引觀眾,而鄉鎮舞臺設備簡陋根本無法上演。
5.信息時代正在改變著中國的社會結構和文化消費結構,而且還在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包括對藝術作品的接受方式以及傳播方式。隨著物質生活的豐富和社會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原來審美單一的受眾已經分成形形色色審美層次的人群,他們具有多種多樣的審美情趣、娛樂方式和價值觀念。很多文化消費市場,如各種形式的音樂會及文藝演出都在爭奪著觀眾,尤其是年輕的觀眾。廣播的影響受到強烈沖擊的今天,廣播戲曲節目面臨更大的困難,戲曲節目的主體人群年齡偏高,收入偏低,直接影響到廣播戲曲節目的長遠發展。
戲曲同廣播的“聯姻”由來已久,廣播一直都是戲曲傳播的一個重要舞臺。廣播的戲曲節目精品創作也一直是廣播文藝創作的一個重要領域。如何提升廣播戲曲節目的趣味性、互動性和節目形態的多樣化,使廣播戲曲節目更好地生存和發展?筆者認為,廣播戲曲節目應從節目內容、編排形式、聽眾群等方面進行重新定位、整合資源,注重培育年青聽眾,辦“活”戲曲節目,在保持戲曲特色元素的同時大膽走“市場化”、“平民化”的道路。
1.節目內容重新定位
廣播戲曲節目的選材和制作,要根據聽眾需求,選擇有效因素進行組合。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使得聽眾對戲曲節目由過去的單向欣賞轉向“快、奇、強、深”。快,指節奏快,簡潔明快,在同樣的時段里,節奏快就能加大信息量,內容更緊湊;奇,指新奇感,尤其是年輕觀眾,不喜歡老腔老調的表述,新奇感能讓人耳目一新,也更能讓人記憶猶新,從此牢牢記住這個節目;強,聽覺藝術要有沖擊力,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真正達到“過耳不忘”的效果;深,主題的內涵要有層次,要有深度,給人留下聯想和思考的空間,而不是“空”(過于空洞)、“泛”(泛泛而談)、“淺”(淺薄無趣)。
目前的戲曲節目不應僅局限于戲曲欣賞,可以融戲曲故事、戲曲人物、戲曲文化于一體,加入文藝節目、談話節目、互動節目、益智節目等特點,既通俗易懂,又兼具欣賞性、趣味性、娛樂性,對傳播和推廣戲曲藝術有積極作用,也更能調動聽眾參與節目、收聽節目的積極性。
2.聽眾定位:注重培育年青聽眾
培育年青聽眾群是廣播戲曲節目急待認真解決的問題。筆者了解到,安徽電臺為了吸引青年人,特地在周日開設假日版“校園票房”,邀請戲曲專業人士走進直播室,對在校大學生及年青人普及戲曲知識,讓他們了解中華民族傳統的文化,每周還定期邀請喜歡戲曲的大學生走進直播室,開通熱線與聽眾共同聊戲、唱戲、評戲,這樣不僅豐富了學生們的文化生活,還培育了一批年青的聽眾。
而廣東電臺南方生活廣播的粵劇節目主持人偉斌、郭權更是被成功打造成“南方阿叔”這一跨界歌唱組合,不定期地走出直播室,邀請各大佬倌到廣東省各大社區、公園、廣場及大中學校園舉辦“聽迷見面會”,和不同年齡層的聽眾一起載歌載舞,零距離接觸,從而贏取更多年青聽眾。通過這種創新模式,直播節目和戶外活動的緊密結合,同時也大大提升了節目的收聽率和頻道的知名度,社會反響極為熱烈,從而達到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雙贏的目的。
3.創新節目編排方式
(1)介紹新戲,欣賞舊戲。在節目中播放戲曲作品時,可以以老戲為主、新戲為輔,二者交替的播放形式,介紹新戲的同時也欣賞舊戲,這樣老聽眾能接受,新聽眾也愛聽,皆大歡喜。
(2)強化戲曲的選場、選段。鑒于廣播節目時間有限,而一個戲曲劇目表演往往長達幾分鐘甚至數小時,故在戲曲節目的編排上就更需多花心思,力求精益求精。不少劇目都有展現唱功的“重場戲”,不少名角都有兩三段拿手唱段, 因此,節目編排上可以選擇戲中的精彩場次、唱腔予以單獨播出。而選場一般可選唱、念相對集中,矛盾沖突比較激烈的場次,有的放矢,突出重點,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加入戲曲常識的編播。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戲曲常識節目的編播, 有利于普及戲曲知識,讓年青聽眾多了解戲曲、接受戲曲、喜歡戲曲,同時增強戲曲節目的文化內涵。
4.增強節目互動性,辦“活”戲曲節目
(1)借戲曲專家之力,提升聽眾的審美水平。王國維說過:“戲曲者,謂以歌舞演故事也。”詩意的滲透和擴張,人物的塑造和刻畫,均以故事為依托, 離開了故事,便沒有了“戲”。一般來說,只有為數不多的聽眾才能聽懂戲曲唱的是什么、講的是什么故事、編劇如何設計故事情節、唱腔的精妙之處在哪里等等。筆者認為,戲曲節目的編輯可以借助外力,邀請既會說又會唱的戲曲專家來直播室現場說戲,賞析名家名段,在聽戲中講唱詞、講歷史、講流派、講唱腔特點,等等。讓聽眾可以真正了解戲曲、欣賞戲曲、領略到戲曲大師們的藝術魅力,借戲曲專家之力,提升聽眾的審美水平和藝術鑒賞能力。
(2)增設互動訪談環節,讓聽眾與名伶佬倌零距離。廣播戲曲節目要辦得“活”,還可以開設與聽眾相互交流的訪談環節。主持人將著名的戲曲編劇、作曲、導演、演員等主創人員請進直播間,讓他們在話筒前暢談藝術作品創作的臺前幕后故事,以及創排過程中的鮮為人知的軼聞趣事。這樣不但豐富了戲曲節目的內容,增強了節目的可聽性、趣味性,還拉近了戲曲藝術工作者與聽眾之間的距離,充分調動聽眾參與節目的積極性,進一步提升廣播戲曲節目的收聽率及品牌知名度。
(3)增設有獎問答或游戲環節,增強節目可聽性。針對廣播節目的特點,增設有獎問答或游戲環節,設計一些和戲曲相關的問題或游戲,開通節目熱線,邀請聽眾現場答題或參與游戲,并發放一定數額的獎品,以吸引更多聽眾參與,充分調動其積極性。這類環節特別強調可聽性、趣味性及娛樂性,在灌輸戲曲知識的同時,寓教于樂,讓人在開懷一笑中又受益良多。
(4)走出直播室,舉辦聽迷見面會,辦“看得見的廣播”。走出直播室,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辦聽迷見面會,邀請戲曲大老倌與聽眾同臺演出,真正實現辦“看得見的廣播”。如廣東電臺南方生活廣播就擁有自己的“粵劇俱樂部”,會員多達數百至數千人。該頻道《粵韻飄馨》及《粵韻晨曲》節目的兩位主持人偉斌、郭權,被成功打造成“南方阿叔”這一跨界歌唱組合,不僅錄制了大量個人唱片推出市場,還聯合廣東省粵劇基金會及眾多名伶老倌,到廣東省各大劇院、社區、公園、廣場、大中學校園,定期或不定期組織戲曲演出,舉辦各種“聽迷見面會”,吸引了大批忠實粉絲,從而大大提升了節目收聽率及頻道的知名度,值得借鑒。
(5)將戲曲、旅游與廣播節目巧妙結合,相互聯動,相互提升。戲曲與旅游業聯系,與旅游業共享資源是戲曲市場化較好的發展趨勢之一。目前,戲曲氛圍濃厚的城市都在大力開展戲曲旅游活動,如蘇州昆曲旅游、佛山粵劇旅游、安慶黃梅戲旅游都已形成了穩定的客源市場。
目前,各地方戲曲在保持戲曲特色元素的基礎上大膽改革,走市場化、平民化的路子。同樣,廣播戲曲節目也應該在關注戲曲改革發展的同時,不斷尋找戲曲節目的創新之道,重新定位,整合資源,堅持走市場化、平民化道路。只有這樣才能讓戲曲節目與戲曲藝術同步發展,讓戲曲節目繼續為戲曲藝術的普及和繁榮吶喊助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