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雨晨
摘要 書法藝術薈萃了中華文化的精華,在我國古代頗受追捧。而在當今中國,少數藝術家、書法家的執著堅守仍無力挽回其式微之勢,當代人的生活似與這一古老藝術漸行漸遠。本文通過分析現代人對書法的看法,提出改變現狀的思路,試圖為弘揚書法藝術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
關鍵詞 書法 文化 教育 調查分析
前言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書法藝術是美、史、文的交融,對華夏文明的傳承與發展有過巨大貢獻,在文化傳統深厚的我國理應受到重視。然而,當代人的生活似與這一古老藝術漸行漸遠,其前景不容樂觀。
書法現狀調查
為準確得知大眾對書法的看法和了解程度,筆者來到江蘇省無錫市各區展開問卷調查(調查表附后)。本次調查采用了隨機抽樣的形式,調查對象包括從小學生到老人的各年齡群,共發出問卷744份。
問卷第一部分目的為了解大眾對書法的看法。
根據統計數字來看,大眾對書法的感興趣程度的調查結果顯示:對書法不感興趣的占到6.82%,對書法感覺一般的占到39.63%,對書法感興趣的占到39.89%,非常喜愛書法的占到13.66%。可見,從大眾的主觀態度看,書法藝術廣受歡迎。
然而據大眾對書法的接觸情況的調查結果顯示:從未接觸書法的占到27.47%,學過書法但中途放棄的占到65.87%,一直堅持書法的僅占到6.67%。由此可見,堅持書法的人并不多。
通過對比兩組數據可以發現,大眾對書法的感興趣程度和對書法的接觸情況有很大出入。喜歡、欣賞書法的人很多,而真正學習書法的人卻很少。之所以存在這種現象,筆者認為,除家境等原因外,還有許多外界因素導致了興趣與行動的巨大落差。
為了探究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問卷的第二部分進行了調查。
根據統計數字來看,大眾對書法感興趣原因(可多選)的調查結果顯示:對學習書法技巧感興趣的占25%,認為能從書法中接觸到傳統文化的占50.19%,認為書法能改變浮躁性格的占32.61%,其他原因的占15.19%。
大眾對書法文化背景了解程度的調查結果顯示:僅有3.49%的人表示對書法文化很了解,了解程度一般的占40.86%,想了解但沒渠道的占20.30%,完全不了解書法文化背景的占37.23%。大眾對書法文化背景的了解程度普遍偏低。
這兩組數據也形成了較大的反差。多數人喜愛書法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卻鮮有人了解其文化背景。書法及其背景知識的普及有待提升。
普及書法的方法
書法藝術源于中國,卻沒有在國內受到禮遇。相較而言,日韓書法之熱度,現已超過了書法的母國—中國。日本的書法愛好者大約有兩三千萬,占人口的六分之一左右。日本國內有說法道:棒球是1億多國民的體育,而書法則是1億多國民的藝術。而從以上數據來看,國內書法愛好者僅有約二十分之一,書法的普及率令人堪憂。
針對此現象,筆者綜合調查數據,提供幾點建議:
重視家庭教育
問卷數據顯示,群眾對書法文化抱有興趣,卻無從接觸書法文化。研究表明,兒童時期的體驗非常重要。當人到了退休以后想找些感興趣的事做時,自然就會想起幼兒時所體驗過的事情,這時就會重新拾起幼兒時期的興趣。兒童時期接觸書法,書法便有可能成為其一生的愛好。這種回歸正是書法作為文化代代傳遞的方式。[1]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是孩子在成長階段中接觸最多的人。因此,家庭書法教育尤為重要。
在我國古代,書法教育在家庭教育中所占比重極大。古人認為,書法水平可以反映一個人的文化修養和神采風度、或者一個家庭、家族文化蘊含的標志。曾國藩家書中就一度談到執筆的方法、攻習書體要專精、師法取徑等問題,如:“爾字姿于草書尤相宜,以后專習真草二種,篆隸置之可也。四體并習,恐將來不能一工。”
不僅如此,現代研究表明,書法可以鍛煉右腦能力,培養孩子的耐力和自信心。因此,在家教中重視書法的培養,對孩子的成長是大有裨益的。
改善教學方法
在筆者的調查中,對于“現在學校的書法老師是怎么教課的”一問,高達61.69%的被調查者選擇“臨帖”,18.68%的被調查者選擇“書法比賽”,僅有19.65%的被調查者選擇“闡述文化背景”。這一結果反映了當今書法教學中的極大漏洞,引人深思。
孩子愛聽故事,尤其是低齡孩子,而枯燥的臨帖、練習并不容易引起兒童的興趣。因此書法教學中,以講故事的形式,融入書法文化中的詩詞、歷史、書法家生平等背景知識,可以激發孩子對書法的興趣。書法文化博大精深,書家、書帖中蘊含的故事數不勝數。如“倉頡造字”的神話故事;如王羲之與名流高士謝安、孫綽等41人舉行風雅集會,遂創《蘭亭集序》以紀念的故事;[2]又如歐陽修露宿碑旁,三天三夜研習碑文的故事。在生動感人的故事下,兒童對于書法的興趣與積極性將有顯著提升。
另外,筆者尋找了多家書店,均未見到此類兒童讀物的蹤影,只有注重技巧的字帖。可提倡出版商多出版有關書法故事的兒童讀物,在學校中推廣開來,讓孩子們在學校感受書法的樂趣。
塑造文化氛圍
在筆者的調查中,很多人提出,現在社會“科學比人文重要”,“文化氛圍不夠”是書法現狀不盡如人意的重要原因。優秀的文化氛圍能使人的思想和行為在潛移默化中改變。只有塑造一個重視書法的大環境,才能有更多的人將這一愛好堅持下去。
文化氛圍的塑造并非不切實際。在新加坡等許多國家,志愿者定期在社區表演莎士比亞戲劇,傳遞古典文化。各類藝術展,作品展琳瑯滿目。學生在這種重視藝術的環境中得到熏陶和感染,對古典文化也興趣盎然。國人可以借鑒這種模式,招募志愿者在社區內教授孩子書法,在寓教于樂中培養孩子的興趣。比起少部分家長自主送孩子去文化宮學習的現狀,“家門口”的書法教育更加方便,也更能營造出濃郁墨香氛圍。endprint
改進教育體制
根據調查數據,四分之三的人學習過書法卻又中途放棄,僅有少數人堅持。究其原因,是書法與當前國內教育看中的分數起了沖突。
書法的普及與教育制度密切相關。日本中小學校都開設書法課。書法學習一般始自小學三年級,至初中畢業,6年時間已小有所成。此外,社會上還有許多以一些知名書法家為核心而成立的“書法教室”,類似于我國古代的“私塾”模式。韓國的書法教育亦是如此。反觀我國,書法教學仍游離于教育體系之外。盡管在《教育部關于中小學開展書法教育的意見》中,規定了小學至初中階段每周至少一節的書法課程,但按規定開設書法課的學校寥寥無幾。[3]在功利化的國內教育體制下,不計分數的書法課的重要性遠不如數學、英語這些計入總分的課程。書法不能幫助學生升學,無法給學生帶來“看得見”的好處,也無怪乎書法培訓班遠不如奧數、英語培訓班熱門。
然而,國際上的文化競爭日漸激烈。近日傳出韓國申請書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新聞,雖被辟謠,卻值得國人警惕。在這文化上的隱性競爭中,國粹面臨被搶走的風險,教育改革刻不容緩。筆者認為,可以將書法等文化課程納入選修課程中,使之成為計分科目之一。在分數的驅使下,書法才有可能得到足夠的重視。對此,美國的教育體系值得參考。許多美國學校中有近百種課程可供選修,不僅包括數學、化學、文學等國人較為熟悉的課程,也包括了藝術史、戲劇這些國人眼中偏門、無用的課程,范圍之廣泛令人咋舌。各項課程所占分值相同,學校對所有課程一視同仁,學生也可任意選課。這樣的體制保證了所有學科的公平性,有助于文化的傳承。
事實上,在問卷調查中,高達70.27%的人贊成書法納入小學、初中畢業考核范圍,26.76%的人持無所謂態度,僅有2.96%的人反對。這個數據證明了群眾對書法納入總分的贊同。
結束語
書法藝術薈萃了中華文化的精髓,然而在當今社會,書法卻并未得到普及。所幸在調查中,大部分調查對象都表示了對書法的重視,這一結果著實令人欣慰。隨著科技的進步,社會的發展,書法教育改革也映射了教育改革的主旋律。重視書法的普及教育,喚醒民眾的書法意識,才是傳承和發揚這一古老的藝術的唯一方法。我們有理由相信,書法的普及指日可待。
參考文獻:
[1]高木圣雨.楊伯潤書畫[M].日本郁文社,2007.
[2]楚丹.書法[M].時代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2011.
[3]新華網.教育部書法“必修課”試點調查[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9/24/c_122082541_2.htm,2011,09,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