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秀
(王文秀: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湖北武漢 430079責任編輯:洪淑媛)
社會中不斷出現類似于“小悅悅”事件這樣的事情,對于陌生人是應該表現出人性關懷,還是該視而不見,是困擾人們的問題。在道德教育面臨社會人情淡薄的今天,陌生人倫理對學校道德教育的重建具有指導性作用。本文試圖梳理陌生人倫理與學校德育的相關文獻,為進一步研究陌生人倫理如何指導學校德育打好基礎。
陌生人及陌生人倫理問題的提出是與世界現代性發展的歷史過程緊密相關的。20世紀以來,最初發源于西方國家的現代化運動逐步成為無法遏制的世界性潮流。在這個不斷開放的世界里,“陌生人”的大量涌入及其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已經引起了世界各國學者的普遍關注。
1.社會空間的角度
陌生人這個概念在西方首次被提及是在齊美爾的論述中,齊美爾在他的一篇名為“陌生人”的論述中指出陌生人是那些到達一個地方后,以特定的方式與當地人群產生社會互動,并因而被吸納到當地群體中去,他和所在群體的關系表現為接近和遠離的統一,“在與陌生人的關系中,遠離意味著這個就在人們近前的人其實是從遠處來的,而陌生性則表示這個從遠處來的人實際上就在人們近前。”〔1〕齊美爾認為,陌生人之所以成為陌生人,是因為他們與群體成員之間只存在一般特性上的共同點,如國籍、生理特征等,但是并不存在像血緣這樣的更為有機的聯系。
英國著名社會學家齊格蒙特·鮑曼在他的后現代文化研究的一系列著作中,曾深入探討過現代社會的陌生人及其倫理道德問題。他講生物學上的人類世界分為鄰居的世界和異類世界,而“陌生人最顯著的特點就是他們既不是鄰居也不是異類”。“他們是像鄰居一樣的異類,換句話說,就是陌生人。也就是,在社會 (空間)上很遠,然而在物理 (空間)上很近。在物理范圍內的異類,在社會范圍之外的鄰居”。〔2〕針對陌生人,他認為真正的道德應該是他者道德,他者道德不是依賴于倫理規則實現,而是人們以獨特的面貌相遇的原初場景中對他者擔負的責任。他認為通過這種為他者的倫理道德能夠有效地排除道德冷漠。
2.倫理道德角度
阿爾佛雷德·舒茨作為現象學社會學的代表人物,認為陌生人是“我們時代和文明中試圖為其所接近的群體永久接受或者至少容忍的成年個體”,也就是身居異國他鄉的人努力被接受而不是被厭嫌。
羅伯特·帕克對城市中的陌生人進行了研究,在他的研究中所謂的陌生人即是那些城市移民團體、邊緣人,這些陌生人渴望成為城市的一員,但是又遭到排斥。
美國后現代學者、生命倫理學家恩格爾哈特力圖在啟蒙運動坍塌的道德工程的廢墟中“挽回一點值得肯定的東西”,在這個過程中提出了“道德異鄉人”的概念。他所講的道德異鄉人是“隸屬于不同道德共同體的成員”。〔3〕道德異鄉人是相對于“道德朋友”而談的,“道德朋友”之間有共同的道德內容和規范,他們通過共同認可的道德規范來維護彼此的關系。道德異鄉人則是指那些持有不同道德觀的群體。他們不能像“道德朋友”一樣通過共同的道德觀協調彼此的關系。
1.我國陌生人倫理產生的背景分析
(1)社會結構變遷:熟人社會向陌生人社會變遷
費孝通先生在 《鄉土中國》的開篇即寫到“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4〕這里所指的基層社會是以農村社會占主導地位的中國社會結構。這種社會結構下的生產方式是簡單的農業生產方式、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生產方式影響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又影響生活觀念。因此,在這種簡單的農業生產結構下的鄉土社會,人們的交往和活動是富于地方性的,各自保持著以自己為中心的社會小圈子。費孝通認為“鄉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長于斯的社會……這是一個熟悉的社會,沒有陌生人的社會”。〔5〕費孝通筆下我國熟人社會的特點主要有四點:一是村落社會流動性和地方性,“不但人口流動很小,而且人們所取給資源的土地也很少變動”;〔6〕二是熟人社會是以血緣和地緣聯系為紐帶的,“血緣的意思是人和人的權利和義務根據親屬關系來決定”,這里“地緣不過是血緣的投影,不分離的”,〔7〕但血緣和地緣共同構成了熟人社會信任的基礎;三是“差序格局”是熟人社會人際交往圖示上的形象表達,它是以己為中心,像石子投入水中一般,在與他人的關系上形成的一輪輪波紋差序,是私人聯系中的增加,傳統社會所有的社會道德也只在私人聯系中發生意義;四是傳統熟人社會是“禮治”的社會,“禮”是社會公認的合適的行為規范;五是熟人社會人際交往是人情導向的。
但是,鄉土中國必須面對社會結構轉型引發的各種問題。鄉土中國先是經歷了土地革命,建國后又經歷社會主義改造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之后又經歷家庭承包責任制改革,之后又經歷改革開放,如今面臨全球化帶來的全面轉型沖擊,社會結構特征的變遷在所難免,相應的社會倫理的變遷也在所難免。在這種現代化、城市化、全球化社會轉型的背景下,傳統的熟人社會開始逐漸向陌生人社會轉變。
(2)社會經濟發展
龔長宇認為陌生人社會是伴隨商品經濟這種經濟形態的產生而出現的。“在經濟的整個歷史上,外鄉人似乎到處都是作為商人出現的,或者商人作為外鄉人出現的”。〔8〕商品經濟的出現推動了社會經濟發展,經濟的發展推動了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人們在商品經濟的社會進行商品交換大都是在陌生人之間進行的,陌生人通過短暫的交換過程交往,他們之間是不了解的、短暫的交換關系,契約維系了他們之間的關系,將他們聯系到一起。由此,龔長宇認為經濟的發展使得社會向陌生人社會轉變,為了適應社會的變革產生陌生人倫理。
2.我國陌生人倫理的理論觀點
我國關于陌生人倫理的研究主要是基于社會變遷所導致的熟人社會向陌生人社會轉變的研究。在中國文化語境下,費孝通最先從社會學視角研究“陌生人”,分析社會結構變遷的現代性問題。
費孝通先生注重社會變遷和社會結構變化帶來的倫理變化,他認為鄉土中國是“熟人社會”,而“現代社會是個陌生人組成的社會”。〔9〕熟人社會遵循熟人倫理,費孝通用田野調查法做了深入的研究,指出這種熟人社會是建立在親緣和地緣基礎上的。現代社會已經不是原來那個封閉的鄉土中國,現代性已經成為一個中國社會的重要特征,與現代性相伴隨的是一個充斥著陌生人的社會,針對已經變遷了的社會,人們所遵循的倫理規范也在發生改變,即由熟人倫理向陌生人倫理的轉變。
高德勝認為,教育應該超越陌生人倫理。首先,他認為“人類的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且這一趨勢還沒有停止的苗頭,隨著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程度加速,還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將過上城市生活”。〔10〕城市或者說都市是陌生人的世界。其原因有三,一是城市人口的多、密、異、動的特征,城市人口越來越多,密度越來越大,而且大多是來自不同的地區,擁有不同的興趣、品味、民族、血統等,因此這個流動的社會便是個陌生人的社會;二是城市的空間結構是陌生性預設,如購物中心、電影院等公共場所,表面上是為居民提供的公共空間,但實際上在這些空間里沒有任何實際的、社會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因為這些公共空間鼓勵的是消費行動,而不是人際互動;三是貨幣,“都市選擇貨幣作為溝通的中介,而貨幣關系反過來又強化了都市人的陌生性”;〔11〕四是功利性的角色互動。在城市中,人們被高度分化為不同的社會角色跟他人接觸,都市人已經不是完整的人。正因為以上幾個原因,使得城市將自身塑造成一個陌生人的世界。
教育應該具有城市精神,應該超越陌生人倫理。社會學的研究揭示,人有一種“接近的沖動”,即個體在一種大家共同在場或者面對面的情境下與別人相見的需要,這種需要在城市生活已經電子化的今天,變得更加迫切。作為成長中的未成年人,其與親人、朋友甚至陌生人“接近的沖動”比成年人更加強烈,如果不予以滿足,會有嚴重的后果。高德勝認為人們不是總生活在陌生人中,比如回到家中就是熟人關系,而學校對未成年人類似于第二個家,從實然角度看,學校生活空間就是一個熟人空間。學校教育應該擔負起教育未成年人如何與陌生人打交道,適應陌生人社會的責任。但是,他不贊同學校教育過分夸大陌生人的危險性,過分強調對陌生人的防范意識。認為教育應該超越陌生人倫理,引導兒童對陌生人要禮貌、友善,學會與陌生人交往,從小培養公民意識。
國內關于陌生人倫理與道德教育的研究,主要涉及陌生人倫理與道德排他主義、陌生人倫理與道德失范、陌生人倫理的城市道德遭遇幾方面的研究,其中,涉及陌生人道德教育的觀點,總結起來有以下幾點:
1.培養公民意識
程立濤認為,當今社會構建陌生人倫理是培養公民意識、構建和諧公共生活的前提。陌生人社會中,參與主體是多元化的,而對熟人和陌生人的差別對待會極大傷害公共規則的權威性,違背社會公正和平等原則。因此,構建陌生人倫理有助于警示人們關心他人和社會利益,關注個人行為在公共生活中的影響,培養尊重他者、善待陌生人的意識。另外,構建陌生人倫理也有助于培養人們的法律意識和民主意識。〔12〕
2.根治道德失范
趙慶杰、韓建磊認為,構建陌生人倫理是根治中國當前道德失范頻發于陌生人之間的根本。他們認為中國存在陌生人倫理缺失的歷史,中國傳統的“五倫”的倫理結構中就缺乏“陌生人”這一倫。而正是這種傳統使得中國人對陌生人與熟人有不同的態度,面對陌生人的突發事件就表現出道德失范。因此,道德失范的根本原因不是人們道德素質的下滑,而是特定的倫理基礎缺失,沒有構建適合社會發展的陌生人倫理。〔13〕
3.道德教育的當代使命
高德勝教授認為,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類大約有一半以上的人生活在城市,城市化是當代人的遭遇,也是道德教育的遭遇。城市中的人們彼此生疏,互不來往,是一個陌生的世界,面對這個陌生的世界,不能沒有城市精神,但也不能遷就城市倫理,因此,要在適應城市陌生人生活的同時,超越陌生人倫理,這是當代道德教育的使命。〔14〕
1.陌生人倫理應該作為道德教育的理論基礎之一
今天的社會,已經與費孝通先生所描述的鄉土社會有所差別,不再是一個熟人社會。全球化的急速形成以及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快速推進,高樓里的左鄰右舍不再是莊里鄉親,而是互不相識、互不往來的陌生人。對他人的尊重、與他人相處、與差異文化或習俗的相融和自有文化的保存等等,是今天道德教育的難題和挑戰。因此,現代社會道德教育必然與陌生人倫理緊密聯系,陌生人倫理為道德教育提供必不可少的理論基礎。
2.陌生人倫理應成為道德教育的一部分
道德教育是培養人道德品質的教育,是教人如何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的教育。筆者認為以陌生人倫理為基礎進行的道德教育,并不是要求每一個人要像對待自己親人一樣隨時噓寒問暖,而是要做到一個社會成員所應擔負的社會責任,當代社會的道德教育是要教會人們如何對待陌生人社會。在道德教育中的陌生人倫理是要告訴人們在陌生人社會中,你所面對的每一個陌生人同樣是你所生存的社會的一份子,對待他們不應該是忽視、冷漠的態度,而是像對待伙伴一樣,因為這是陌生人社會中的我們每一個人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
此外,目前國內在將陌生人倫理應用于學校德育建設方面還是空白。本文認為,從陌生人倫理的角度研究學校德育可以為學校德育重建提供新的思路。作為培養有道德的人的重要德育場所,學校一方面必須重新審視現有的德育觀念,以陌生人倫理為基礎,培養學生的社會公德,而不是僅僅遵循熟人倫理培養家庭道德的私德;另一方面,要完善學校德育的理論基礎,增加陌生人倫理為理論基礎的相關德育課程或科目,適應熟人社會向陌生人社會過渡所帶來的道德挑戰。
基于以上綜述,國內外都有對于陌生人倫理的研究,從不同的視角對陌生人倫理進行分析,但大多是基于社會學的視角,從社會空間、社會倫理、社會變遷的角度,但從教育學角度來談陌生人倫理的少之又少。另外,對學校德育建設的文章亦沒有從倫理基礎的角度研究的,更沒有就當今國內社會變遷所導致的陌生人社會及其訴求來論述學校德育重建的研究。筆者認為,如果當今的學校德育脫離開社會大環境來進行建構,就如同是閉門造車,不會有什么好的成效,因此,對陌生人倫理與學校德育做相關文獻分析,為后續研究如何以此為基礎進行學校德育構建提供基本的理論基礎和新的思路。
注釋:
〔1〕 Georg Simmel.The stranger, from The Sociology of Georg Simmel〔M〕 .Translated by Kurt Wolff.New York: Free Press,1950:402.
〔2〕(英)齊格蒙特·鮑曼.后現代倫理學 〔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181.
〔3〕(美)H.T.恩格爾哈特.生命的倫理學基礎 〔M〕.范瑞平,譯.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1.
〔4〕〔5〕〔6〕〔7〕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6-8,62,86-88.
〔8〕(德)蓋奧爾格·西美爾.社會學:關于社會化形式的研究 〔M〕.林榮遠,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512.
〔9〕費孝通.生育制度 〔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10.
〔10〕〔11〕〔14〕高德勝.道德教育的時代遭遇 〔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84,88,6.
〔12〕程立濤,喬榮生.現代性與“陌生人倫理”〔J〕.倫理學研究,2010(1).
〔13〕韓建磊,趙慶杰.道德失范與陌生人倫理缺失 〔J〕.南昌大學學報,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