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琰+何富樂+楊卉
[關鍵詞]天麻鉤藤飲;帕金森病
中圖分類號:R742.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9_816X(2014)03_0252_02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4.03.31帕金森病(PD)是一種中老年常見的神經變性疾病,以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變性缺失和路易小體形成為病理特征,臨床主要表現為靜止性震顫,肌僵直,動作遲緩和姿勢平衡障礙等癥狀。我國PD的發病率65歲以上老年人為1.7%[1]。西藥治療有一定的副作用,5年后均會出現各種并發癥,嚴重影響療效。中藥治療PD具有一定的優勢。PD屬中醫顫證之范疇,辯證論治是中醫治療PD的主要方法。大多數中醫學者認為PD病經在臟,與肝、腎、脾有關,屬本虛標實之證,本虛在臟腑功能減退,標實為風、火、痰瘀[2],故筆者選用平肝熄風、滋陰潛陽、清肝安神之功能的天麻鉤藤飲治療帕金森病,取得良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0年10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診治的帕金森病患者60例,隨機分成兩組。根據疾病發展階段、病程長短及改良Hoehn_Yahr分級法將PD分為初期、中期、后期。治療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齡45~78歲(60.83±7.43)歲,平均病程(4.21±1.58)年;初期10例,中期13例,后期7例。對照組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43~79(61.22±7.36)歲,平均病程4.26±1.43年。初期12例,中期10例,后期8例。診斷標準: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華全國中醫學會老年醫學會《中醫老年顫證診斷和療效評定標準》[3],西醫診斷標準參照全國錐體外系疾病討論會確定的《帕金森病及帕金森綜合征的診斷及鑒別診斷》[4]執行。排除標準:帕金森綜合征,帕金森疊加綜合征,嚴重的精神疾病,認知障礙,嚴重的心、肺、肝、腎疾病者。兩組年齡、性別、病程及病情分期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僅使用原有的西藥治療,治療組在原有的西藥基礎上加用天麻鉤藤飲(天麻9g,梔子6g,黃芩10g,杜仲15g,益母草10g,石決明30g,生牡蠣30g,炒天蟲15g,桑寄生15g,夜交藤15g,茯苓15g,川牛膝15g,鉤藤15g,生龍骨30g,制黃精30g,甘草5g),煎服,每日一次,連用8周。
療效評價標準:(1)中醫療效評價標準[3]:按中醫老年顫證功能障礙記分法,療效按(治療前分數-治療后分數)/治療前分數×100%=%,100%為臨床痊愈;50%~99%為明顯進步;20%~49%為進步;1%~19%為稍有進步;0為無效。(2)西醫療效評價標準:于治療前和后分別進行帕金森病統一評分量表(UPDRS)評分。
1.3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6.0版統計分析軟件進行處理,研究結果以(x-±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PD患者療效比較:治療組總有效率86.67%,對照組總有效率7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PD的主要病理特征是由于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的進行性缺失造成腦內多巴胺含量顯著降低。現有的西藥雖能取得一定療效,但長期使用會出現明顯的不良反應和藥效減退。如何更好地提高臨床療效和患者的生存質量,成為目前研究熱點。PD屬中醫顫證之范疇,當代多數學者認為,該病主要是本虛標實,肝腎虧虛為其根本,在此基礎上,風、痰、瘀可因虛而生,虛實夾雜,為難治之證。
天麻鉤藤飲出自《中醫內科雜病證治新義》,方中天麻、鉤藤平肝熄風,為君藥。石決明咸寒質重,功能平肝潛陽,并能除熱明目,與君藥合用,加強平肝熄風之力,川牛膝引血下行,并能活血利水,共為臣藥。杜仲、桑寄生補益肝腎以治本。梔子、黃芩清肝降火,以折其陽亢。益母草合川牛膝活血利水,有利于平降肝陽,夜交藤、茯苓寧心安神,均為佐藥。諸藥合用,共奏平肝熄風,清熱活血,補益肝腎之功。
本研究通過小樣本隨機對照試驗,證實天麻鉤藤飲對帕金森病有效。治療組中療效明顯進步的1例為初期患者,療效進步的17例患者中,15例為初期和中期患者,占該期患者的60.87%,2例為后期患者,占該期患者的28.57%,由此可見天麻鉤藤飲對初中期患者的療效較后期患者好。PD病程各期的中醫證型存在一定的規律,初期邪實為主,多見痰熱動風證、風陽內動證,中期虛實夾雜,以陰虛血瘀證為多,后期本虛為重,常見氣血虧虛證、腎精虧竭證[5]。推測天麻鉤藤飲平肝熄風,清熱活血作用較強,故對初中期患者療效較好,但補腎益氣作用不夠,故對后期患者需在此基礎上加減方劑,或宜選用補腎作用更強的其他方劑。
參考文獻
[1]Zhang ZX, Roman GC, Hong Z, et al. Parkinson, s disease in China prevalence in Beijing Xian and Shanghai[J]. Lancet,2005,365(9459):595-597.
[2]陸征宇,趙虹,汪濤.中醫藥治療帕金森病的臨床研究[J].神經病學與神經康復學雜志,2009,6(3):222-225.
[3]隆呈祥.中醫老年顫證診斷和療效評定標準[J].北京中醫學院學報,1992,15(4):39-40.
[4]王新德.全國錐體外系疾病討論會紀要[J].中華神經精神病雜志,1985,28(4):256.
[5]李彥杰,張文學,趙國華,等.帕金森病三期辯治初探[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2004,10(8):51-52,59.
(收稿日期:2013_11_27)
[關鍵詞]天麻鉤藤飲;帕金森病
中圖分類號:R742.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9_816X(2014)03_0252_02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4.03.31帕金森病(PD)是一種中老年常見的神經變性疾病,以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變性缺失和路易小體形成為病理特征,臨床主要表現為靜止性震顫,肌僵直,動作遲緩和姿勢平衡障礙等癥狀。我國PD的發病率65歲以上老年人為1.7%[1]。西藥治療有一定的副作用,5年后均會出現各種并發癥,嚴重影響療效。中藥治療PD具有一定的優勢。PD屬中醫顫證之范疇,辯證論治是中醫治療PD的主要方法。大多數中醫學者認為PD病經在臟,與肝、腎、脾有關,屬本虛標實之證,本虛在臟腑功能減退,標實為風、火、痰瘀[2],故筆者選用平肝熄風、滋陰潛陽、清肝安神之功能的天麻鉤藤飲治療帕金森病,取得良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0年10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診治的帕金森病患者60例,隨機分成兩組。根據疾病發展階段、病程長短及改良Hoehn_Yahr分級法將PD分為初期、中期、后期。治療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齡45~78歲(60.83±7.43)歲,平均病程(4.21±1.58)年;初期10例,中期13例,后期7例。對照組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43~79(61.22±7.36)歲,平均病程4.26±1.43年。初期12例,中期10例,后期8例。診斷標準: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華全國中醫學會老年醫學會《中醫老年顫證診斷和療效評定標準》[3],西醫診斷標準參照全國錐體外系疾病討論會確定的《帕金森病及帕金森綜合征的診斷及鑒別診斷》[4]執行。排除標準:帕金森綜合征,帕金森疊加綜合征,嚴重的精神疾病,認知障礙,嚴重的心、肺、肝、腎疾病者。兩組年齡、性別、病程及病情分期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僅使用原有的西藥治療,治療組在原有的西藥基礎上加用天麻鉤藤飲(天麻9g,梔子6g,黃芩10g,杜仲15g,益母草10g,石決明30g,生牡蠣30g,炒天蟲15g,桑寄生15g,夜交藤15g,茯苓15g,川牛膝15g,鉤藤15g,生龍骨30g,制黃精30g,甘草5g),煎服,每日一次,連用8周。
療效評價標準:(1)中醫療效評價標準[3]:按中醫老年顫證功能障礙記分法,療效按(治療前分數-治療后分數)/治療前分數×100%=%,100%為臨床痊愈;50%~99%為明顯進步;20%~49%為進步;1%~19%為稍有進步;0為無效。(2)西醫療效評價標準:于治療前和后分別進行帕金森病統一評分量表(UPDRS)評分。
1.3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6.0版統計分析軟件進行處理,研究結果以(x-±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PD患者療效比較:治療組總有效率86.67%,對照組總有效率7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PD的主要病理特征是由于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的進行性缺失造成腦內多巴胺含量顯著降低。現有的西藥雖能取得一定療效,但長期使用會出現明顯的不良反應和藥效減退。如何更好地提高臨床療效和患者的生存質量,成為目前研究熱點。PD屬中醫顫證之范疇,當代多數學者認為,該病主要是本虛標實,肝腎虧虛為其根本,在此基礎上,風、痰、瘀可因虛而生,虛實夾雜,為難治之證。
天麻鉤藤飲出自《中醫內科雜病證治新義》,方中天麻、鉤藤平肝熄風,為君藥。石決明咸寒質重,功能平肝潛陽,并能除熱明目,與君藥合用,加強平肝熄風之力,川牛膝引血下行,并能活血利水,共為臣藥。杜仲、桑寄生補益肝腎以治本。梔子、黃芩清肝降火,以折其陽亢。益母草合川牛膝活血利水,有利于平降肝陽,夜交藤、茯苓寧心安神,均為佐藥。諸藥合用,共奏平肝熄風,清熱活血,補益肝腎之功。
本研究通過小樣本隨機對照試驗,證實天麻鉤藤飲對帕金森病有效。治療組中療效明顯進步的1例為初期患者,療效進步的17例患者中,15例為初期和中期患者,占該期患者的60.87%,2例為后期患者,占該期患者的28.57%,由此可見天麻鉤藤飲對初中期患者的療效較后期患者好。PD病程各期的中醫證型存在一定的規律,初期邪實為主,多見痰熱動風證、風陽內動證,中期虛實夾雜,以陰虛血瘀證為多,后期本虛為重,常見氣血虧虛證、腎精虧竭證[5]。推測天麻鉤藤飲平肝熄風,清熱活血作用較強,故對初中期患者療效較好,但補腎益氣作用不夠,故對后期患者需在此基礎上加減方劑,或宜選用補腎作用更強的其他方劑。
參考文獻
[1]Zhang ZX, Roman GC, Hong Z, et al. Parkinson, s disease in China prevalence in Beijing Xian and Shanghai[J]. Lancet,2005,365(9459):595-597.
[2]陸征宇,趙虹,汪濤.中醫藥治療帕金森病的臨床研究[J].神經病學與神經康復學雜志,2009,6(3):222-225.
[3]隆呈祥.中醫老年顫證診斷和療效評定標準[J].北京中醫學院學報,1992,15(4):39-40.
[4]王新德.全國錐體外系疾病討論會紀要[J].中華神經精神病雜志,1985,28(4):256.
[5]李彥杰,張文學,趙國華,等.帕金森病三期辯治初探[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2004,10(8):51-52,59.
(收稿日期:2013_11_27)
[關鍵詞]天麻鉤藤飲;帕金森病
中圖分類號:R742.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9_816X(2014)03_0252_02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4.03.31帕金森病(PD)是一種中老年常見的神經變性疾病,以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變性缺失和路易小體形成為病理特征,臨床主要表現為靜止性震顫,肌僵直,動作遲緩和姿勢平衡障礙等癥狀。我國PD的發病率65歲以上老年人為1.7%[1]。西藥治療有一定的副作用,5年后均會出現各種并發癥,嚴重影響療效。中藥治療PD具有一定的優勢。PD屬中醫顫證之范疇,辯證論治是中醫治療PD的主要方法。大多數中醫學者認為PD病經在臟,與肝、腎、脾有關,屬本虛標實之證,本虛在臟腑功能減退,標實為風、火、痰瘀[2],故筆者選用平肝熄風、滋陰潛陽、清肝安神之功能的天麻鉤藤飲治療帕金森病,取得良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0年10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診治的帕金森病患者60例,隨機分成兩組。根據疾病發展階段、病程長短及改良Hoehn_Yahr分級法將PD分為初期、中期、后期。治療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齡45~78歲(60.83±7.43)歲,平均病程(4.21±1.58)年;初期10例,中期13例,后期7例。對照組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43~79(61.22±7.36)歲,平均病程4.26±1.43年。初期12例,中期10例,后期8例。診斷標準: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華全國中醫學會老年醫學會《中醫老年顫證診斷和療效評定標準》[3],西醫診斷標準參照全國錐體外系疾病討論會確定的《帕金森病及帕金森綜合征的診斷及鑒別診斷》[4]執行。排除標準:帕金森綜合征,帕金森疊加綜合征,嚴重的精神疾病,認知障礙,嚴重的心、肺、肝、腎疾病者。兩組年齡、性別、病程及病情分期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僅使用原有的西藥治療,治療組在原有的西藥基礎上加用天麻鉤藤飲(天麻9g,梔子6g,黃芩10g,杜仲15g,益母草10g,石決明30g,生牡蠣30g,炒天蟲15g,桑寄生15g,夜交藤15g,茯苓15g,川牛膝15g,鉤藤15g,生龍骨30g,制黃精30g,甘草5g),煎服,每日一次,連用8周。
療效評價標準:(1)中醫療效評價標準[3]:按中醫老年顫證功能障礙記分法,療效按(治療前分數-治療后分數)/治療前分數×100%=%,100%為臨床痊愈;50%~99%為明顯進步;20%~49%為進步;1%~19%為稍有進步;0為無效。(2)西醫療效評價標準:于治療前和后分別進行帕金森病統一評分量表(UPDRS)評分。
1.3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6.0版統計分析軟件進行處理,研究結果以(x-±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PD患者療效比較:治療組總有效率86.67%,對照組總有效率7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PD的主要病理特征是由于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的進行性缺失造成腦內多巴胺含量顯著降低。現有的西藥雖能取得一定療效,但長期使用會出現明顯的不良反應和藥效減退。如何更好地提高臨床療效和患者的生存質量,成為目前研究熱點。PD屬中醫顫證之范疇,當代多數學者認為,該病主要是本虛標實,肝腎虧虛為其根本,在此基礎上,風、痰、瘀可因虛而生,虛實夾雜,為難治之證。
天麻鉤藤飲出自《中醫內科雜病證治新義》,方中天麻、鉤藤平肝熄風,為君藥。石決明咸寒質重,功能平肝潛陽,并能除熱明目,與君藥合用,加強平肝熄風之力,川牛膝引血下行,并能活血利水,共為臣藥。杜仲、桑寄生補益肝腎以治本。梔子、黃芩清肝降火,以折其陽亢。益母草合川牛膝活血利水,有利于平降肝陽,夜交藤、茯苓寧心安神,均為佐藥。諸藥合用,共奏平肝熄風,清熱活血,補益肝腎之功。
本研究通過小樣本隨機對照試驗,證實天麻鉤藤飲對帕金森病有效。治療組中療效明顯進步的1例為初期患者,療效進步的17例患者中,15例為初期和中期患者,占該期患者的60.87%,2例為后期患者,占該期患者的28.57%,由此可見天麻鉤藤飲對初中期患者的療效較后期患者好。PD病程各期的中醫證型存在一定的規律,初期邪實為主,多見痰熱動風證、風陽內動證,中期虛實夾雜,以陰虛血瘀證為多,后期本虛為重,常見氣血虧虛證、腎精虧竭證[5]。推測天麻鉤藤飲平肝熄風,清熱活血作用較強,故對初中期患者療效較好,但補腎益氣作用不夠,故對后期患者需在此基礎上加減方劑,或宜選用補腎作用更強的其他方劑。
參考文獻
[1]Zhang ZX, Roman GC, Hong Z, et al. Parkinson, s disease in China prevalence in Beijing Xian and Shanghai[J]. Lancet,2005,365(9459):595-597.
[2]陸征宇,趙虹,汪濤.中醫藥治療帕金森病的臨床研究[J].神經病學與神經康復學雜志,2009,6(3):222-225.
[3]隆呈祥.中醫老年顫證診斷和療效評定標準[J].北京中醫學院學報,1992,15(4):39-40.
[4]王新德.全國錐體外系疾病討論會紀要[J].中華神經精神病雜志,1985,28(4):256.
[5]李彥杰,張文學,趙國華,等.帕金森病三期辯治初探[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2004,10(8):51-52,59.
(收稿日期:2013_11_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