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紅
最近,一篇文章在微信朋友圈里快速流傳:“牛奶將人類送進癌癥的墳墓!”對于已習慣天天喝牛奶的國人來說,這條消息不啻為一顆炸彈。
該文指出,人是地球上唯一終生吃奶的動物,而奶牛是靠打高劑量的荷爾蒙產奶的,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研究發(fā)現(xiàn):雌性激素、雄性激素和胰島素生長因子(IGF-1)是牛奶內的主要致癌物質,同時稱牛奶中的蛋白質增加癌癥、心臟病、糖尿病、多發(fā)性硬化病、腎結石、骨質疏松癥、高血壓、白內障和老年癡呆癥等的患病幾率。
其實,有關牛奶的種種傳聞這些年就沒消停過,比如喝牛奶不補鈣反而會加劇骨質疏松,比如牛奶的鈣含量還不及蔬菜,還有喝牛奶容易患白內障,等等。當然,這其中最能抓住人們眼球的還是癌癥。
那么,牛奶真的通往癌癥之墓嗎?
牛奶中的IGF-1與癌癥
有關IGF-1與癌癥的關系的確切信息是這樣的。
加拿大蒙特利爾麥吉爾大學的腫瘤學家邁克爾·波拉克指出,過去10年在成人身上的研究已經把牛奶與癌癥風險聯(lián)系在一起,科學家正在尋找解釋這種聯(lián)系的某些嫌疑成分。很多研究都將IGF-1濃度的提高與癌癥風險聯(lián)系起來。
IGF-1到底是什么呢?
IGF-1是一種蛋白質多肽,在血糖控制、生長發(fā)育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事實上,牛奶中的IGF-1含量與人體自身的分泌量相比微不足道,其可能的作用完全可以忽略。例如,1.5升牛奶中的IGF-1含量還不到人體每天分泌的胃腸分泌物中IGF-1的2%,還不到人體每天自己生產的IGF-1總量的0.1%。因此即便每天喝1.5升牛奶,即便牛奶中的IGF-1都被完整地吸收進了體內,對人體的影響也微乎其微。何況,IGF-1是一種蛋白質,在通常情況下會在消化道內被消化掉,難以完整地進入人體。
美國食品與藥品管理局的最新審查報告顯示,一個成年人每日體內的IGF-1含量為1000萬納克(1納克=0.000001毫克),人奶中的IGF-1含量為13~40納克/毫升,市場上的牛奶樣本IGF-1含量約2.45納克/毫升。可見,牛奶中IGF-1的含量是很低的,從牛奶中獲得的IGF-1的量跟人體內本身含有的量相比都微不足道。另外,經過加熱、消化、吸收之后,食物中的IGF-1到達人體內也不再具有生物學活性。
世界衛(wèi)生組織和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的食品添加劑聯(lián)合專家委員會的結論也基本與此相同。
可見,人們不必介意IGF-1與癌癥的關系。相反,牛奶和奶制品中倒是含有一種叫CLA的物質,可使細胞處于防御致癌物質侵入的狀態(tài),從而起到預防癌癥的作用。
牛奶中的蛋白質與癌癥
T·柯林·坎貝爾博士是美國康奈爾大學終身教授。談論牛奶言及營養(yǎng)專家,大概沒有不提到這位著名教授的,因為很多關于牛奶說法的依據都會援引他的論述,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牛奶與癌癥的關系,特別是他的酪蛋白實驗。
牛奶為什么會導致多種腫瘤病變?坎貝爾的研究為我們找到了答案,他證實牛奶中的蛋白質是一種非常強的促癌劑,“在控制癌癥發(fā)病方面,營養(yǎng)比化學致癌物甚至比極強的致癌物的影響更大。”
具有較強促癌效果的蛋白質是酪蛋白,這種蛋白質占牛奶蛋白組成的87%。“因為高酪蛋白膳食使更多的致癌物進入細胞,使更多危險的致癌物衍生物結合在DNA上,引起更多的突變反應,使得細胞突變?yōu)樵┘毎目赡苄栽龃螅@些細胞一旦激活,就會形成更多的腫瘤。”
從表面看,這個實驗結果對牛奶與癌癥之間關系的論述很有說服力,但如果全面了解這個實驗后就不會這樣武斷地聯(lián)系了。
坎貝爾教授的“酪蛋白促進大白鼠癌癥發(fā)生”實驗是這樣進行的:一組大白鼠吃酪蛋白——請注意,酪蛋白是大鼠食物的唯一蛋白質來源——另一組大白鼠吃植物蛋白,然后同時給予兩組大白鼠強致癌物“黃曲霉毒素”。結果顯示,吃酪蛋白的大白鼠長的肝癌比吃植物蛋白的大白鼠的肝癌長得多得多。
可見,這是一個以黃曲霉毒素為模型的動物實驗。換句話說,如果沒有黃曲霉毒素,不管是牛奶中的動物蛋白還是植物蛋白都不會導致任何癌癥。而且實驗中酪蛋白是唯一蛋白,數量遠遠超過人的攝入量,這種膳食方式在人類膳食中幾乎是不可能的。
再者,實驗中的大白鼠是以10%~20%的酪蛋白飼養(yǎng)的情況下表現(xiàn)出促進癌細胞增殖的作用的,這個數字意味著什么呢?我們不妨算一下:超市里的普通鮮牛奶蛋白質含量3%,其中酪蛋白占87%,即,牛奶中的酪蛋白含量約為2.7%。如果我們以一種極端的方式吃飯,即一日三餐只吃牛奶,那么酪蛋白也只占食物的不到3%。目前中國人每人每天牛奶攝入不足100克,就算以100克計算,其中的酪蛋白也僅有3克。即使加上其他食物中的酪蛋白來源——事實上,其他來源的酪蛋白總和與牛奶來源的酪蛋白相比是微不足道的——酪蛋白在中國人膳食中也只能占0.3%左右,即便把每天的牛奶攝入量提高到500克,酪蛋白在膳食中所占的比例也只能在2%上下波動。
其實,在某種程度上,我們過度關注坎貝爾教授的這個實驗,也是辜負和漠視了這位老專家的真正用意。因為坎貝爾教授的實驗目的是要證明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的膳食結構的不合理性是導致包括癌癥在內的很多疾病高發(fā)的罪魁禍首。應該說,這對中國人的飲食結構提出了很好的警示,而我們卻忽略了這一點,只盯住了牛奶和癌癥。
就是針對牛奶和癌癥,坎貝爾先生的觀點也非常明確。他在中國某健康論壇上說:所有的這些證據都是基于西方科學文獻研究的,中國人的牛奶攝入量很小,所以我沒有說中國人不能吃牛奶。要知道,美國人的膳食結構中70%的蛋白質是動物性蛋白,有一多半或者至少一半來自于奶和奶制品,也就是說35%~40%美國人吃的蛋白質來自于奶和奶制品,所以發(fā)現(xiàn)了牛奶對于健康的不利作用。或許可以這樣說,如果有一天我們中國人的牛奶和奶制品的攝入量也像美國人一樣多時,那時可能我們真的會聽到專家提醒人們小心飲用牛奶。
科學認識和食用牛奶
牛奶已成為大眾消費的重要食品,這幾年強加在牛奶頭上的各種傳言也很多,有時甚至讓人不知所措。
在歐美等國家,牛奶消耗量已經達到每人每天1000毫升,這個量確實應該適當減少。但即便如此,美國的膳食指南中仍然建議人們每天要喝700毫升牛奶,而我國消費者每人每天的牛奶消費量平均還不到100克毫升。
據中國營養(yǎng)學會近20年的調查顯示,我國大城市人均日飲奶量只有44毫升,全國平均水平只有20毫升。所以,現(xiàn)在的關鍵問題不是牛奶喝多了會怎樣,而是喝得不夠的問題。根據中國營養(yǎng)學會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成年人每日應飲奶300毫升,有條件的可達到500毫升。
牛奶被譽為“白色血液”,被稱做是“最接近完美的食物”。健康飲食的關鍵在于平衡各類食物,而不是神化某種食物或妖魔化某種食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