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東南大學教授華生 7月2日
住房公積金是從新加坡學來的,但人家大多數國民住在低價租屋即政府提供的保障性公寓里,我們學的不倫不類。這個制度名不符實而且是劫貧濟富,又大大加重企業負擔。故此早該廢除代之以對首次購房者的利息和稅收優惠。
英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大霄 7月7日
中國證券市場的融資者得益比較多,投資者的得益則相對要少,這是資本市場長期以來的根本性問題,包括退市在內的各項制度進行更中立的設計,將逐步改變偏向融資者的情形,中國股市才有了“希望”兩字。
首創集團總經理劉曉光 7月8日
新一輪國資改革,以管資本為重點。在地方版改革方案中,體現最充分的是上海和重慶。兩市均提出試點國有資本運營公司,打造一個純持股平臺,只管國有資本,不做產業或資產經營,屬于國有全資的特殊機構。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 7月12日
縱觀銀監會35號文,字里行間透露出監管者“以合規破剛兌”的努力。對銀行理財體系多方面“獨立”的要求,即是為破剛兌奠定制度框架,是最終轉變到法人資產管理公司的過渡。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 7月15日
經濟泡沫化的最高境界——寺廟發財,和尚也跑路。無論是窮廟富方丈,還是富廟窮方丈,當世外高人不再清靜時,寺廟放貸、和尚集資就不再奇怪。人們對炒錢的狂熱與癡迷,才是經濟泡沫化——無心實體、鄙視創業和創新。
中華民營企業聯合會副會長楊建國 7月16日
當前,各地以生態經濟為亮點的生態工業園、農業園、產業集聚區紛紛設立,很多地方政府和企業言必稱生態。在此背景下,一些污染項目偷換概念,冠以生態之名重新推出,生態經濟的范圍被無限放大,忽悠政府、忽悠百姓。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 7月18日
根據過去經驗,多數穩增長措施只是刺激政策,帶來的反彈效果持續時間有限。2009年只帶來了三個季度反彈,2012年5月只帶來了一個季度,2013年7月至8月也只有一個季度的反彈,今年估計也只能帶來一兩個季度的反彈。
經濟學家邱曉華 7月21日
透過中國經濟的表象,真正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原動力來自百姓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廣大民眾希望有更多的物質財富,有更充實的精神生活,能夠更體面有尊嚴地全面發展,本身就是中國經濟發展不竭的動力源泉。
公車改革破冰
7月16日,官方公布了國家層面的公車改革方案,標志著徘徊了20年的公車改革大幕終于全面開啟。在多地試水改革的基礎上,國家統籌的車改進程能否真落地、見實效,伴隨改革而來的車輛和人員如何妥善處理,改革前路,諸多難題仍待破解。
北京理工大學政府經濟學教授胡星斗 7月22日
公車改革近二十年,以前都是地方試驗,補貼演變成變相福利,公車照坐。當改革改到了當權者頭上時,沒有監督沒有民眾參與的改革反而可能強化特權和既得利益。這次自上而下的中央機關帶頭的改革或許不一樣,體現了壯士斷腕的勇氣。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 7月22日
本輪改革最大的不同,就是改革氛圍比較好。第一,契合反腐的高壓態勢,與國家改革的大勢吻合。第二,方案操作性較強、具體化程度較高。第三,改革本著社會化、市場化、貨幣化的原則,方向正確。第四,尺度適度,給予了地方改革空間。
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 7月22日
目前看,有幾個問題比較敏感。第一,官員會不會拿超標車補,這在審計、財政等應該得以體現;第二,公車取消后,有的人可能會找企業借車,我稱之為“私車公用”,需要加以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