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亞鋒
[關鍵詞]腔隙梗死;眩暈;養血清腦丸
中圖分類號:R743.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9_816X(2014)03_0253_03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4.03.32腔隙梗死是一種臨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大約占缺血性腦卒中的20%~30%。臨床表現為眩暈、記憶力減退、伴輕度的中樞性面癱、偏側肢體輕癱或感覺障礙等,經治療后肢體功能恢復較快,但眩暈常持續時間較長,且反復發作,嚴重影響患者情緒及治療期望,因此在治療肢體輕癱或感覺障礙等的同時改善及治療腔隙梗死后眩暈顯得尤為重要。我們在西醫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養血清腦丸治療腔隙梗死后眩暈,旨在探討養血清腦丸對于腔隙梗死后眩暈的治療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本院內科住院患腔隙梗死后伴有眩暈的患者80例,腔隙梗死診斷符合中華醫學會第四次全國腦血管病會議關于腔隙梗死的診斷標準[1],并經頭顱CT或MRI檢查明確診斷,其中62例在本院經頭顱CT檢查確診,18例至上級醫院經頭顱MRI檢查確診。眩暈診斷符合2010年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制定的《眩暈專家共識》關于中樞性眩暈的診斷標準[2]。排除腦出血、感染、囊蟲病、moyamoya病、腦膿腫、顱外段頸動脈閉塞、脫髓鞘病和轉移瘤等非梗死性腔隙病變,排除周圍性眩暈及其他不明原因性眩暈。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38例,男18例,女20例,年齡62~84(69.21±9.32)歲,其中伴有高血壓病7例,高脂血癥16例,糖尿病10例,冠心病心房顫動5例。觀察組42例,男20例,女22例,年齡60~82(68.21±8.22)歲,其中伴有高血壓病9例,高脂血癥17例,糖尿病10例,冠心病心房顫動6例。兩組年齡、性別、病史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方法:兩組患者除采用針對基礎疾病的治療如控制血壓、血糖、血脂等措施外,均積極采用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神經保護治療等,包括:腸溶阿司匹林片100mg口服,每日1次;靜脈滴注血栓通注射液0.3g+氯化鈉注射液250ml靜脈滴注,每日1次;伴有冠心病心房顫動無禁忌證者給予華法林鈉片4~6mg口服,每日1次,并根據凝血酶原的國際標準化比值(INR)調整藥物劑量,使INR控制在2~3之間;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養血清腦丸(天津天士力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2.5g口服,每日3次。兩組患者均治療10天為1療程,治療2個療程后判定療效。治療前及治療2個療程后均抽取患者肘靜脈血檢測纖維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時間(PT)、血小板粘附率(PADT)。
療效評價標準:參照《眩暈殘礙程度評定量表》(DHI量表)[3]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發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臨床治愈:眩暈消失,觀察10天無復發;顯效:眩暈明顯好轉,但伴頭微有昏沉感;有效:眩暈好轉,但伴輕微的自身或景物晃動感;無效:服藥后眩暈癥狀未見減輕或加重。總有效率=(臨床治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3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3版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纖維蛋白原、凝血酶原時間、血小板粘附率比較:治療前兩組纖維蛋白原、凝血酶原時間、血小板粘附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兩個療程后觀察組纖維蛋白原、凝血酶原時間、血小板粘附率比對照組明顯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腔隙梗死后眩暈患者在承受肢體功能障礙的同時,還要承受眩暈帶來的襲擾,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導致腔隙梗死后眩暈的原因主要是[5]:①椎基底動脈血栓形成,導致內聽動脈供血不足。②腦梗死急性期顱內壓增高可引起前庭半規管內淋巴的張力升高,或壓迫前庭系統。③腦梗死急性期動脈血壓升高及交感神經活性增強,引起椎動脈痙攣,導致前庭系統缺血。④血液粘度增高,血流遲滯,導致前庭缺血缺氧。本病屬中醫“眩暈”范疇,本病病位在清竅,血虛肝亢是本病的主要病機,治當以養血平肝。養血清腦丸是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黃、鉤藤、雞血藤、夏枯草、決明子、珍珠母、延胡索、細辛11味中藥組成的制劑。現代醫學實驗研究表明[6],當歸、川芎: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作用。熟地黃對中樞神經系統有抑制作用。鉤藤有鎮痛作用。雞血藤具有明顯的抑制血小板聚集性作用。夏枯草具有抗凝、提高纖溶功能的作用;決明子具有降壓、降脂作用。珍珠母具有抗腦缺血、缺氧及抗氧化作用。延胡索有鎮痛作用;細辛有鎮靜、鎮痛作用。所以養血清腦丸可顯著降低血管阻力,緩解血管痙攣,增加腦血流量,改善腦部循環;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脂及血黏度。本文結果顯示,腔隙梗死后眩暈患者在常規抗血小板聚集及抗凝治療的基礎上加用養血清腦丸治療療效更明顯,可以在基層醫院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第四次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各項腦血管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內科雜志,1996,29(9):379.
[2]中華學醫會神經病學分會.眩暈診治專家共識[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0,43(5):369-373.
[3]王媛,賈建平.中醫刁氏技法治療梅尼埃病眩暈癥狀的DHI量表評估[J].中國神經免疫學和神經病學雜志,2011,11(6):428-430.
[4]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012版[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2:136.
[5]林鵬洲,魏少君.燈盞細辛輔助治療腦梗死后眩暈的臨床觀察[J].河北醫學,2004,10(3):244-247.
[6]王本祥.現代中藥藥理學[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49-1118.
(收稿日期:2014_3_4)
[關鍵詞]腔隙梗死;眩暈;養血清腦丸
中圖分類號:R743.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9_816X(2014)03_0253_03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4.03.32腔隙梗死是一種臨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大約占缺血性腦卒中的20%~30%。臨床表現為眩暈、記憶力減退、伴輕度的中樞性面癱、偏側肢體輕癱或感覺障礙等,經治療后肢體功能恢復較快,但眩暈常持續時間較長,且反復發作,嚴重影響患者情緒及治療期望,因此在治療肢體輕癱或感覺障礙等的同時改善及治療腔隙梗死后眩暈顯得尤為重要。我們在西醫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養血清腦丸治療腔隙梗死后眩暈,旨在探討養血清腦丸對于腔隙梗死后眩暈的治療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本院內科住院患腔隙梗死后伴有眩暈的患者80例,腔隙梗死診斷符合中華醫學會第四次全國腦血管病會議關于腔隙梗死的診斷標準[1],并經頭顱CT或MRI檢查明確診斷,其中62例在本院經頭顱CT檢查確診,18例至上級醫院經頭顱MRI檢查確診。眩暈診斷符合2010年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制定的《眩暈專家共識》關于中樞性眩暈的診斷標準[2]。排除腦出血、感染、囊蟲病、moyamoya病、腦膿腫、顱外段頸動脈閉塞、脫髓鞘病和轉移瘤等非梗死性腔隙病變,排除周圍性眩暈及其他不明原因性眩暈。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38例,男18例,女20例,年齡62~84(69.21±9.32)歲,其中伴有高血壓病7例,高脂血癥16例,糖尿病10例,冠心病心房顫動5例。觀察組42例,男20例,女22例,年齡60~82(68.21±8.22)歲,其中伴有高血壓病9例,高脂血癥17例,糖尿病10例,冠心病心房顫動6例。兩組年齡、性別、病史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方法:兩組患者除采用針對基礎疾病的治療如控制血壓、血糖、血脂等措施外,均積極采用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神經保護治療等,包括:腸溶阿司匹林片100mg口服,每日1次;靜脈滴注血栓通注射液0.3g+氯化鈉注射液250ml靜脈滴注,每日1次;伴有冠心病心房顫動無禁忌證者給予華法林鈉片4~6mg口服,每日1次,并根據凝血酶原的國際標準化比值(INR)調整藥物劑量,使INR控制在2~3之間;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養血清腦丸(天津天士力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2.5g口服,每日3次。兩組患者均治療10天為1療程,治療2個療程后判定療效。治療前及治療2個療程后均抽取患者肘靜脈血檢測纖維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時間(PT)、血小板粘附率(PADT)。
療效評價標準:參照《眩暈殘礙程度評定量表》(DHI量表)[3]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發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臨床治愈:眩暈消失,觀察10天無復發;顯效:眩暈明顯好轉,但伴頭微有昏沉感;有效:眩暈好轉,但伴輕微的自身或景物晃動感;無效:服藥后眩暈癥狀未見減輕或加重。總有效率=(臨床治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3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3版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纖維蛋白原、凝血酶原時間、血小板粘附率比較:治療前兩組纖維蛋白原、凝血酶原時間、血小板粘附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兩個療程后觀察組纖維蛋白原、凝血酶原時間、血小板粘附率比對照組明顯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腔隙梗死后眩暈患者在承受肢體功能障礙的同時,還要承受眩暈帶來的襲擾,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導致腔隙梗死后眩暈的原因主要是[5]:①椎基底動脈血栓形成,導致內聽動脈供血不足。②腦梗死急性期顱內壓增高可引起前庭半規管內淋巴的張力升高,或壓迫前庭系統。③腦梗死急性期動脈血壓升高及交感神經活性增強,引起椎動脈痙攣,導致前庭系統缺血。④血液粘度增高,血流遲滯,導致前庭缺血缺氧。本病屬中醫“眩暈”范疇,本病病位在清竅,血虛肝亢是本病的主要病機,治當以養血平肝。養血清腦丸是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黃、鉤藤、雞血藤、夏枯草、決明子、珍珠母、延胡索、細辛11味中藥組成的制劑。現代醫學實驗研究表明[6],當歸、川芎: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作用。熟地黃對中樞神經系統有抑制作用。鉤藤有鎮痛作用。雞血藤具有明顯的抑制血小板聚集性作用。夏枯草具有抗凝、提高纖溶功能的作用;決明子具有降壓、降脂作用。珍珠母具有抗腦缺血、缺氧及抗氧化作用。延胡索有鎮痛作用;細辛有鎮靜、鎮痛作用。所以養血清腦丸可顯著降低血管阻力,緩解血管痙攣,增加腦血流量,改善腦部循環;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脂及血黏度。本文結果顯示,腔隙梗死后眩暈患者在常規抗血小板聚集及抗凝治療的基礎上加用養血清腦丸治療療效更明顯,可以在基層醫院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第四次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各項腦血管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內科雜志,1996,29(9):379.
[2]中華學醫會神經病學分會.眩暈診治專家共識[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0,43(5):369-373.
[3]王媛,賈建平.中醫刁氏技法治療梅尼埃病眩暈癥狀的DHI量表評估[J].中國神經免疫學和神經病學雜志,2011,11(6):428-430.
[4]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012版[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2:136.
[5]林鵬洲,魏少君.燈盞細辛輔助治療腦梗死后眩暈的臨床觀察[J].河北醫學,2004,10(3):244-247.
[6]王本祥.現代中藥藥理學[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49-1118.
(收稿日期:2014_3_4)
[關鍵詞]腔隙梗死;眩暈;養血清腦丸
中圖分類號:R743.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9_816X(2014)03_0253_03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4.03.32腔隙梗死是一種臨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大約占缺血性腦卒中的20%~30%。臨床表現為眩暈、記憶力減退、伴輕度的中樞性面癱、偏側肢體輕癱或感覺障礙等,經治療后肢體功能恢復較快,但眩暈常持續時間較長,且反復發作,嚴重影響患者情緒及治療期望,因此在治療肢體輕癱或感覺障礙等的同時改善及治療腔隙梗死后眩暈顯得尤為重要。我們在西醫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養血清腦丸治療腔隙梗死后眩暈,旨在探討養血清腦丸對于腔隙梗死后眩暈的治療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本院內科住院患腔隙梗死后伴有眩暈的患者80例,腔隙梗死診斷符合中華醫學會第四次全國腦血管病會議關于腔隙梗死的診斷標準[1],并經頭顱CT或MRI檢查明確診斷,其中62例在本院經頭顱CT檢查確診,18例至上級醫院經頭顱MRI檢查確診。眩暈診斷符合2010年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制定的《眩暈專家共識》關于中樞性眩暈的診斷標準[2]。排除腦出血、感染、囊蟲病、moyamoya病、腦膿腫、顱外段頸動脈閉塞、脫髓鞘病和轉移瘤等非梗死性腔隙病變,排除周圍性眩暈及其他不明原因性眩暈。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38例,男18例,女20例,年齡62~84(69.21±9.32)歲,其中伴有高血壓病7例,高脂血癥16例,糖尿病10例,冠心病心房顫動5例。觀察組42例,男20例,女22例,年齡60~82(68.21±8.22)歲,其中伴有高血壓病9例,高脂血癥17例,糖尿病10例,冠心病心房顫動6例。兩組年齡、性別、病史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方法:兩組患者除采用針對基礎疾病的治療如控制血壓、血糖、血脂等措施外,均積極采用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神經保護治療等,包括:腸溶阿司匹林片100mg口服,每日1次;靜脈滴注血栓通注射液0.3g+氯化鈉注射液250ml靜脈滴注,每日1次;伴有冠心病心房顫動無禁忌證者給予華法林鈉片4~6mg口服,每日1次,并根據凝血酶原的國際標準化比值(INR)調整藥物劑量,使INR控制在2~3之間;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養血清腦丸(天津天士力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2.5g口服,每日3次。兩組患者均治療10天為1療程,治療2個療程后判定療效。治療前及治療2個療程后均抽取患者肘靜脈血檢測纖維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時間(PT)、血小板粘附率(PADT)。
療效評價標準:參照《眩暈殘礙程度評定量表》(DHI量表)[3]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發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臨床治愈:眩暈消失,觀察10天無復發;顯效:眩暈明顯好轉,但伴頭微有昏沉感;有效:眩暈好轉,但伴輕微的自身或景物晃動感;無效:服藥后眩暈癥狀未見減輕或加重。總有效率=(臨床治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3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3版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纖維蛋白原、凝血酶原時間、血小板粘附率比較:治療前兩組纖維蛋白原、凝血酶原時間、血小板粘附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兩個療程后觀察組纖維蛋白原、凝血酶原時間、血小板粘附率比對照組明顯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腔隙梗死后眩暈患者在承受肢體功能障礙的同時,還要承受眩暈帶來的襲擾,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導致腔隙梗死后眩暈的原因主要是[5]:①椎基底動脈血栓形成,導致內聽動脈供血不足。②腦梗死急性期顱內壓增高可引起前庭半規管內淋巴的張力升高,或壓迫前庭系統。③腦梗死急性期動脈血壓升高及交感神經活性增強,引起椎動脈痙攣,導致前庭系統缺血。④血液粘度增高,血流遲滯,導致前庭缺血缺氧。本病屬中醫“眩暈”范疇,本病病位在清竅,血虛肝亢是本病的主要病機,治當以養血平肝。養血清腦丸是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黃、鉤藤、雞血藤、夏枯草、決明子、珍珠母、延胡索、細辛11味中藥組成的制劑。現代醫學實驗研究表明[6],當歸、川芎: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作用。熟地黃對中樞神經系統有抑制作用。鉤藤有鎮痛作用。雞血藤具有明顯的抑制血小板聚集性作用。夏枯草具有抗凝、提高纖溶功能的作用;決明子具有降壓、降脂作用。珍珠母具有抗腦缺血、缺氧及抗氧化作用。延胡索有鎮痛作用;細辛有鎮靜、鎮痛作用。所以養血清腦丸可顯著降低血管阻力,緩解血管痙攣,增加腦血流量,改善腦部循環;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脂及血黏度。本文結果顯示,腔隙梗死后眩暈患者在常規抗血小板聚集及抗凝治療的基礎上加用養血清腦丸治療療效更明顯,可以在基層醫院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第四次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各項腦血管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內科雜志,1996,29(9):379.
[2]中華學醫會神經病學分會.眩暈診治專家共識[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0,43(5):369-373.
[3]王媛,賈建平.中醫刁氏技法治療梅尼埃病眩暈癥狀的DHI量表評估[J].中國神經免疫學和神經病學雜志,2011,11(6):428-430.
[4]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012版[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2:136.
[5]林鵬洲,魏少君.燈盞細辛輔助治療腦梗死后眩暈的臨床觀察[J].河北醫學,2004,10(3):244-247.
[6]王本祥.現代中藥藥理學[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49-1118.
(收稿日期:2014_3_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