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楠
(東北師范大學,吉林 長春 130022)
《詩經》是最早記錄中國古代文人“悲秋”情結的一部典籍。所謂“悲秋”,即觸景生情、見秋生悲?!抖Y記》中“秋之為言愁也”,秋之蕭瑟衰頹的景象,易使人生發哀怨、憂憤之情,這在《詩經》中的《小雅》和《國風》中表現尤為明顯。如《小雅?四月》中有這樣的描寫“秋日凄凄,百卉具腓。亂離瘼矣,爰其適歸?”秋天涼風習習,秋雨陣陣,百花凋落,草木枯槁,一片凄涼的景象。然而作者卻通過對秋天衰敗肅殺景象的細致刻摹,表現作者因統治階級的殘暴統治而使百姓流離失所、民不聊生、無家可歸的憤怒和控訴。當然,這種比興寄托的手法,借秋景寫悲情,與奴隸社會時期庶人社會地位的低下、卑賤,深受奴隸主階級壓榨、剝削的生存現狀是分不開的。除此之外,《秦風·蒹葭》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河邊,水草茂盛,草上的露水已因天氣的寒冷而結成了霜。然而詩人苦苦思念的“伊人”卻怎么也無法尋到。這種凄清、寂靜、肅殺的秋景觸動了詩人對“伊人”尋而不得的哀傷之情。這種觸景生情實則詩人內心情感體驗的流露。
《詩經》中詩人悲秋情結的抒發并不是有意為之,而是通過自然景物做導火索,觸發了詩人的悲情。然而詩人真正自我意識的覺醒應在戰國時代。屈原,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偉大詩人,對秋天也有獨特的思考?!峨x騷》中,“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庇杉竟澑?,草木搖落而變衰的景色,感受到人生易老、時不我待的悲情。在《九歌·湘夫人》中,詩人寫道:“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秋風瑟瑟、落葉飄渺,這樣凄清的景色中表現出湘君對湘夫人的思念及其惆悵的心情。無論是觸景生情還是融情于景,屈原都不是直意摹寫秋天的人,但詩人“自我意識的覺醒”已經初見端倪。在文學史上,第一個對秋景進行細膩刻畫的人是宋玉。在《九辨》“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之后,“中國文學史上影響深遠的‘悲秋’主題,實由此發端”,宋玉亦被稱為“千古言秋之祖”。隨著歷史的推移,朝代的變更,文人的“悲秋”情結并未中斷。
建安時期,戰爭不斷、南北分裂,民族矛盾、階級矛盾復雜,門閥制度黑暗。以“三曹”為核心的建安詩人群體,具有崇高的政治理想,強烈的個性表現精神,但常常哀嘆人生的短暫,因而具有濃厚的悲劇色彩,以此賦詩,形成了共同的文學風格“慷慨悲涼”,這也是建安文人“悲秋”心理在文學上的具體顯現。曹操的《苦寒行》里有“樹木何蕭瑟,北風聲正悲!”阮瑀也曾賦詩“臨川多悲風,秋日苦清涼??妥右诪槠?,感此用哀傷?!边@些詩句已明確地表現了促使文人生發悲傷之感的是蕭瑟凄涼的秋景。魯迅曾說過,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文學的自覺時代”,“悲秋”的文化心理實際上是文人對宇宙和人生獨立思考后的心理體驗,這些思考都是在建安時期,這一充滿悲劇性的政治背景下進行的。所以,“悲涼慷慨”的詩風在文人普遍具有的“悲秋”心理上,能產生共鳴。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空前繁盛的一個朝代,唐統治者采取開放的,兼容并包的統治政策,使得唐代無論在政治、經濟還是文化上都呈現出輝煌氣象。唐代的大多數文人都積極入世,但“悲秋”之情卻也無時不在。如初唐文人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币饩抽_闊,把秋日景象寫得氣韻生動,但此文前面寫景,后面抒情言志,“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嗟乎!時運不濟,命運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不難看出,王勃心中懷才不遇、羈旅行役之苦和對悲涼命運的嗟嘆。在唐代,甚至在整個古代文學史上,集悲秋詩作之大成的要數杜甫了。古人講究“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杜甫在他的《秋興八首》中創造了一種沉郁頓挫、慷慨悲涼的悲秋境界,如“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蓮房墜粉紅。”詩人將池中黑色的菰米比喻成一片片黑云,讓人心情倍感壓抑。露水寒冰,蓮花也凋零了,放眼望去,悲秋之情溢滿全池?!棒~龍寂寞秋江冷,故國平居有所思。”秋天江水寒冷,魚龍都因江水的寒冷而感到寂寞,更何況人呢?!詩人融情于景,將濃濃的故國情思融入到凄寒蕭瑟的秋景之中。杜甫將漂泊人生和風雨江山兩方面完美的結合,不知彌漫著幾多風雨幾多愁。
相對于開放、外傾、色調熱烈的唐文化而言,宋文化具有相對封閉、內傾、色調淡雅的特點。兩宋時期,游牧文化和農耕文化之間的沖突不斷,這使得兩宋漢人因被動挨打而產生了憂患文化意識,因而在描寫秋天時往往表現出別多聚少的哀愁和寂寞凄苦的心境。柳永《雨霖鈴》:“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離別本是悲傷,而分離卻在秋天,這更增添了詞人的傷感。李清照《聲聲慢》,開篇以十四疊字營造出濃郁的悲愁,然后細致刻畫了秋天天氣、秋風、秋雁、秋菊、秋雨、梧桐等意象。情景交融,將凄慘暗淡的心境和國破家亡的悲痛融為一體,散發出強烈的“悲秋”氣韻。辛棄疾《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沙場秋點兵……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作者雖有殺敵之志卻報國無門,歲月虛度,理想和現實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包含了太多的抑郁、焦慮、痛苦和失落。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薄皾M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深秋的節候、物態、人情,已宛然在目。
雖然在元明清時期詩詞不如唐宋時期創作的輝煌,但詩詞中所流露出文人的悲秋文化心理是不變的。元代,文人社會地位不高,統治者對文化不夠重視,但被譽為“秋思之祖”的馬致遠在《天凈沙·秋思》中,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凝練地勾勒出一個在秋天的夕陽下漂泊天涯的游子孤獨、寂寞、傷感、茫然的情態。除此之外,王實甫在《西廂記》中用“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下西風黃葉紛飛,染寒煙衰草萎迷”等描寫蒼涼、蕭瑟的秋天的句子,為“長亭送別”營造出一種濃濃的悲凄。曹雪芹在《紅樓夢》中,為了突出黛玉凄慘的身世,“草木搖落”的命運,特意讓她秋夜聽雨,“秋花慘淡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已覺秋窗秋不盡,那堪秋雨助凄涼”于是,那多愁善感、愁苦凄涼的人物形象便成為文學史上的典型。
我國古代文人墨客大多具有一種憂郁的氣質,所謂文如其人,這一特征在其作品中隨處可見。詩言志,詞傳情?!氨铩笔侵袊诺湓姼杞浘貌凰サ闹黝}。古人的這種文化意識從《詩經》開始一直延續至今,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流變,最終在世界文學之林中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悲秋”文化。
[1]袁行霈.中國文學史卷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魯迅.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的關系而已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
[3]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