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明清徽州刻工的生存考察

2014-08-15 09:00:50張秀玉
出版科學 2014年4期

張秀玉

[摘 要] 明清時期徽州刻工數量大,成就高。刻工的工價在明代基本呈現下降趨勢,清中前期較高,清末物價上漲而工價未變。徽州刻工大體上生活貧困,社會地位低下,難以通過手藝改變生存狀態。明清時期徽州刻工無法獲得合理的報酬來進行雕版印刷術的技術改進,對科技的發明激勵不足,是導致“李約瑟問題”出現的重要原因,同時中西社會在中世紀后亦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

[關鍵詞] 徽州 刻工 工價 生存

[中圖分類號] G23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5853 (2014) 04-0104-05

明清時期徽州地區刻書發達,是全國刻書中心之一。對徽州刻書,明萬歷時胡應麟贊許道:“近湖刻、歙刻驟精,遂與蘇、常爭價。”[1]同時期的謝肇淛說:“今杭刻不足稱矣,金陵、新安、吳興三地剞劂之精者,不下宋板。楚、蜀之刻,皆尋常耳。”[2]歙即徽州府治歙縣,新安為徽州古稱。徽州刻書的成就與當地數百年來龐大的刻工隊伍和傳承不絕的精湛技藝相關。以刻書史上最負盛名的歙縣虬村黃氏刻工一族為例,劉尚恒統計明清兩代虬村黃氏刻工“達329人,刻書367種,其中插圖本和書畫譜約110余種”[3]。數百年間,徽州刻工群體數量大,成就高,然而他們的收入與生存狀態卻較少得到關注,這與他們社會地位較低、文獻記載較少有關。

1 刻工的工價

關于古代徽州刻工工價的材料不多。事實上,非獨徽州,迄今為止發現的有關中國古代刻工工價的記載極少,研究亦不多。葉德輝《書林清話》、張秀民《中國印刷史》中論及刻工工價,另有楊繩信《歷代刻工工價初探》、劉衛武《明代繡梓成本考》、白莉蓉《一份珍貴的明代刻書價銀資料:從〈方洲先生文集〉說起》等文是專門對工價的論述。這些著述中涉及的不同時代的工價主要有:宋寶祐刊刻《磧砂藏》中《法苑珠林》的刻工工價、元大德間刻《磧砂藏》的工價、元至正時刻《金陵新志》的工價、明代成化時刻《豫章羅先生文集》的工價、正德十六年刻《夏忠靖公集》、嘉靖刻《羅浮山志》、萬歷刻《徑山藏》《金陵梵剎志》《方洲先生文集》的工價、崇禎毛晉汲古閣刻工工價、清乾隆時內府刻工的工價。

依現有的材料來看,明代刻工工價大致在每百字五分至三分之間,從成化至崇禎間逐漸下降。清末葉德輝撰《書林清話》提及明代《豫章羅氏文集》的工價:“明時刻字工價有可考者,陸志、丁志有明嘉靖甲寅,閩沙謝鸞識、嶺南張泰刻《豫章羅先生文集》,目錄后有刻板八十三片,上下二帙,一百六十一葉,繡梓工資二十四兩。木記。以一版兩葉平均計算,每葉合工資一錢五分有奇。其價甚廉。”[4]國內現存之《豫章羅先生文集》既有明成化張泰刻本,又有明嘉靖三十三年(甲寅)謝鸞刻本。張泰刻本為半葉十二行二十三字,謝鸞刻本為十三行二十三字[5]。此《豫章羅先生文集》每葉約合一錢五分,成化本一葉布滿為552字,則每百字約為三分銀。

通過此版本《豫章羅先生文集》的每葉刻價可計算同時期的刻工每日工價。明成化三年(1467)刻《新安蘇氏族譜》的后序記:“眷生夏廷章寫正,計紙一百七十頁,族叔守中、族弟士清、從姪以瞻率族中之賢者出金繡梓,始于成化丙戌春,至明年三月甫完,用工五百八十,用白金數十數兩有奇。”[6]末頁有牌記:“是譜一百七十葉,后增四葉,百七十四葉,出物繡梓,完成印刷,楮墨各人自備,實蘇氏之墨寶也。謹識。成化三年九月之吉。”此書為半葉十三行,行二十三字,與《豫章羅先生文集》行款基本相同,惜未具言所用銀兩數。以《豫》書為標準,每葉一錢五分,則此書刻價共26.1兩。此譜提供的另一個重要信息是一個刻工的日薪是多少。刻成全書耗時一年左右,共用580個工,則一個工4分5厘銀。 同樣還能大致推算出每天所刻字數。此譜約54葉為目錄、世系等字數較少的版,每版不足百字。其他基本為文字,空白較少。合計約七八萬字。則一個刻工一天刻字為130個左右。據《中國貨幣史》所列《明代米價表(一)》[7]換算,成化時每公石米16.44公分銀,4.5分銀可換米16公斤(一公石為一百二十公斤。一公分為一克,合二分銀)。稍后不久的正德(1506-1521)年間邵氏《弘簡錄》刻費九百余金,計字三百四十萬有奇,每百字為銀二分七厘[8], 在明代刻價中較低。據《中國貨幣史》所列《明代米價表(三)》[9]換算,二分七厘可購買大米為八公斤,比成化時下降不少。

劉衛武、劉亮考證嘉靖《羅浮山志》、萬歷《金陵梵剎志》刻工工價為百字0.03兩銀,萬歷二十九年(1601)刻《徑山藏》,“每字一百,計寫工銀四厘,刻工銀三分五厘”[10]。據《明代米價表(二)》[11]記載,1591—1600年,每公石米值銀25.22公分。從購買力來說,這3.5分在萬歷時實際可購買九公斤大米。萬歷時期一兩銀兌換為七百文銅錢。三分五厘當時可兌銅錢約二十五文。一個熟練刻工,一天刻宋體字不過一百多個,拿到三十到四十文工錢。“萬歷年間,傭工每日約可得銅錢三十文,每月合得米兩公石。但有時一天只能得二十四五文,這樣每月只有一公石一斗四升。”[12]這個時間的刻工與普通傭工相比,并無工錢上的太大優勢。

葉德輝《書林清話》引徐康《前塵夢影錄》記載,言崇禎(1628—1644)末浙江湖州的毛氏汲古閣廣招刻工,所給的工價為“其時銀串每兩不及七百文。三分銀刻一百字,則每百字僅二十文矣”[13]。大多數熟練的刻工工作一天可以刻一百多個字,拿到四五分銀。《明代米價表(一)》[14]載崇禎時一公石米值銀43.22公分。一天只能掙到約六公斤米。

清初的工價比明末高。浙江嘉興楞嚴寺于順治十八年刻《徑山藏》之《大唐內典錄》十卷,每卷后都有牌記記載其字數及所費銀兩數,如卷一末有牌記“浙江嘉興府楞嚴寺般若堂庚子年余貲刻此《大唐內典錄》第一卷,計字九千一百二十,該銀五兩三錢一厘。順治十八年七月日徑山比丘徹徽印開識”[15]。卷九下牌記記該卷六千八百八十五字,該銀四兩二錢八分二厘半。卷十上有同樣牌記,字數是六千六百七十二字,該銀三兩九錢九分六厘。卷十下末葉牌記記為一萬一千七十字,該銀六兩四錢九分五厘。計算下來,平均每百字刻資在五分八厘至六分八厘之間。據《清代米價表(五)》[16],1661年至1770年一公石米為白銀31.94公分銀。則此六分銀換算為一百字工價換大米11.5公斤。endprint

清初內府刻工的工價情況是:“順治元年(1644)北京‘刻字工價,每百字約銀六分。康熙年間又增為八分,比明萬歷時適貴一倍。乾隆三十九年,皇帝下令造棗木的活字,所刻為宋字:‘刻工每百個銀四錢五分,刻銅字人每字工銀二分五厘。又據《大清會典事例》載,‘刻宋字每百字工價銀八分,刻軟字每百字工價銀一錢四分至一錢六分不等。若棗板俱加倍。”[17]清前期內府的刻工工資雖高于明末一倍,但由于米價上漲,刻工的生活依然較艱苦。乾隆時期米價平均為每公石55.19公分,而康熙時期每公石平均才21.91公分,雍正時期為32.84公分[18]。合計乾隆時刻百字工價能換到八公斤半米。同一時期徽州府民間的刻工工資還要低于此標準。休寧《新安蘇氏重修族譜》為清乾隆元年(1736)刻本,譜載支出銀兩項目:“計字十七萬,刻資八十五兩,筆資二十兩,膳資三十二兩”[19],此譜總共花費377兩5錢,其中刻資85兩,合計為每百字5分銀。這個5分銀僅指刻資,并不包括寫工及工食,因為《剖晰出入總數》中另有“筆資”“膳資”。當然如果按照雍正時的米價,徽州刻工在刻這部蘇氏譜時,還是能以百字換得九公斤大米,并不比乾隆朝低。

乾隆末至嘉慶時期的民間的刻工工資亦見上漲,但購買力并沒有提高。“乾隆末葉刻書,每百字板片寫刻共制錢五十六文,繼增七文,又增十七文。嘉慶初杭、蘇已增至一百十文。”[20]清代嘉慶四年(1799)白銀一兩在江蘇兌換制錢為1450文[21],則一百十文合到白銀七分六厘,嘉慶時期每公石米價為78.31公分[22]。每百字工價可兌換大米為六公斤不到。

嘉慶以后徽州大量使用木活字印刷,這時每百字的刻印價格與康乾時相比顯著下降。以嘉慶十七年(1812)刻《黟縣南屏葉氏族譜》為例,譜司與葉氏宗族訂立的合同規定有價格:“(文獻)每盤元銀二錢,世系每盤銀一錢一分,墓圖每盤銀二錢,兩圖合一盤,加填字注,作世系一盤算。”[23]嘉慶時的米價高達每公石78.31公分銀。此譜文字版為半葉十行,行二十二字。即每百字約為四分五厘,換嘉慶時米3.5公斤。鑒于活字擺印的速度應遠遠高于雕版,刻工每日的收入并不低于嘉慶以前的雕版刻工。道光以后,新的印刷技術傳入中國,與同時期的外國刻字工人相比,中國的刻工的工資仍是極其低廉的。道光時期來自倫敦傳道會的記載:“讓麥都思感到同樣吃驚的是中國勞動力的廉價:‘如果一個倫敦的雕刻工人知道在英格蘭需付六十或八十先令的活兒,一個中國工人只要半個克朗(比如2.5先令,即不到倫敦成本的5%)就可以完成時,會感到吃驚。”[24]

同治光緒以后,雕版刻書逐漸式微,石印、鉛印成為主流,但仍有相當數量的雕版和木活字印刷。湖南的刻價有載:“光緒初元,每百字并寫刻木板工資五六十文。中葉以后漸增至八九十文。元體字小者百五十文,大者二百文。篆隸每字五文。至宣統初,已增至百三十文。”[25]合計為一葉三錢。看似比明中期上升一倍,然光緒時平均米價為每公石80.84公分,宣統則達到150.91公分。以《清代制錢市價表(三)》[26]載,光緒十五年白銀一兩合制錢1569文,則元體字(即軟體楷書)一百個寫刻可換得大米七公斤。與明代相比并沒有什么增長。

限于樣本有限,以上所推算各時期刻工工價并不能代表全國的整體狀態,工價從來都不是絕對統一的。另外,白銀的購買力所采取的彭信威《中國貨幣史》的口徑,這仍是一個相對準確卻又不能完全精確反映某一具體時刻全國不同地區的購買力情況,因此購買力情況也是一個大致的概念,而不是精確的。第三,由于并不能確定不同的書籍每日刊刻的字數,所以用百字工價來大致說明,是有缺陷的。我們能看到有的書每個工刊刻達百三十字,有的僅百字。刻軟體還是宋體、字的大小、雕版的材料都對工價有影響,刻工的日工資在很多時候是一個相當難斷定的數字。但大致可以斷定的是,在大多歷史時期,他們的收入都屬低微。當然以上所討論皆是普通刻工的平均工價。優秀的刻工,或者特殊時段和地區的刻工工價完全可能遠遠高于這個數字。如萬歷時期南京的汪楷就是刻工中的佼佼者:“明末南京胡氏十竹齋常雇有刻工十數人。《十竹齋畫譜》《箋譜》的銷售,全由齋中良工汪楷經手,‘汪楷以致巨富云,當然所謂巨富也不過是溫飽小康而已。”[27]總的說來,明清時刻工的工資總體不高,不同時期和地域工資有差異,刻工中只有少數人可以致富。

2 徽州刻工的生存狀況

創造了刻書輝煌的刻工們的實際生活遠沒有他們刻刀下的世界那樣精彩。以歙縣虬村黃氏刻工為例,他們的刻藝聞名于世,創造了古代刻書史上的輝煌,是徽州刻工最重要的一個群體,然而他們的生活狀況卻相當貧寒。張秀民言虬村黃氏刻工生活因技藝而富裕:“黃氏刻工由于手藝高,生意好,勤儉持家,以至除家庭溫飽外,還可以結交文人學士,游山玩水,修建祠堂,創辦家塾,修理本村河堤,浚井,砌路,捐資府學。證明他們的生活已比較富裕,故有余力來辦些本族本村的公益事業。”[28]實際上,能富裕的刻工是極少的例外,虬村黃氏整體貧因,數百年都不曾改觀。

自明中期至清末,虬村黃氏既無成功入仕的記載,亦無富比王侯的大商人產生。因此,每逢災患,就需富幫窮,乃至窮幫窮。道光年間修的《虬川黃氏重修族譜》,共五十四篇傳贊,除晉新安太守黃積、晉鄉教授黃守貞、明教諭黃立山之外,另漢唐二朝各有孝子傳一,其余傳贊皆為明清處士或婦女之傳。這與徽州地區其他著姓族譜中動輒王侯將相、累世冠蓋的情況完全不同,是相當“寒酸”的。一族之中無發達之人,則很難通過讀書或經商實現向上一個社會階層的流動,這在虬村黃氏一族中印證得格外明顯。《虬村黃氏重修族譜》所記宗族事務,僅有建宗祠一次,修繕一次。在個別的傳記中,有富裕之戶修橋鋪路、在災害之年賑恤鄉黨之事。徽州其他大姓族譜中,關于宗族祭祀和教育的族規極其復雜,記載詳盡,而祭祀和教育在虬村黃氏卻沒有絕對的重要地位,這完全是受限于宗族的財力。

虬村黃氏在乾隆年間的修祠過程更是充分說明了這一族的財力貧乏。黃氏宗族自唐武宗會昌元年(841)遷歙縣虬村,后修有宗祠,明末毀于兵燹及洪水,只存舊址。乾隆時期,已經歷了刻板最輝煌階段的虬村黃氏籌議重建宗祠。為積累建祠費用,此族于乾隆初制訂規則清理祠產,額征租苗之例,經二十余年,始聚有一百多兩銀子。后又清理陳規,將族中婚娶時接請全族送房酒筵之習改為折銀六兩,存公生息。數十年之后又攢有數百兩銀。乾隆中期村口大松樹被風吹斷,以可用者取為梁柱,其余出售,又得幾十兩。如此,建祠之費仍不敷用,黃吏章、黃光燦等人通過借貸典當籌得造祠資金。黃氏宗祠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開建,次年完成[29]。其積攢過程歷時四十余年,全靠一錙一銖的積累。endprint

虬村黃氏的富戶較少,即使富裕,也是過著富而儉的生活,所謂的致力于本村公益,實際也是節衣縮食的結果,且難以為繼。黃氏刻工真正算是富裕之戶的僅黃利中、黃云景祖孫。黃利中是康熙時書賈兼刻工,其先世務農為業,七歲而孤,與母親相依為命。利中兄弟四人,以耕作為主,農閑時與鄉人學習刻書。后來獨立刻童蒙之書在邑中銷售。因刻藝漸好,銷售漸多。略有積蓄之后,又廣刻經史、詩賦、制藝之書,成為虬村唯一的富裕書賈。利中的生活并沒有因此改善。據家譜中傳紀所載,富裕之后的黃利中“益自刻苦,布衣蔬食,淡薄自甘”。黃利中家有一木匣,每有余錢,就鎖在匣中,鄉人有危急則開匣求助。康熙五十七年(1718)當地發洪水,大米漲價數倍,“各鄉有力之家皆糴粟轉輸以散其族黨,而君所居之鄉無素封之室。君慨然出其所積百余金,亦糴粟以給諸鄉人。鄉之中遂無捐瘠,雖兒女啼饑號寒弗顧也”[30]。 黃利中生平所攢也僅此百余金,其家業至兒子黃菉如就已敗落,至一貧如洗的地步。至菉如之子黃啟高,則又如其祖父,從一個優秀的刻工成長為成功的書商。同樣,黃啟高平常給母親侍奉甘脆,但自己及妻子則“補衣糲食不厭也”。 黃啟高少孤,十二三歲就開始獨力耕作,閑時挑書走村落售賣,賺微薄之利奉養及自存。啟高性質樸,同縣讀書人樂與之交,所以生意漸起,以至于全族刻工都仰仗他介紹活計。乾隆三十三年(1768)吳寧為啟高作壽序時言“雕刻不自任也,而鳩良工優尤粹者,則獨具精能……古籍之殘缺失次者,一入目必研搜補正完之”[31]。此序說明黃啟高精于優拔良工并能輯佚文獻,已從刻工成為獨立校訂刻書的書商。然而此序言黃啟高本人并不刻書,顯然不準確,乾隆三十五年之《黃山志》即為黃啟高所刻。不刻書僅是他致富后的情況。黃啟高開設延古樓刻書,道光時期仍存,其曾孫黃開簇即續修族譜并主持刊刻之人。刊刻此譜的財力來源也非黃開簇獨力捐辦,而是均攤。此譜后載有《道光庚寅年重修刊刻宗譜諸裔名目》,注明各支領譜時需捐輸紙費:“每部捐銀二兩,共計十六部。”這種捐銀完全是攤派性質,而非自主捐款。且有二派未捐:德新公派師淇公支下公派領譜,未捐領;有敦義堂文希公派支下公派領譜,未捐領,譜存公。在宗族觀念極其強大的徽州地區,竟然不去領譜,很可能的原因是難以湊齊這二兩銀子。且黃啟高所創延古樓傳至黃開簇已是第四代,黃開簇的財力也相當有限,難以承擔起獨力捐刻的責任,序中言其不過“中人之產”。

除黃利中這類世代刻工之家專守雕版技藝,黃氏刻工在其他方面的努力似乎也難見成效。乾隆道光間人黃啟梓年輕時曾跟隨姐夫在浙西學習經營鹽業,然而并未成功。年長之后回到虬村,向村里人學習雕刻之藝賺取生活之資。他的兒子、孫子后來都成為刻工。同時期的黃光燦,年少時聰穎過人,刻苦攻讀舉業,但年及壯仍未得售,僅為佾生。佾生為童生,他連秀才都未獲得。

事實上,刻工能夠有傳記傳世是有特殊原因的,因為與其他社會等級低下的人群相比,他們恰是因為與士人直接接觸才有了通過花費一定的金錢就能留下傳記的機會。明中期王慎中、唐順之曾經嘲諷,因刻書價廉,“屠沽小兒,身衣飽暖,歿時必有一篇墓志。此等板籍,幸不久即滅,假使盡存,則雖以大地為架子,亦貯不下矣”[32]。社會下層的非士人階層有自己的傳記并不是很容易的事,這也是除了這部《虬川黃氏族譜》格外珍貴的原因,它主要記錄的是平民人物。可以對比的是與虬川黃氏同宗不同支的歙縣《潭渡黃氏族譜》,此譜中的一百多篇傳記基本全記載有功名有爵位的人物。這一族中也有不少刻工,可是,全書僅二條傳記提及刻書人。只有一條傳記非常簡要地記錄到:“黃碧峰,名柱,字子立,善音律,工梓刻,于丹青尤精翎毛軒翥、花卉鮮新及人物佛像,皆入妙品。今圣僧庵兩廡渡海羅漢及后壁側坐觀音是其遺跡,目晴森然視人。子守孝、孫明揚,皆傳其藝,而明揚特工山水,父子皆有板號,蓋有不當其意者,雖趙孟之貴、陶猗之富,欲求其畫不可得也。”[33]這里工梓刻,是指善雕版刻書,而全篇重點所說卻是他們祖孫繪畫技藝之高。另一名黃綬的書賈,初為賈,后發奮讀書而棄賈業。傳云:“以競刀錐逐什一之人,一旦翻然改圖,以從事于圣賢之學,孜孜矻矻,死而后已,視世之業文求舉、日誦圣賢之言而不知道德性命為何物者,聞先生之風,可不澀然自愧也耶!”[34]卻是表彰其棄刻售書籍之舉的。刻工能夠結交士人與此行業的特殊性有關。道光時汪崇議所撰黃敬斯傳對此有說明:“往來交接類皆學士文人,與夫技藝之徒供諸玩好者,不已大相徑庭也哉!君之擇術亦良善矣。”[35]因此為之作傳。他們與士人的交游顯然超越了自己本身的社會等級,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尊重,然而并不能因之富貴或進入士人的階層。明萬歷時期著名刻工黃鉞,善書法,精草、篆,曾刻《籌海圖編》《嘉靖徽州府志》等書,“志氣倜儻,喜交有道良友,士大夫禮而敬之”。萬歷十二年與同邑名學者汪道昆游黃山,夜間受到虎哮聲驚嚇而致病,次年卒。其妻“甘貧守節。時值戊子年,饑饉,民不聊生,婦竭力紡績以孝事姑,延師以義方訓子。”[36]顯然并沒有因其卓越的書法和雕版技藝改變地位和財富情況,但是因其刻書的成就,他和妻子都有傳記流傳。

清道光以后,徽州民間的木活字印刷漸成主流,甚至泥活字也出現了。這時的刻工除了刻雕版,也刻單子,更需要排列擺印,他們的識字程度必然要有所提高。刻工中的譜匠情況較特殊。他們招攬刻譜活計的狀態大致是流動、隨機的,且靈活組合成譜局,既有自辦飯食也有雇主辦飯的情況。這種印譜方式一直持續到民國時期。與此相應,清代的刻工收入和社會地位皆處于較低狀態,我們甚至可以看到清嘉慶以后徽州的刻書水平是呈下降趨勢的,這與他們的收入水平不能說沒有關系。

對明清以來徽州刻工生存狀況的考察可以看出,刻工的工資低微,僅能維持生活需求,社會地位低下,無法獲得合理的報酬來進行雕版印刷術的技術改進。對科學技術的發明激勵不足,是導致“為什么近代科學只是在歐洲而沒有在中國文明中產生?”即“李約瑟問題”出現的重要原因,同時中西社會在中世紀后亦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這一點,是值得我們在研究明清徽州刻工生存狀況時所深思的。endprint

注 釋

[1](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正集[M].廣州: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 )廣雅書局校刊本:卷四

[2] (明)謝肇淛.五雜俎[M].安徽歙縣:萬歷四十四年(1616)如韋館刻本:卷十三

[3] 劉尚恒.徽州刻書與藏書[M].揚州:廣陵書社,2003:200

[4][13][25][32](清)葉德輝.書林清話[M].長沙:岳麓書社,1999:154,154,154-155,154

[5]翁連溪.中國古籍善本總目[M].北京:線裝書局,2005:1274

[6](明)蘇大.新安蘇氏族譜.新安蘇氏族譜后序[M].徽州:蘇氏宗族明成化三年(1467)刻后重刻本:后序2

[7][9][11][12][14][16][18][21][22][26]彭信威.中國貨幣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497,498,497,489,497,601,602,577,602,588

[8][10][17][20][27]張秀民.明清寫工刻工印工及其事略[C]//宋原放.中國出版史料(古代部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214,206,214,214,214

[15](唐)釋道宣.大唐內典錄[M].浙江嘉興:清順治十八年(1661)嘉興楞嚴寺刻徑山藏本

[19](清)蘇鈺.新安蘇氏族譜[M]//剖晰出入總數.徽州:蘇氏宗族清乾隆元年(1736)刻本:卷五

[23](清)葉有廣等. 黟縣南屏葉氏族譜.附錄修譜事宜[M].安徽黟縣:葉氏宗族清嘉慶十七年(1812)木活字本:卷八末

[24]周紹明著;何朝暉譯.書籍的社會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21

[28]張秀民.中國印刷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749

[29][30][31][35][36](清)黃開簇.虬川黃氏重修族譜[M]//黃啟岱.重建宗祠根茂堂敘.安徽歙縣:黃氏宗族清道光十二年(1832)刻本:卷四

[33][34](清)黃臣槐等.潭渡孝里黃氏族譜[M].安徽歙縣:黃氏宗族清雍正九年(1731)刻本:卷七

(收稿日期:2014-03-20)endprint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97区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国内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激情99|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欧亚日韩Av| 日本欧美精品| 色综合五月| 国产日韩欧美中文| 精品色综合| 欧美h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成人福利在线电影| 亚洲第一极品精品无码|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婷婷| 日韩欧美高清视频| 欧美日韩综合网| 福利视频一区| 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 国产凹凸一区在线观看视频| 久久精品亚洲热综合一区二区| 韩国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 国产精品视频白浆免费视频|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2021精品国产自在现线看| 免费不卡在线观看av| 91国语视频| 色视频国产| 亚洲愉拍一区二区精品| 九九视频免费看| 久久亚洲黄色视频| 特级做a爰片毛片免费69| 欧美在线黄| 亚洲精品天堂自在久久77| 日本精品αv中文字幕| 亚洲最大看欧美片网站地址| 91福利国产成人精品导航| 日本欧美午夜| 亚洲成人动漫在线| 67194亚洲无码|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 波多野结衣无码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国产交换配偶在线视频| 亚洲天堂网视频| 亚洲人免费视频| 欧美精品影院|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 | 国产噜噜噜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第一页不卡| 久久黄色小视频| 亚洲日本在线免费观看| 伊人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一区黄色| 99re热精品视频国产免费| 老司机精品久久| 国产成人亚洲欧美激情| 国产精品亚洲αv天堂无码| 国产美女视频黄a视频全免费网站| 国产美女91呻吟求| 日本午夜在线视频| www亚洲精品| 久久亚洲高清国产| 亚洲v日韩v欧美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在线| 亚洲欧美自拍视频| 中文字幕在线观| 亚洲精品免费网站| 无码中文字幕精品推荐| 99er这里只有精品| 制服丝袜亚洲| 亚洲成人免费看|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无码免费| 中国国产A一级毛片| 亚洲综合色区在线播放2019|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麻豆99网站| 国产簧片免费在线播放| 在线观看的黄网| 国产福利微拍精品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日韩久久综合影院| 国产高清不卡| 欧亚日韩Av| 欧美精品成人一区二区视频一| 亚洲中文无码h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