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秀麗
數學學習的過程不僅僅是數學知識的積累,更為重要的是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和積淀。《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就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活動“應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多措并舉,調動學生親自參與數學思維活動,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數學思維品質,而且可以切實促進學生數學思維向縱深發展。
一、創設數學問題情境,開啟學生數學思維。
數學來源于生活,同時也應用于生活。因此,數學教學要依托生活背景,創設真實、生動、有趣的生活情境,啟發學生的數學思維。
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時,我借助多媒體創設了一個情境:張爺爺有兩塊地,一塊是長方形,另一塊是平行四邊形。他要將兩塊地分給兩個兒子,想一想:張爺爺該怎么平均分配呢?此時,學生不單單思考兩塊地的面積,而且還要想辦法幫張爺爺解決分配問題,好奇心油然而生。學生先計算出長方形的面積,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怎樣算呢?學生一臉茫然。于是,我開始引導學生小組合作,用學具來動手操作——剪一剪、移一移、拼一拼,最后形成小組的結論。活動結束,集體交流中,我發現有的小組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也有小組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兩個三角形,無論那種方法,最終歸納出平行四邊形的計算公式都是一樣。很快,學生不僅算出了兩塊地的面積,還提出了許多分配方案。
知識的學習有時不一定需要教師的口耳相傳,而是需要教師通過創設有效的生活情境來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思考,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真正實現“學會學習”的目的,而這樣的知識獲得才能刻骨銘心,終生難忘。
二、開展數學益智活動,激活學生數學思維。
許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開展生動活潑、寓教于樂的活動,這樣不僅僅提高學生的智力,重要的是激活了學生的數學思維,讓學生在歡樂的氛圍中,不知不覺產生樂學數學的情懷。
在“認識數”的教學時,我讓9個學生到臺上來站隊,他們手里分別拿著1到9的數字,背對著同學們。然后,我說問題,讓學生猜出是幾?如“它的前面有三個數,后面是五個數,它是幾?”“7的前面第四個數是幾?”……學生說對了,拿著這個數的學生就轉過來身,夸一夸猜對的同學。學生先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接著再按從大到小的順序排。這樣經過幾個來回,學生在一陣陣歡呼聲中,既掌握了新的知識,又收獲了成功的喜悅。
有趣的活動能喚起學生愉悅的情感,只要我們執教者精心設計,周密組織,就能讓學生由無意注意發展到有意注意,并且沖破思維定勢的局限,促進學生的數學知識模型的建構。
三、借助討論一題多解,拓寬學生數學思維。
小學生的思維很容易形成定勢,不經意間就會滋生思維惰性,從而影響了學生數學思維的寬廣度。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利用一些開放性數學思考題,發散學生的數學思維,收到“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效果。
在教學“周長”這一段內容的練習中,我根據學生對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理解情況,隨機設計了這樣一道思維開放題:“一段籬笆,正好能圍成邊長為12米的正方形羊圈,如果把它圍成長為16米的長方形羊圈,寬應是多少米呢?”學生不假思索地列出了(12×4-16×2)÷2和12×4÷2-16等算式。隨后,我挑逗地問學生有無其它解法。不一會兒,一位學生說:“正方形兩條邊的和正好是圍成的長方形的一條長和一條寬的和,減去一條長就得到了一條寬。所以,算式應該這樣列:12×2-16。”另一位學生卻說:“長方形的長比正方形的邊長長多少,那么,長方形的寬就比正方形的邊長短多少。因此,算式也可以這樣列:12-(16-12)。”
學生獨辟蹊徑的思維,讓所有人都為之高興,教師應適時表揚,讓他們盡享成功的快樂,從而激起他們對數學的熱愛。學生不僅擺脫了思維的保守狀態,適當加強了發散思維的訓練,同時,他們思維的創造性得到了充分的鍛煉。
四、進行有效數學探究,深化學生數學思維。
每個學生都有一顆好奇心,而我們教師一定要呵護好孩子們這一天性,切莫把簡化了和優化了的數學知識結論硬“填”給學生,而忽視了學生對結論的探究過程。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要積極引導學生對蘊含深奧的數理進行有效的探究,從而,在活動中深化學生的數學思維。
在學習“平移和旋轉”這課前,我先布置學生家長帶孩子們到游樂園看一看,玩一玩,并要求學生把所玩的游樂項目記下來。上課時,我先讓小組內的同學說一說各自玩的游樂項目,并由組長登記好。然后,由小組成員一起猜猜這些游樂項目中,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轉?并填寫到課前發下去的表格中。在一陣熱烈的討論后,我再組織學生一起來交流。很快,學生就把平移和旋轉的概念弄明白了。學生通過自己走進實際活動,探索生活中的數學知識,從而得出結論,有效地理解了這一知識點。
學生在親身經歷“觀察、實踐、猜想、總結、驗證”的數學探究活動中,追根溯源,深化數學思維,鞏固了知識的結構。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教學既要著眼于知識、技能的傳授,又要著眼學生思維品質、數學情感的培養。教師應通過各種教學手段和途徑,引領學生探索數學知識構建的方式,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提高推理、猜測、驗證、概括等能力,從而更有效地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縱深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光明.范永貴主編:《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小學數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3月第1版
[2]《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4月第1版
(作者單位: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東風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