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瓊+劉泉坤+晏玉奎
[關鍵詞]腦梗死;癲癇;腦電圖
中圖分類號:R743.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9_816X(2014)03_0255_03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4.03.33據報道約3%~5%的卒中患者可以發生癲癇[1],既往有關腦卒中后癲癇的研究對象基本集中于所有類型的腦卒中患者,但腦血管病中又以缺血性腦血管病多見,且腦梗死繼發性癲癇可成為不少患者首發或主要的臨床表現。雖然腦電圖(EEG)對診斷腦血管病無明顯特異性,但它有著簡單易行,價格低廉,能更早地反映腦功能狀況的優勢,因此本研究通過分析缺血性腦卒中的腦電圖表現,進一步提高對卒中后癲癇的認識。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研究采取回顧性方法,收集2006至2012年就診于本院腦梗死繼發癲癇患者的臨床資料,腦梗死病例的診斷標準參照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0制定的標準,并經顱腦CT/MRI證實。癲癇的診斷參照最新(2012)國際抗癲癇聯盟提出的癲癇和癲癇綜合征分類方案,排除發病前有癲癇病史以及可以誘發癲癇樣發作的疾病狀態如睡眠剝奪、高熱、長期酗酒戒斷,全身性疾病如低血糖、嚴重電解質紊亂、惡性病變、進行性或變性疾病,嚴重的肝腎功能不全等代謝性疾病患者。共收集86例符合上述標準的患者,其中男57例,女29例。年齡:48~87(58.7±13.8)歲。依首次發作出現的時間,腦梗死繼發癲癇分早發性癲癇(起病2周內的癲癇發作)與晚發性癲癇(起病2周后的癲癇發作)。
1.2方法:EEG檢查應用上海諾誠公司NATION71282WH無線藍牙動態視頻腦電圖進行腦電監護,時間常數0.3,高頻濾波30Hz,電極放置按國際10~20系統電極法放置盤狀電極,選擇中央中放置參考電極,全部患者均在清醒、閉眼狀態下進行EEG檢查,單、雙極導聯記錄。凡合作者均進行睜、閉眼和3分鐘過度換氣誘發試驗,記錄時間不少于20分鐘,部分患者根據需要適當延長腦電監測時間。EEG分析根據黃遠桂診斷標準進行分析判斷,分為6級:正常范圍、邊緣狀態、輕度異常、中度異常、重度異常、局灶性異常。
1.3統計學處理: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數表示,(x-±s)表示近似服從正態分布的定量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腦梗死繼發癲癇的EEG結果:所有患者均行EEG檢查(86例),腦電背景正常或邊緣狀態8例,異常78例(90.7%),輕度異常為7例(8.1%),明顯異常71例(82.6%)。腦電背景大致正常伴局灶慢波者46例(53.5%),有“癲癇樣放電”異常者40例(46.5%)。腦電背景廣泛異常25例(29.1%),主要表現背景明顯慢化,其中有“癲癇樣放電”異常者為10例(11.6%)。
2.2癲癇發作類型、時相與EEG異常的關系:86例腦梗死繼發癲癇患者中局部性發作為65.1%(56/86),繼發全面發作為34.9%(30/86)。發現早發性癲癇EEG多表現為背景廣泛異常,即普遍性慢活動基礎上伴或不伴局灶慢活動,早期發作EEG癇樣放電檢出率為24.1%(7/29),癲癇發作以繼發全面發作多見;而晚發性癲癇EEG多表現為局灶性慢波,EEG癇樣放電檢出率為75.4%(43/57),且以局部性發作多見。(χ2=8.34,P<0.05)。
3討論
腦梗死患者一般要24~72h梗死灶組織發生水腫、壞死后,CT圖像才能表現為急性梗死灶,然而在梗死發生24h內,雖無明顯能被CT所監測的形態學改變,但腦生理功能已經有損害,此時EEG檢查已能在梗死區內出現異常改變,因此腦電圖對腦缺血的反應甚為敏感,某種程度上腦電圖檢查可以有助于早期判斷腦梗死患者腦功能損害的程度,當老年患者以癲癇發作為首發表現時,需要警惕腦卒中可能,應該常規行EEG及頭顱影像學檢查進一步明確病變性質。
總體來說,腦電圖背景基本波型的慢化程度代表著腦組織損害的進程,慢波周期越長,波幅越低,提示腦部病變越重。有報道急性腦梗死后繼發癲癇患者EEG的背景活動以30~50μV,7~8Hz慢頻率為主,混有較多不規則的θ、δ波,呈陣發出現,呈彌漫或局限性一側,雙側多不對稱,而3個月后復查腦電圖基本表現為各導聯可見低至中幅8~10Hzα節律為主[2],但是該研究并沒有區分癲癇發作時相的不同,其背景活動有何不同,De Reuck等[3]進一步分析110例缺血卒中繼發癲癇患者,并以275例無癲癇發作的患者作為對照,發現早發性癲癇背景波彌漫性廣泛慢化高達21.7%,而晚發性癲癇只有5.1%,本研究也得到類似結論。造成這樣的現象可能為腦梗死急性期早期由于腦缺血、缺氧導致鈉泵衰竭,引起鈉離子進入神經元細胞內,改變了細胞膜的穩定性,從而出現早期癲癇發作患者EEG背景多為廣泛異常,即普遍性慢活動基礎上伴或不伴局灶慢活動。
EEG是癲癇診斷和分型必不可少的依據,對預測癲癇發作是否發生和病情變化有著重要價值,腦梗死后早期癲癇發作EEG癇樣放電檢出率,本組僅僅發現為24.1%,晚發性癲癇高達75.4%。李振光等[4]回顧分析癲癇病程在5~168天的卒中患者,采用視頻腦電圖檢查發現有高達85%的患者可以有“癲癇波樣”發放。Mecarelli等[5]分析了卒中單元內232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24小時內的EEG連續檢測結果,發現只有10%的患者有局灶性癲癇樣波發放,有6%的患者出現持續周期性一側癇樣電發放活動(PLEDs)。張暉等[6]對102例腦梗死、腦出血以及蛛網膜下腔出血繼發癲癇的患者進行24小時視頻腦電分析,有近40%的患者出現各種類型“癲癇波樣”發放,但該回顧性研究未區分癲癇發作的時間以及未分類不同類型卒中的情況。因此檢查結果的可靠性或一致性可能與選擇EEG檢查的時機、檢查手段、以及描記時間的長短有關。本研究還發現早發性癲癇以繼發全身性發作多見,而晚發性癲癇以部分性發作多見,這基本和其他報道類似,可能與腦早期缺血缺氧后出現水腫,容易引起腦電的泛化有關,而2周后的癲癇發作患者,其腦組織基本形成纖維修復狀態,腦電異常發放也容易局限和被捕獲。
皮層的額、顳、頂葉單個或多個刺激性病灶都可以引起神經元異常放電,導致癲癇的發生,因此,病灶主要位于或靠近皮層者,發生癲癇的概率高,根據臨床影像學檢查、腦電圖檢查結果與臨床發作的起源部位可以基本明確卒中后癲癇與卒中部位關系,但發作間歇期腦電圖有時很難反映病灶的真實起源,目前一致的觀點認為位于額、顳及頂葉皮層病變者其癇樣放電易于檢測呈陽性,皮質下等深部病變癇樣放電檢測的陽性率偏低[7]。同樣,本研究發現位于腦葉梗死者腦電圖異常檢出率為90.9%,具有“癲癇樣放電”陽性檢出率為62.3%,而位于皮質下者異常檢出率為88.9%,具有“癲癇樣放電”陽性檢出率只有22.2%。
綜上所述,EEG的改變能大致反映腦卒中后腦功能的變化,對于腦梗死患者應該綜合腦電圖和影像學結果,判斷腦功能、早期診斷、觀察治療效果和預后評估。
參考文獻
[1]安俊,張新華.老年人癲癇與腔隙性腦梗死[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11,30(12):1005-1007.
[2]秦虹,羅勇,唐龍鍵.腦梗死繼發癲癇28例腦電圖分析[J].重慶醫科大學學報,2008,33(9):1141-1142.
[3]De Reuck J, Goethals M, Claeys I, et al. EEG findings after a cerebral territorial infarct inpatients who develop early_and late_onset seizures[J]. Eur Neurol,2006,55(4):209-213.
[4]李振光,田明琴,廖云龍,等.腦卒中后癲癇68例視頻腦電圖監測分析[J].癲癇與神經電生理學雜志,2012,21(4):242-246.
[5]Mecarelli O, Pro S, Randi F, et al. EEG patterns and epileptic seizures in acute phase stroke[J]. Cerebrovasc Dis,2011,31(2):191-198.
[6]張暉,劉國榮,龐江霞,等.腦卒中后癲癇發作的臨床特點和視頻腦電圖分析[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2,14(10):1074-1076.
[7]李志偉,馬正芳,周開秀,等.腦梗死繼發癲癇發作52例分析[J].重慶醫學,2003, 32(7):894.
(收稿日期:2013_11_19)
皮層的額、顳、頂葉單個或多個刺激性病灶都可以引起神經元異常放電,導致癲癇的發生,因此,病灶主要位于或靠近皮層者,發生癲癇的概率高,根據臨床影像學檢查、腦電圖檢查結果與臨床發作的起源部位可以基本明確卒中后癲癇與卒中部位關系,但發作間歇期腦電圖有時很難反映病灶的真實起源,目前一致的觀點認為位于額、顳及頂葉皮層病變者其癇樣放電易于檢測呈陽性,皮質下等深部病變癇樣放電檢測的陽性率偏低[7]。同樣,本研究發現位于腦葉梗死者腦電圖異常檢出率為90.9%,具有“癲癇樣放電”陽性檢出率為62.3%,而位于皮質下者異常檢出率為88.9%,具有“癲癇樣放電”陽性檢出率只有22.2%。
綜上所述,EEG的改變能大致反映腦卒中后腦功能的變化,對于腦梗死患者應該綜合腦電圖和影像學結果,判斷腦功能、早期診斷、觀察治療效果和預后評估。
參考文獻
[1]安俊,張新華.老年人癲癇與腔隙性腦梗死[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11,30(12):1005-1007.
[2]秦虹,羅勇,唐龍鍵.腦梗死繼發癲癇28例腦電圖分析[J].重慶醫科大學學報,2008,33(9):1141-1142.
[3]De Reuck J, Goethals M, Claeys I, et al. EEG findings after a cerebral territorial infarct inpatients who develop early_and late_onset seizures[J]. Eur Neurol,2006,55(4):209-213.
[4]李振光,田明琴,廖云龍,等.腦卒中后癲癇68例視頻腦電圖監測分析[J].癲癇與神經電生理學雜志,2012,21(4):242-246.
[5]Mecarelli O, Pro S, Randi F, et al. EEG patterns and epileptic seizures in acute phase stroke[J]. Cerebrovasc Dis,2011,31(2):191-198.
[6]張暉,劉國榮,龐江霞,等.腦卒中后癲癇發作的臨床特點和視頻腦電圖分析[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2,14(10):1074-1076.
[7]李志偉,馬正芳,周開秀,等.腦梗死繼發癲癇發作52例分析[J].重慶醫學,2003, 32(7):894.
(收稿日期:2013_11_19)
皮層的額、顳、頂葉單個或多個刺激性病灶都可以引起神經元異常放電,導致癲癇的發生,因此,病灶主要位于或靠近皮層者,發生癲癇的概率高,根據臨床影像學檢查、腦電圖檢查結果與臨床發作的起源部位可以基本明確卒中后癲癇與卒中部位關系,但發作間歇期腦電圖有時很難反映病灶的真實起源,目前一致的觀點認為位于額、顳及頂葉皮層病變者其癇樣放電易于檢測呈陽性,皮質下等深部病變癇樣放電檢測的陽性率偏低[7]。同樣,本研究發現位于腦葉梗死者腦電圖異常檢出率為90.9%,具有“癲癇樣放電”陽性檢出率為62.3%,而位于皮質下者異常檢出率為88.9%,具有“癲癇樣放電”陽性檢出率只有22.2%。
綜上所述,EEG的改變能大致反映腦卒中后腦功能的變化,對于腦梗死患者應該綜合腦電圖和影像學結果,判斷腦功能、早期診斷、觀察治療效果和預后評估。
參考文獻
[1]安俊,張新華.老年人癲癇與腔隙性腦梗死[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11,30(12):1005-1007.
[2]秦虹,羅勇,唐龍鍵.腦梗死繼發癲癇28例腦電圖分析[J].重慶醫科大學學報,2008,33(9):1141-1142.
[3]De Reuck J, Goethals M, Claeys I, et al. EEG findings after a cerebral territorial infarct inpatients who develop early_and late_onset seizures[J]. Eur Neurol,2006,55(4):209-213.
[4]李振光,田明琴,廖云龍,等.腦卒中后癲癇68例視頻腦電圖監測分析[J].癲癇與神經電生理學雜志,2012,21(4):242-246.
[5]Mecarelli O, Pro S, Randi F, et al. EEG patterns and epileptic seizures in acute phase stroke[J]. Cerebrovasc Dis,2011,31(2):191-198.
[6]張暉,劉國榮,龐江霞,等.腦卒中后癲癇發作的臨床特點和視頻腦電圖分析[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2,14(10):1074-1076.
[7]李志偉,馬正芳,周開秀,等.腦梗死繼發癲癇發作52例分析[J].重慶醫學,2003, 32(7):894.
(收稿日期:2013_11_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