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敬榮
我國現行高考制度已走過36年的光輝歷程,為國家人才的培養與經濟社會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高考始終被全社會廣泛而高度關注。高考也在全社會的高度關心與爭議中多次改革完善,但仍然爭論不休,其焦點就是如何更合理的設定考試科目、內容、賦分以及錄取標準、程序等核心問題。在當前的考試模式下,考生至少要備考6門學科,沉重的學習負擔,不但嚴重影響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長,而且壓抑了學生個性的發展與創新能力的培養。同時,現行高考制度也把特殊人才拒之門外,“國學天才”孫見坤、“站在黃花崗烈士陵園的門口”的詩人周海洋、“甲骨文達人”黃蛉的大學之路都是一波三折。按照今天的大學錄取標準,錢鐘書、吳晗、臧克家等大家也很難考上理想的大學。高考改革已是事關創新型國家建設與中國夢實現的全局性問題,需要高度重視。
一、改革現行高考模式的必要性
(一)現行高考模式的弊端
“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兩彈一星”元勛錢學森曾多次對中國的教育提出這樣一個重大疑問。錢老的疑問,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疑問。現階段的高考在“以總分論英雄”的錄取模式下,少數“偏才”、“怪才”,甚至天才不被看好,大多數學生為了爭取總分,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自己的“短”處,其天賦潛能與超常的學科優勢得不到充分發展;高考考試科目多、范圍廣、難度大讓更多學生感到力不從心,精神負擔沉重,影響到學生的健康成長,高中生由于心理壓力過大而發生的安全事件時有發生;高中三年是人生的黃金歲月,“自古英雄出少年”,高中時代是人的創造性、創新力最強的時期,當前的高考與錄取選拔機制,嚴重制約著這些能力的發展和發揮,甚至讓很多人在人生的專業發展與職業規劃上迷失方向;高中教學方面壓力巨大,老師們千方百計地為學生“補差”,“苦學”、“苦教”嚴重影響著高中教育的持續健康發展。
(二)高考改革的要求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將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單列一章,重點明確了今后高中階段教育和高校招生考試改革的方向。《綱要》指出高中教育是學生個性形成、自主發展的關鍵時期,對提高國民素質和培養創新人才具有特殊意義。在未來的高中教育改革中,要推進普通高中培養模式的多樣化,滿足不同潛質學生的發展需要。要以考試招生制度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終身的弊端。
(三)立德樹人的要求
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著力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這里面特別將“立德樹人”提升到教育的根本任務這個極高的層面上。現行高考制度下,學生負擔極重,很多孩子在應試的重壓之下,根本無暇顧及除學習之外的其他任何事情。這種局面帶來的后果是極其嚴重的。
(四)現實與自然規律的要求
當今社會是知識爆炸的時代,人的創造力、生命潛能歸根結底是有限的,“什么都學、什么都會、什么都考”勢必使學生突出的優勢無法發揮、特殊的才能無法彰顯、全面的素質無法提高,甚至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影響思想品德與人文氣質的自然的涵養。人只有在有興趣和有天賦的領域發展才能成大器,成“大師”。學生負擔過重和特殊人才沒有特殊的選拔通道已經成為制約我國培養杰出人才的瓶頸之一。
(五)改革探索的實踐檢驗
高考改革與高校錄取選拔方式密切相關,而以選拔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為著力點的高校自主招生,雖有相當多的不足,但已然取得不錯的成效。2012年6月11日《中國教育報》發布的對9所“985工程”、“211工程”高校的實證研究、調查結果表明:自主招生群體學習興趣更濃積極性更高,學習成效也更加顯著。自主招生力度遠遠不夠,不能成為一種政策性的可以推廣到所有學生的制度,另外自主招生并不“自主”,學生還是以高考成績為基礎的。
二、高考“1+1”模式的建議與分析
針對我國現行高考制度的問題,我們認為“1+1”高考模式,或者“2+1”高考模式能夠較好地解決學生負擔過重、個性(創造性)壓抑與杰出人才缺乏諸多問題,較好回答“錢學森之問”,具體建議與分析如下:
(一)考試科目、考試難度與考試科目分值的安排建議
“1+1”模式是我們對高考的考試科目和選拔模式改革設想的一種簡稱。
“1+1”模式相關科目與權重的建議分八個學科組合(科目后為分值):
語文(300)+數學(450);語文(300)+外語(450);語文(300)+政治、歷史(450);語文(300)+術科(450)
數學(300)+物理(450);數學(300)+地理(450);數學(300)+生物、化學(450);數學(300)+術科(450)
每個組合的第一個“1”為基礎性科目,第二個“1”為專業性科目,基礎性科目的考察范圍嚴格控制在課程標準的規定范圍之內,只對各科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進行考察,考試難度可以與會考或學業基本水平能力測試的難度相當。專業性科目要重點突出高考的專業素養的考察與選拔性,試題以考察學生相關學科的基本知識、基本能力和創新潛質、特長為目標,要求有較高的區分度和一定的難度,可以適度高出現行教材與考試大綱的要求,甚至直接涉及學科發展的前沿領域。
“2+1”模式把語文、數學作為基礎性學科,“1”是高中開設的13門學科中的一科,作為專業性學科,如“語文(250)+數學(250)+語文(250)、語文(250)+數學(250)+外語(250)等,這可能是一種更容易被接受的改革方式。本文主要以“1+1”高考進行探討。
(二)考試安排與錄取的建議
“1+1”模式的考試分兩個階段完成。第一階段為相關科目的結業考試,考生達到統一劃定的基本水平才有資格畢業與參加高考,這些工作應該在高三上學期結束前完成,在此基礎上,想升學的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愛并擅長的科目組進行準備并參加“1+1”高考,并且以學生“1+1”高考成績作為高校錄取的主要依據。在藝術類、體育類等特殊專業的錄取上增加面試和體能測試的成績。“1+1”高考模式可以加大面試和綜合素質考察在高校錄取中的比重,對于藝術、體育類考生可直接用面試、專業測試和作品等考察的成績作為專業成績與錄取的依據,對于工程、機械、化學、生物等應用性較強的專業,也可以直接用已獲得的大賽獎項、專利設計發明等實物證明和面試成績作為錄取的依據。
在美國,一流的高校每年在錄取新生時都會遵從一個“例外錄取”(admission by exception)的原則。例外錄取是指在招生過程中對待特定群體如運動員、具有特殊才能的學生、弱勢群體、殘疾學生、少數族裔、退伍軍人等,會降低標準進行錄取。通過“例外錄取”招收杰出的、有發展潛力的學生,并通過教育來提高他們未來成功的可能性。
而在我國現行的高考方案中,有特殊才能的學生很容易被嚴格、僵化的錄取標準篩選掉,這是對人才的極大浪費。還有更嚴重的問題,這種高考錄取制度更容易產生一種不利于創新人才脫穎而出的導向,學生不敢創新、不愿創新、不需創新,最終造成“批量、標準化”的人才培養局面。
“1+1”高考模式本身只選考一門專業科目的形式可以幫助更多有特殊才能的學生脫穎而出,同時我們也建議高校按比例為有特殊才能的學生開辟特殊的錄取通道,最大限度的讓有特殊才能的學生受到優質的高等教育,為將來在專業領域展示卓越才華打下基礎。
三、高考“1+1”模式的預期效應
(一)難度降低,減輕了學生的學業負擔
現行的高考改革方案多以“3+綜合”為基礎,所有考試科目都有較強的區分度和選拔性,考試難度很大,每個學科都要求學生們什么都要學、什么都要精通,六個學科科目的內容確實太多太難,學生課業負擔沉重,考試壓力很大,這并不是高考的初衷。“1+1”高考模式的考試科目分為基礎性科目和專業性科目。專業科目的“難”與基礎科目的“易”形成明顯的梯度和層次性,考試科目的合理搭配降低了考試難度,減輕了學生的負擔,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更多的學生在掌握基礎科目知識的同時,有精力和時間投入到自己感興趣的專業領域的學習與探究之中并有所作為,為大學的專業化學習與研究打下扎實的基礎。
(二)錄取形式多元化,不僅僅以分數“論英雄”
近年,多名內地高考“狀元”在面試環節被香港大學拒之門外,港大給出的理由是不愿錄取“書呆子”。這一現象雖然在目前各大高校的自主招生環節有所改善,但高考錄取中“分數至上”的總體取向并沒有改變,考分仍是高考錄取當中不可撼動的唯一的評價標準。
“1+1”高考模式中增加面試和綜合素質考察在高校錄取中的比重,使高校得以全面的考察學生的綜合素質,這符合《綱要》中培養基礎扎實、德才兼備、創新能力強、全面發展而又有個性的學生的要求,也順應了當前國際競爭中對人才綜合素質要求高的潮流。
(三)關愛“偏才”,為有特殊才能的學生開辟特殊通道
眾所周知,沈從文小學沒畢業,胡適卻把他請到中國公學的講臺上;錢鐘書報考清華大學,數學僅得15分,但因國文、英文成績突出,被破格錄取;吳晗當年考試時語文和外語都是100分,數學卻是零分,清華大學讓他做了歷史系插班生……我們認為,為有特殊才能的學生開辟特殊通道也是高考公平性和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重要體現。
特殊人才在某一方面超常才能是有目共睹的,高校通過破格錄取給他們良好的成長空間,一定程度上是對目前教育模式的一種糾偏,同時有利于高考公平性的全面實現。開辟特殊錄取通道可以讓更多在特定領域有超常才能的青少年沒有后顧之憂,充分發揮其智慧和才能,在特殊的專業領域做出杰出的成績,最終成為杰出的人才。
(四)有利于創新人才的培養
讓素質教育真正落實,讓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規律與人的成長規律,讓每個人能夠更好地按照自身的特長與興趣從容地、自如地、有目的地、興趣盎然地發展,讓每個人都能夠最大限度地成長為創新人才。
我國的高考制度在三十余年的發展歷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面臨著諸多的問題。對高考的改革是幾代教育人崇高的職業訴求。在我國目前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相對稀缺,總體工作流程有待規范和優化的現實環境中,對高考的改革不能一蹴而就,但這并不妨礙我們大膽的提出設想和建議。我們認為當前的高考改革應當走出重“全”不重“專”的怪圈,給學生創造更多自主鉆研和多樣化發展的空間,讓我們的人才選拔政策調整到能發揮人的潛能上來,讓我們的高等教育多出“大師”、“大家”,讓高考成為推動“中國夢”的高速公路。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10)[N].中國教育報,2010-08-20.
[2]章建石.后高考時代看美國多元化招生[N].中國教育報,2011-08-24.
[3]李龍.破格錄取怪才、偏才也是一種公平[N].廣州日報,2009-06-30.
[4]田建榮,賈錦鈺.論高考改革與高中新課程改革的有效銜接[J].教育科學研究,2009(3).
[5]劉海峰.中國高考向何處去[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0(4).
(作者單位:湖北襄陽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