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東
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很多企業和金融機構開始將應收賬款作為質押進行融資。這種融資方法在國外的應用已非常普遍的,但在我國正處于起步階段。自《物權法》明確規定應收賬款可以作為融資質押之后,讓很多中小企業利用應收賬款質押進行融資獲得了法律保障,也為我國的金融創新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是《物權法》對應收賬款質押的規定十分有限,在實際操作中遇到的很多問題都找不到明確的法律依據,所以很多企業利用這種方式進行融資面臨著很多法律風險。在本文中,筆者從金融機構的角度出發,對目前應收賬款質押存在的缺陷以及法律風險的防范措施進行具體論述。
關鍵詞:應收賬款;質押;融資;法律風險;防范措施
一、應收賬款質押存在的法律風險
不管是哪一種融資方式,都會存在一定的風險,這是不可避免的。例如我們在生活中常見的房地產抵押,在進行評估和登記時需要獨處一定的費用成本;利用動產進行質押時,會有質物遺失,或者因市場價值變動而貶值等。下面我們就對應收賬款質押中存在的法律風險進行詳細分析。
(一)質押合法性的風險。在《物權法》頒布之前,只有橋梁、公路等不動產收費權等可以作為質押,其他類型的應收賬款質押都找不到相關的法律根據。雖然《物權法》確定了應收賬款質押的合法性,但是對它的范圍和內容卻沒有明確規定,所以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還存在很多法律缺陷。雖然人民銀行出臺了相關的管理辦法,但也只是簡單規定了應收賬款的范圍,姑且不論它沒有任何限制條件,其法律效力也未得到司法部門的認可。所以銀行等經融機構的質權在實現的過程中還有很多不確定因素,存在質押合法性的風險。
(二)無法確定出質人主體資格的風險。金融機構在辦理應收賬款質押時,除了普通的債權之外,還將學校和醫院等具有社會公益性質的法人納入到了特許經營權的范圍中。但是依照我國《擔保法》的相關規定,這類法人不能作為其他企業的擔保人。在《擔保法》中,對學校和醫院等具有公益性質的事業單位,可以使用內部設施之外的財產為自身的債務進行擔保,但是對于公益性單位的認定方法和收費權的范圍卻沒有明確規定,所以就使出質人的主體資格存在不確定的風險。
(三)應收賬款的價值評估風險。金融機構除了要對應收賬款的合法性進行審核之外,還應該科學地評估它們的價值,確保這些應收賬款在實現擔保權益時能夠及時變現?;谶@一點,金融機構在辦理應收賬款就需要將借款人交易的實際情況作為評價標準,然后確定質押的具體比率。這里存在一個實際問題,就是無法對借款人將來的預期收益進行準確估計。因為它除了受到借款人和應收賬款債務人經營狀況的影響,還會受到政府宏觀調控政策和整個行業市場發展等因素的影響,所以導致在對應收賬款的價值進行評估還沒有一個科學合理的評價標準,存在很多不確定的因素,很難對其價值進行量化。
(四)對賬戶的監督管理存在風險。金融機構在為企業辦理應收賬款質押融資時,為了能夠實現對質押賬款的回收情況進行有效監控,會為他們設立一個專門的還款賬戶。雖然這一辦法在理論上有效,但是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很多企業為違背開戶約定,甚至在多家銀行建立多個賬戶,使得賬戶監管在實踐中存在很大風險。而且,還有很多事業單位和集團客戶會采用收入和支出相互分離的財務管理方式,很多財務收支都是財務部門統一調節。在這種情況之下,還款賬戶就形同虛設,根本無法發揮出它應有的作用。
(五)法律時效期存在風險。法律時效的風險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闡述。一方面就是訴訟時效的風險。根據相關法律規定,債權合同存在一定的訴訟期限,如果超過規定時效,那么債權人將無法勝訴,這就意味著金融機構不能通過債務人來獲得清償。另一方面就是法定期限的風險。這一點主要是針對公路和橋梁等收費權而言的,如果在收費期限已滿的情況下仍然存在收費現象,那么出質人就會受到查處,影響金融機構質權的實現。
二、應回收賬款中法律風險的防范措施
(一)明確應收賬款質押的概念和范圍。從目前我國應收賬款質押的實際來看,主要的風險都是由于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所致。為了有效預防這些法律風險,就需要立法者順應經濟發展的需求,不斷完善應收賬款質押的立法工作,讓金融機構在為各企業辦理質押融資業務時有明確的法律依據,這也是防范應收賬款質押法律風險的根本措施。目前,業界已在企業現有應收賬款歸屬問題上達成共識,但是對于應收賬款可用于質押的具體范圍卻一直是學者和金融機構爭論的焦點問題,其中比較典型的就是收費權是否可以作為應收賬款進行質押。
在這個問題上,筆者個人認為,收費權雖然不同于其他的應收賬款,但是作為權利實質的重要客體,其本身也具有財產價值屬性,而且它的歸屬具有非常明確的規定。從這一層面來說,收費權和普通的應收賬款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因此,筆者認為可以將收費權納入到應收賬款的許可范圍之內。另外,筆者對收費權的解釋也更加接近立法者的本意。為了進一步明確,可以進行專門的法律解釋,為實際操作的風險防范提供法律保障。
(二)拓寬登記效力的范圍。雖然《物權法》對應收賬款質權的設立條件進行了明確規定,但是對于等登記對第三方的效力范圍規定卻比較模糊。而央行的征信工作只負責對應收賬款的要素進行審查,對雙方的真實意圖和合法性的審查并不在其工作范圍內,由其他金融機構自行完成。為了規避登記風險,筆者認為可以適當拓寬登記的效力范圍,讓出質登記具有完全的法律效力,具體可以通過以下三種途徑來實現:第一,在應收賬款的出質登記完成之后,主之人不能對其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讓、放棄和抵消,以確保質押賬款在出質期間內的有效性。第二,債務人在接到出質登記的書面之后,法律效益即刻生效。之后,債務人就不得以任何形式的應收賬款要求出質人抵消或者放棄相關權利。而且,在未獲得出質人許可的情況下,債務人不能對出質人清償,更不能惡意解除合同,破壞質權。第三,出質登記一經完成,任何第三方都不能直接享有和行使出質應收賬款的相關權利。換句話說,就是出質登記對第三方也具有法律約束力。
(三)不斷完善中小型企業的自身建設。中小企業可以用于抵押融資的固定資產比較少,也往往缺乏有實力的第三人為其擔保融資,應收賬款融資是比較適合中小企業的融資方式。但由于許多中小企業普遍存在財務制度不建全,財務信息不透明,財務報告真實性與準確性較低,信用意識淡薄等問題,加大了應收賬款質押融資業務開展的難度,所以中小企業應該完善自身建設,通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管理制度,提高自身素質,積累自身信用財富,從而更大程度上獲得金融機構的信貸支持。
除了上述的三種防范措施之外,還有很多有效措施,例如完善信用體系建設、加強融資前后的管理、依法進行登記公示、對質權的實現方式進行名明確規定、盡快建立保理登記法律支持體系等多種措施,在這里就不一一進行論述。
結束語
綜上所述,筆者從金融機構的角度,對應收賬款中存在的法律風險和防范措施進行了比較詳細的論述。但是受到筆者水平和篇幅的限制,對于應收賬款的內涵理解、特點、質押的要求、法律效力的實現等內容都沒有論及,這也是筆者今后研究的方向。同時,對于應收賬款質押中法律風險防范措施的研究還需要進行更深入的探索,為相關立法工作的完善做出自己的貢獻。(作者單位:大連鼎宏科技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潘玉偉.論應收賬款質押融資及其風險防范[D].復旦大學,2009.
[2]陳巧玲.淺析商業銀行應收帳款質押融資的法律問題[J].法制與社會,2009,11(10):125-126.
[3]劉慧瓊.應收帳款融資業務的風險分析及防范[J].湖北農村金融研究,2010,08(24):51-53.
[4]王晶.我國專利質押融資風險與防范機制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3.
[5]張海洪.應收賬款質押融資法律風險的規避[D].華南理工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