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美術教育工作的開展通過必要的審美指導在潛移默化中使得學生的審美意識得到發展,審美能力有所提高。此外,學校美育工作對于促進學生人生觀的形成也有積極影響。作為基礎教育實施不可或缺的構成元素,小學美術教育課程的實施對于學生藝術修養的形成意義重大,它從自然、藝術及生活的多角度促進了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本文針對小學美術教育的特點以及教學方法進行了細致分析。
【關鍵詞】小學美術教育;藝術感受;特點;教學方法
在形象可感的色彩和形狀教學中,小學美術教育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展開,通過生動的圖片及直觀的畫面小學美術教育往往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實現對學生行為規范的約束。從小學美術教育的特點分析,美術課程的開展應當建立在必要的認知發展規律基礎之上,從知識與技能的雙重角度提升學生對美術課程的整體認知,進而更好地實現德育與美育在小學美術教育中的有效結合。
一、小學美術教育的特點
基礎教育階段是學生心理與生理漸趨完善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對于學生今后的思維意識及能力都將產生重要影響。小學美術教育從注意力、想象力、記憶力等多方面實現了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拓展,對于學生心理活動的完善有著重要意義。
1.審美教育的滲透
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以及審美意識的形成是小學階段美術教育課程實施的核心目的,基于美育教育基礎之上的美術課程開展表現出極大的審美教育特征,同時對于學生自身審美觀念的發展也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在德育與美育相互結合的過程中,小學美術教育還體現出自身綜合學科的教育特點,將美術教育與舞蹈、戲劇等藝術形式相結合,更好地拓展了學生的藝術視野。
2.趨于生活化的教學內容
物質原料是小學美術教育教學內容的重要呈現方式,其中關于物體空間及面積的描繪需要通過各種工具輔助實施,因此與實際生活的結合也成為了現階段美術教育的主要發展趨勢。廣泛的教學內容讓學生能夠在現實生活中發現美、感受美、理解美、創造美,并賦予美更多的藝術內涵,這對學生思維與想象能力的培養影響深遠。
3.特殊的心理特點
小學低年級學生本身對于新鮮事物有著極強的好奇心,在探知欲望促使下他們能夠積極發掘身邊事物的特點,然而在真實和虛幻之中他們一般很難辨清,注意力極易分散。而高年級學生則更加容易和樂于跳出現有學習模塊的束縛,將視野投向更加廣闊的空間,因而對于視覺藝術本身也有著強烈的內心需求。在這樣的基礎之上,小學美術教育在迎合不同階段學生心理需求的同時也表現出較為明顯的階段性特征。
二、小學美術教育的教學方法
1.合理創設教學情境
小學美術教育課程的開展在專業師資力量訓練方面不僅要求教師具備完善的專業知識儲備,同時在學科知識融合方面也形成了一定學科關聯,文學、舞蹈等學科的融入對于加深學生對美術課程的理解極為有利。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能夠有意識地促進教學情境的創設,引導學生在特定學習氛圍下促進自身審美意識與創造意識的發展。社會生活與美術課程的結合其優勢不僅體現在教學情境創設方面,對于提升小學美術課程的教學質量也有積極影響。
2.課內外內容的相互結合
小學美術課程的一般教學步驟表現為先講后畫,這一教學模式在當前美術教育中也可進行適當調整與優化,教師可以邊講邊畫甚至是先畫后講,這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內容掌握情況來決定。課內外內容的相互結合不僅能夠促進學生思維空間的拓展,在實踐研究能力培養方面也大有裨益。對于小學美術教學而言,外出寫生也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這對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想象力至關重要。
3.多媒體教具的輔助
多媒體教具在小學美術課程中的出現已屢見不鮮,這對提升小學美術課程的教學實施效果也有著深遠影響。然而,在如何開展多媒體美術教學的問題探討方面還需要諸多斟酌。我們可以將網絡教學視頻或是優秀兒童美術作品在課程中呈現給學生,或是通過網絡教學指導來提升學生對圖畫的整體感知。此外,感受畫面的情感也是極為重要的,這對學生思維意識的拓展極為有利。
4.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
學生的個性發展與心理差異也是需要在小學美術課程實施過程中尤為重視的方面,這是因為學生的個性發展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學習獨立性形成,這對創造能力的發展影響深遠。傳統模仿式教學壓制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學生的繪畫天性被抹殺,學習積極性也大大降低。因此,對于小學美術教育而言,師生之間融洽平等關系的構建是極為重要的,這對美術教學的實施效果也有著積極的促進意義。
綜上所述,小學美術教育作為基礎教育階段學生認識世界和感知世界的重要途徑,對于學生身心發展的促進作用不容忽視。從學生心理發展特點以及基本認知規律考慮,處于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生在心理發展趨勢方面是截然不同的,因此美術教學需要針對不同階段學生的整體發展特征來合理設計教學內容與教學呈現方式,盡可能體現美術教學的多樣性和靈活性,真正促進學生審美意識與創造能力的發展。此外,教學環境的創設也應符合小學美術教育的特點,在積極優化教學方法的同時也應為學生思維能力的拓展創設最佳的學習氛圍。
【參考文獻】
[1](美)瑪琳·加博·林德曼.小學階段的美術教育[M].李蒙絲譯.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9.
[2]張法.美育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譚好哲,劉彥順.美育的意義[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
于曉紅(1985.11.05-),女,內蒙古興安盟科右中旗人。工作單位:內蒙古興安盟科右中旗巴彥呼舒第七小學;研究方向:美術教育;學歷:本科;職稱:小教一級。
(作者單位:內蒙古興安盟科右中旗巴彥呼舒第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