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仲東,任爭爭,彭少兵,張 帥
(1.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林學院,陜西 楊凌 712100; 2.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理學院,陜西 楊凌 712100)
近年來,過度耕種和不合理的施肥及灌溉,土壤鹽、堿化趨勢明顯,部分地區土壤pH值高達10以上,對農業生產帶來一定危害。一些老的瓜果園,植物化感作用亦十分明顯,連作障礙突出[1]。生物活性木炭類材料,因具有表面積大、吸附性好、對環境無二次污染、減少CO2排放、容易制備等特點[2-5],在鹽堿土改良、土壤衰退病控制及土壤污染治理等方面顯示出卓越性能,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農業生產中活性炭、活性木炭等炭材料已有廣泛應用,并取得較好成就[2]。為研究黃土高原地區土壤改良用材料和方法,2009年起,本課題組引進和自制了多種活性炭、活性木炭及微生物耦合劑,進行了多年的室內和田間實驗。
1.1.1 炭材料 包括2種活性木炭和1種活性炭,均從日本引進。各炭材料制備原料、種類和劑型見表1。

表1 供試的幾種炭材料
1.1.2 土壤 供試土壤來自陜西關中楊凌地區典型的3中土壤利用類型[6],見表2。其中農耕土,隨機取自土壤表層下3~10 cm 深。桃園土來自25年生桃園,供試土壤為表層下1~10 cm深土壤。雪松林下土采自校園40年生雪松林下,去除腐殖質層后取土壤層1~5 cm深土壤。所有土壤約2 kg,風干后研細過篩備用。

表2 土壤理化性質
1.1.3 種子 生菜種子、小麥種子由楊凌金種子公司提供。小麥種子為當地主栽品種小堰6號。
1.1.4 儀器 WD800CTL20-K4C型微波爐,格蘭仕公司制造;300型TDR儀,美國SPECTRUM公司; 6孔平底形植物培養盒:大連市博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721型分光光度計,上海昂拉;水浴恒溫震蕩培養器,常州恒德。
1.1.5 內生細菌(Bacillussp.) 分離自陜北榆林地區沙柳(Salixcheilophila)。將細菌單菌落轉入LB液體培養基中(胰蛋白胨11 g/L,酵母膏4 g/L,氯化鈉5 g/L,用水定容至1 L),27 ℃振蕩培養。用分光光度計在600 nm波長測定菌懸液濃度。
采用“三明治法”進行室內測定[7], 即將低熔點瓊脂糖水溶液介質5 mL(熔點31~32 ℃,Promerge公司產品)按質量分數0.75%融化后分別加入植物培養盒的6個培養孔中,以保持濕度和排除培養孔中氣體。待冷卻平整后,每孔加入3 g拌有0.3 g活性木炭材料的土壤,再在土壤上面加入5 mL瓊脂糖,待其冷卻平整后,每孔再均勻放置5粒生菜種子,每個培養盒中設兩個對照孔,一個為陽性對照孔,為不加活性木炭加土壤(以CK1計生物測定量);另一個為陰性(空白)對照孔,不加活性木炭和不加土壤(以CK2計生物測定量)。炭土按3×3組合,每個組合3個重復孔,共27個處理孔和18個對照孔。培養孔填好后,蓋上蓋子密封,黑暗中恒溫(25 ℃)培養3 d,取出后,小心將種苗拔出,在對數紙上放好后測量其胚根、胚軸長度,取每種處理種苗總平均長度值備用。
按下列公式[2,7]計算土壤化感作用率(RS)、炭土作用率(RCS)和凈炭作用率(RC)。
RS=(LCK1-LCK2)/LCK1×100%
RCS=(LCS-LCK2)/LCK2×100%
RC=(RCS-RS)/|Rs|×100%
式中:LCK1—陽性對照(培養盒中加土不加炭)作用下胚軸、胚根長度,mm;LCK2—陰性對照(培養盒中不加土不加炭)作用下胚軸、胚根長度,mm;LCS—炭土作用下胚軸、胚根長度,mm。
1.3.1 制備過程 將杉木活性炭在微波爐中加熱控溫至30、 37、 40、 45、 50 ℃,再將發酵后的細菌懸液(Bacillussp.,濃度5×106個/mL)迅速倒入活性木炭中分別熱耦合10、 20、 30、 40、 50 min。細菌懸液以剛好浸泡木炭為止。熱耦合后,將耦合炭在27 ℃恒溫培養1 d后備用。
1.3.2 檢測過程 稱取1 g生物耦合炭,浸泡在5 mL的無菌水中1 h,搖勻后取浸泡液1 mL,用分光光度計在波長600 nm下測定浸泡液中細菌濃度,以LB空白液調零。此過程中,以光學顯微鏡輔助觀察木炭表面細菌和芽孢數量。取濃度最大者為最佳耦合條件,并做小麥生長測定。
將采集的農耕土風干后研細過篩,按每培養缽1 250 g稱量,按1%質量分數加入食鹽,并分別加入質量為0(對照)、 1、 3和6 g待測生物耦合炭,做3個重復樣,充分混勻后裝入培養缽,每缽插孔,均勻播種20粒小麥種子,定時澆水,溫室中25 ℃恒溫光照培養。待出苗后測量發芽率(出苗小麥粒數/20×100%),10 d后測生長高度(cm),20 d后收割測生物量(g)。生物量測定僅取地上部,用剪刀在地莖處將小麥剪斷,立即稱量。用軟件SPSS統計分析各處理差異。第一次澆足水后10 d,用300型TDR儀(按說明書操作)測定土壤保水能力,以土壤氣孔容重水量體積分數表示,測定土壤毛細管中含水量體積占毛細管總體積的百分數。
將每處理3孔共15顆生菜種苗測量胚軸、胚根后,取測量均值,見表3。按公式計算后得土壤化感作用率、炭土作用率及凈炭作用率,見表4。
由表3可見,炭土交互作用后種苗總平均胚軸長20.3 mm,胚根平均長30.2 mm,均較陽性對照值的17.4和25.5大。3種利用型的土壤對生菜胚根都有化感抑制作用,桃園土胚根化感作用率達 -40.7%,農耕土為-27.5%,雪松林下土為-16.5%。農耕土和雪松土促進胚軸生長,分別達 15.6%、 2.9%;但桃園土對胚軸生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2.8%)。
加入炭材料后,土壤化感作用率得到抑制,凈炭作用率多大于零,椰殼活性炭對桃園土胚軸凈炭作用率達230.5%、杉木活性炭對雪松林下土胚軸生長凈炭作用率達627.6%,但酸性土壤加入酸性的石炭后對胚軸卻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凈炭作用率為-120.7%。杉木活性炭對桃園土胚根凈炭作用率最大106.1%,其次是椰殼活性炭對桃園土胚根凈炭作用率102.2%,杉木活性炭對農耕土胚根凈炭作用率90.9%,以杉木活性炭效果最為穩定,胚根生長最好。
本研究中活性石炭pH值6.91,對堿性土壤改良效果比較明顯,但對酸性的雪松林下土,活性石炭對生菜胚軸的生長卻表現出抑制作用,可能與生長環境酸度過高有關系[8]。老桃園土通常存在比較嚴重的化感作用[9-10],導致果園衰退并對其他植物的生長有一定的影響,研究表明,3種活性木炭對桃園土均有改良作用,其中椰殼活性炭、杉木活性炭效果較明顯,尤其在促進根向下生長方面效果較好,可以避免表層土壤化感物質的抑制,同時富集周圍的N、 P、 K,供給植物生長。在農耕土和桃園土處理中,加活性木炭的生菜種苗均較相應陽性對照組(沒加活性木炭、加土壤),無論胚軸胚根均生長更好。所有加木炭處理組生菜種苗胚根生長多不如陰性對照組(不加炭不加土)的胚根,但胚軸的生長卻有差異,表明在胚萌發期間,除種子自身營養外,環境水分起主要作用,其次是環境中養分。本實驗中供試種子遺傳種質基本一致,在無水分脅迫下,木炭有可能在養分富集方面起到更大的作用,因而在不同的土壤利用型中發揮改良作用。

表3 生物測定結果

表4 炭土交互作用率

表5 不同溫度和處理時間下浸泡液的吸光值
篩選杉木活性炭作為耦合劑載體。耦合溫度高于45 ℃處理10 min以上,木炭表面見不到細菌個體,浸泡液在波長600 nm下吸光值接近0,見表5。溫度過高可能直接殺死了細菌,無細菌從木炭表面游離到水中。40 ℃以下的幾個溫度的不同耦合時間,均可以測得浸泡液吸光值,但以杉木活性炭在 40 ℃下耦合30 min為最大值。在該條件下,木炭載體表面布滿豐富的細菌個體,且有較高的存活率, 27 ℃培養1 d,木炭表面細菌能夠得到大量繁殖并產生大量芽孢。自然干燥后,細菌及芽孢在木炭表面休眠,可以長期保存備用。
杉木耦合炭對小麥高度均有顯著的促進作用,以3 g處理組最為明顯,促進率達37.3%。對生物量的影響差異不是很明顯,以6 g處理組效果最顯著,生物量促進率達18.8%,1 g和3 g處理組生物量較對照無差異,見表6。從生長狀況觀察,3 g處理組小麥萌發和前期生長都比較迅速,但后期葉色顯黃,植株纖弱。6 g處理組小麥萌發率和前期生長比較緩慢,但后期葉色深綠,植株健壯,單株生物量最高。土壤容重水表明,土壤炭含量越高,土壤持水能力越強,以對照含水量最低,6 g處理組最高。6 g處理組在小麥生長方面效果優良。
活性木炭具有較強的吸附能力和微孔結構,可以修復土壤碳平衡,改善土壤微生物活性[9,11],促進土壤陽離子交換[12],調節土壤N2O釋放[13],富聚周邊水分和礦質營養,緩沖土壤環境的極大變化,有利于菌根菌及其他根際微生物的生長,從而促進植物的生長[7,11-12,14]。本研究中的內生細菌Bacillussp.分離自陜北毛烏素地區沙柳,對高鹽濃度土壤和低水環境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并可為植物抗逆生長提供幫助。本試驗表明,較高劑量的耦合炭在小麥生物量和土壤持水能力方面有顯著影響,即使低劑量使用耦合炭,在促進小麥幼苗高度生長方面也有顯著的影響。

表6 耦合炭對小麥生長的影響
3.1 選用活性石炭、椰殼活性炭和杉木活性炭3種活性木炭與楊凌地區3種不同利用型土壤(農耕土、雪松林下土和桃園土)組合測定生菜種苗萌發情況。結果表明,3種類型的土壤對生菜胚根生長均有一定的化感抑制作用。活性木炭及炭土交互作用對生菜生長影響差異顯著。3種活性木炭對楊凌3種土壤均有改良作用,以杉木活性炭對農耕土壤和老桃園土壤改良效果最明顯,胚軸/胚根凈炭作用率分別為178.8%/90.9%、 178.9%/106.1%。酸性的活性石炭對酸性的松林下土壤改良效果不明顯,胚軸凈炭作用率為-120.7%。
3.2 杉木活性木炭與內生細菌Bacillussp.在40 ℃熱耦合30 min后,在27 ℃恒溫培養1 d,可以得到優良的耦合碳,耦合的細菌數量最大,并可長期保存。
3.3 生物耦合炭在保持土壤水分、抵抗土壤鹽堿害、促進小麥生長方面效果顯著。1 250 g農耕土,按1%質量分數加入食鹽,加入3 g耦合炭處理組10 d高度生長促進率最大(37.3%,α=0.05),加入6 g耦合炭處理組20 d后生物量促進率最大(18.8%,α=0.05),10 d后土壤含水量最大。本試驗范圍內, 6 g 耦合炭處理組對小麥生長促進效果最好。
參考文獻:
[1]戚建華,梁銀麗,梁宗鎖.農業生態系統中化感作用研究綜述[J].西北農業學報,2004(2):115-118.
[2]西原英治,元木 悟.活性木炭的農業利用(日)[M].東京:農山漁村文化協會,2009:1-242.
[3]李勇,李慶,劉嫻.微波輻照巴旦杏核殼制備活性炭及其吸附性能研究[J].生物質化學工程,2014,48(1):9-12.
[4]梁蕭,余仲東,馬箐,等.活性木炭制備及重要性狀分析[J].林產化學與工業,2013,33(3):125-130.
[5]MAGRINI-BAIR KA,CZERNIK S,PILATH HM,et al.Biomass derived,carbon sequestration,designed fertilizers[J].Annual Environment Science,2009,3:217-225.
[6]程積民,萬慧娥.中國黃土高原植被建設與水土保持[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2:1-416.
[7]JUN MU,TOHRU UEHARA,TAKESHI FURUNO.Effect of bamboo vinegar on regulation of germination and radicle growth of seed plants[J].Journal of Wood Science,2003,49(3):262-270.
[8]BERGLUND L M,DOIL BELUCA T H,ZACKRISSON O.Activated carbon amendments to soil alters nitrification rates in Scots pine forest[J].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2004,36(12):2067-2073.
[9]KIPKORIONY L,RUTTO K L,MIZUTANI F.Effect of mycorrhizal inoculation and activated charcoal on growth and nutrition in peach(PrunuspersicaBatsch) seedling treated with peach root-bark extracts[J].Japan Society Horticulture Science,2006,75(6):463-468.
[10]BLUM U.Effects of microbial utilization of phenolic acids and their phenolic acid breakdown products on allelopathic interactions[J].Journal of Chemistry Ecology,1988,24(4):685-708.
[11]STEINBEISS S,GLEIXNER G,ANTONIETTI M.Effect of bio-char amendment on soil carbon balance and soil microbial activity[J].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2009,41(6) :1301-1310.
[12]LIANG B,LEHMANN J,SOLOMON D.Black carbon increases caption exchange capacity in soils[J].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2006,70(5):1719-1730.
[13]YANAI Y,TOYOTA K,OKAZANI M.Effects of charcoal addition on N2O emissions from soil resulting from rewetting air-dried soil in short-term laboratory experiments[J].Soil Science Plant Nutrition,2007,53(2) :181-188.
[14]CATSKA V.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vesicular-arbuscular mycorrhiza and rhizosphere microflora in apple replant disease[J].Biologia Plant,1994,36(1):99-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