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先瓊
一節計算課的重心是倚重于“算”還是“用”,實際問題解決與計算技能形成的教學時空矛盾沖突如何調和、取舍,計算教學自身問題如何解決;是困擾我們每個數學老師的問題,本文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談一談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機地整合計算和問題解決,達到理想的課堂教學效果呢?
一、在教學時,用整體思維來看待計算與問題解決
在計算教學中,把計算教學作為專門的技能來學習,只強調訓練學生程式化的敘述“算理”,注重模仿和記憶算法,重視單純的技能訓練,通過各種計算形式來提高學生計算技能和熟練程度,這用新的數學課程理念來分析,這樣的計算教學顯然忽視了計算的現實背景,削弱了計算與實際問題的聯系。為了充分體現計算與應用的密切聯系,在計算教學時,我們發現個別教師在從具體的問題情境引入,在學生理解了算理之后,馬上就去解決大量實際問題,在這里看似應用意識得到了培養,但另一方面也發現,學生的計算錯誤率卻很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很差。魚和熊掌兩者不能兼得,那么作為計算和問題解決的有機整合也是如此,我們在一節課中不可能既重視問題的解決又落實了計算的技能,兩者總會所偏重。因而我認為應該從整體的思維來看待計算與問題解決,避免將運算與應用割裂開來。例如:在教學《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一冊20以內進位加法時,教材在一開始就出示開運動會主題圖,讓學生提出9加幾的計算問題,這樣以實際情境提供計算題,并呈現算法的多樣化。我認為這內容可以這樣預設:共預設2個課時。在第1課時,我把重點放在主題圖中,讓學生提問題解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可能會提出許多關于9加幾的數學問題,如:在解決踢鍵子的和跳繩的一共有多少?即9+7,在計算9+7時可能用數數,接著數或湊十法,這時在具體解決問題中使學生產生疑惑,究竟那一種方法簡便呢?進而就產生了探究計算技巧的欲望;在第2課時,我讓學生動手操作,即通過擺小棒或觀察,理解和掌握算法,慢慢地脫離實物讓學生思考算法,算出得數,在這一課時著重在于計算方法,技能、技巧上的練習。在學生形成一定的計算能力之后,再讓學生運用學到的知識去解決問題。綜觀上述的課堂預設,計算和問題解決的有機整合不能針對一節課而言,一節課當中我們總會有所偏失,應該樹立一個從整體思維來看待計算與問題解決。在一節課中注重了計算方法的訓練,我們不能說這位老師,就忽視了問題解決;同樣偏重了解決問題,我們也不能斷言他忽略了計算教學。
二、在課堂教學中善于創設情境,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新課標》的理念將以往的計算與應用題結合在一起,已不再專門設置“應用題”領域,我們已經很難再從新課程教材中發現單純的計算或應用題了,而隨之接觸到的卻大多是包含了“算”與“用”的“解決問題”等類型的教材模塊,無疑對分散了應用題的教學難點,增進學生的問題意識、應用意識、策略思考的滲透和培養等都起到積極的作用。然而,計算必須讓學生經歷從現實生活中抽象出數和簡單的數量關系,在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并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新課程教學注重計算和問題解決的有機整合,往往給計算教學提供具體的生活情境,有了情境計算就有了活力,只有在現實的情境中學生才會感到計算的價值和現實意義,才會把計算當作問題解決的手段。計算教學在生活情境的支撐下去理解算理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如,在教學《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下冊的《四則混合運算》時:我通過創設書店賣書情境,并出示以下兩條信息:①《少兒童話》一套3本共36元。②《十萬個為什么》一套2本,每本15元。然后讓學生根據這些情境去提出問題。學生提出了:①兩本《少兒童話》共多少錢?36÷3×2;②兩種書一共多少元?36+15×2等等,學生很自然地就用算式來解決實際問題了。這時我跟著提出:100元買2套《少兒童話》夠嗎?還多多少?學生列式:100-36×2。我問:先求什么?36×2,為什么?能結合圖意說說嗎?讓學生通過運用所學的知識,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數量關系,這就使學生很容易理解為什么要先算乘法,再算減法了。我緊接著又出示:一套《少兒童話》和一套《十萬個為什么》要多少錢?一本《少兒童話》和一套《十萬個為什么》共要多少錢?①36+2×15學生理解,因為要先求一套《十萬個為什么》多少錢,所以先算乘法。②36÷3+2×15讓學生結合圖意去說說為什么乘除可以同時計算?因為36÷3表示一本《少兒童話》多少錢?2×15表示一套《十萬個為什么》多少錢?所以可以同時計算。“算”與“用”結合那就顯得非常自然了,這時讓學生明白,“算”就是為“用”服務的。在計算教學中,創設計算情境是非常必要的,計算教學仍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讓學生經歷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數量關系,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是十分重要的,我們既要繼承傳統計算教學中的精華,即重視數學思維和方法;重視解決問題的“雙基”和能力的培養;重視解題策略的多樣性,又要充分體現新課程重視學生知識的自主建構。但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所創設的情境一定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不必要為“情境”而“情境”,“情境”只是為解決實際問題服務,這就提出在創設情境中要把握好一個“度”,不要為了單純追求計算和問題解決的有機整合,在那里挖空心思地搞情境創設,一味追求生活化情境。
(作者單位:貴州省余慶縣太平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