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峻峰



一、審計背景簡介
本人參與了市本級2012年度預算執行審計,由于各種原因,此類項目以往對財政預算指標、計劃等往往審計得不夠深入,在審前調查時發現,財政部門2012年度已全面推廣使用“財政大平臺系統”,該系統整合了幾乎所有的財政業務,而且在國庫每一筆支出都必須與指標及計劃嚴格對應,鑒于這種情況,這次預算執行審計決定以預算指標、計劃為主要突破口。本文中介紹的系統是江西省“財政大平臺系統”,名稱為“用友GRP財政管理軟件——集中版”,市財政的“財政大平臺系統”于2011年開始建設,2012年正式開始使用,但部分模塊功能也尚未啟用,其中總預算會計系統及國庫集中支付系統模塊使用比較充分,數據也比較完整。通過交談,了解到財政部門操作此系統的內控制度比較完善,而且系統導出的報表數據與財政決算報表一致,因此審計過程中認定系統數據是基本真實可信的,但是財政部門在具體操作過程中也存在不規范的地方,如審計中發現系統中上年結轉預算指標的金額與財政指標賬存在差異,造成差異的主要原因是,系統錄入上年結轉數據時由于要強制錄入指標類型,而錄入人員對指標類型也不是很清楚,就隨便錄入了一種,導致上年結轉分類不準確,在審計過程中需要對此類情況加以分析。
二、數據采集
由于此次審計數據采集全部來源于系統前臺,因此不需要深入服務器的數據庫采集數據,只需要財政提供一個有相應權限賬號,一臺連入內網的電腦,通過IE等瀏覽器輸入登錄地址、賬號、密碼,即可登錄系統導出相應數據。采集的數據主要來源于總預算會計系統(用于在AO中導入財政總預算會計賬)、國庫集中支付系統(用于分析預算指標、計劃等控制情況)。
步驟一:登錄總預算會計系統后,在總預算會計系統中利用“文件”菜單下的“數據導出”功能,導出余額表、憑證庫、輔助余額表,對采集的表格進行簡單處理,然后導入AO生成總預算會計賬簿。余額表及輔助余額表利用系統提供的科目明細賬查詢,憑證庫則需用序時賬查詢功能查詢,具體查詢過程中需要輸入各種參數,可以在財政相關人員配合下取數。因為本文主要講述的是利用國庫集中支付報表審計預算指標、計劃等控制情況,所以不再講述總預算會計賬務審計方面的情況。
步驟二:進入國庫集中支付系統,打開“預算執行情況表”、“單位指標明細表”、“用款計劃明細表”,然后利用“數據導出”功能,導出EXCEL格式的上述報表,最后導入AO。
“預算執行情況表”的主要關鍵字段有“預算單位.代碼”,“預算單位.名稱”、“經濟分類.名稱”、“指標來源.名稱”、“預算指標.審批指標”、“預算指標.計劃”、“已審批計劃.合計”、“已支用計劃.合計”、“支出.合計”等。
“單位指標明細表”的主要關鍵字段有“預算單位.代碼”,“預算單位.名稱”、“單位指標文號”、“指標來源.名稱”、“摘要”、“指標金額”、“調增金額”、“調減金額”、“指標總額”等。
“用款計劃表”的主要關鍵字段有預算單位.代碼”,“預算單位.名稱”、“指標來源.名稱”、“申請金額”、“審核金額”、“批復金額”、“備注”等。
三、數據分析
1.人大批復預算與預算執行對比。
分析思路:打開導出的預算執行情況表,發現該表的指標來源.名稱字段有年初預算、當年上級指標、上年結轉指標、執行中追加指標等詳細指標分類,利用此字段將該表的年初預算已審批指標與人大批復的綜合支出預算比較,然后分析差異。
操作步驟及結果分析:利用AO的數據分析功能,根據預算執行情況表的指標來源.名稱字段,篩選出年初預算指標的記錄,對篩選出的記錄進行分類匯總,匯總字段為預算指標.審批指標,與人大批復的當年綜合支出預算對比。比較之后發現兩者之間可能會存在差異,差異原因可能是預算執行確實與人大批復的預算不符,也可能是財政部門具體操作人員未按規范錄入指標來源,需進一步核實。
操作流程圖:
2.追加預算指標與實際支出對比。
分析思路:預算執行情況表中有預算指標.審批指標、預算指標.計劃、預算指標.剩余指標、已審批計劃.合計、支出.合計、結余計劃.合計等字段,其中審批指標、計劃字段指實際下達的指標和計劃,支出指計劃中實際支出的金額。對比追加指標的指標、計劃與實際支出情況,反映追加指標是否科學合理。
操作步驟及結果分析:在AO中,根據預算執行情況表的指標來源.名稱字段,篩選出追加預算指標的記錄,對篩選出的記錄進行分類匯總,匯總字段為預算指標.審批指標、預算指標.計劃、預算指標.剩余指標、已審批計劃.合計、支出.合計、結余計劃.合計。通過分析追加指標與審批計劃及實際支出之間的差異,得出追加預算指標是否科學合理的結論。審計發現追加指標的指標、計劃、支出三者之間存在巨大差異,主要差異原因是項目未及時結算或項目未按計劃實施導致無法及時撥款,但從另一方面也說明追加指標與計劃的編制與實際情況存在很大的脫節。
操作流程圖:
3.預算指標與用款計劃對比。
分析思路:用款計劃應該是依據審批指標編制,兩者之間一般不存在很大差異。如果指標遠大于計劃,可能是預算編制不科學;如果是計劃大于指標,則可能是部分有經營性收入的事業單位部分或未全部納入預算管理等原因所致。
操作步驟及結果分析:根據預算執行情況表篩選出“預算指標.審批指標”、“預算指標.計劃”兩字段值不一致的記錄,并且對差異進行降序排列。審計中發現兩者差異最大有“預算科待分配指標”無用款計劃,經過了解,主要原因有:一是上年底收回財政指標轉入;二是歷年結轉指標;三是調減補助縣區的指標。“預算科待分配指標”存在兩個問題:一是財政收回指標應該重新分配并報人大批準;二是由于目前實行縣財省管制度,省財政通過系統將補助縣財政的指標下達至市財政,但資金由省財政直撥至縣財政,而系統對此類指標不能作調減處理,可能會使這部分金額越積越多。另外還發現個別單位未納預算管理及少量無指標的用款計劃等問題。
操作流程圖:
4.預算執行審批計劃與集中支付計劃對比。
分析思路:預算執行情況表中“預算指標.計劃”指根據指標編制的用款計劃,“已審批計劃.合計”指通過國庫集中支付的用款計劃。通過對兩個計劃對比,即能找出未通過國庫集中支付的用款計劃的筆數及金額。
操作步驟及分析結果:使用語句對預算執行情況表進行查詢,找出“預算指標.計劃”與“已審批計劃.合計”字段值的差異,并對差異進行降序排序。審計中不僅發現有預算單位未經集中支付付款的問題,也有向非預算單位付款的情況。
操作流程:
5.預算執行指標與單位指標對比。
分析思路:同一單位的預算執行情況表中的“預算指標.審批指標”字段值應該與單位指標明細表中的“指標總額”字段值相同,而且預算執行情況表中的審批指標來源于單位指標明細表,如果有差異,則可能是財政部門新增了單位且為該單位錄入了指標,但是該單位未在單位指標明細表中反映。
操作步驟及分析結果:用預算執行情況表的“預算單位.代碼”,“預算單位.名稱”與單位指標明細表的“預算單位.代碼”,“預算單位.名稱”字段為連接字段進行全連接查詢,查詢出兩表的差異情況。實際審計中發現兩表之間的差異數正好是預算執行情況表比單位指標明細表增加“預算科待分配指標”這個單位。
操作流程圖:
6.財政結余結轉指標的對比。
分析思路:通過查閱單位指標明細表發現,財政結余結轉指標占當年指標比重相當大,而且這部分指標為上年或歷年結余結轉,使用過程中不需要再經人大及政府批準,因此有必要對這部分指標核實。
操作步驟及分析結果:取得上年及當年的單位指標明細表,導入AO,其中:(1)篩選出上年單位指標明細表“指標來源.名稱”字段含“市級預算指標”及“執行中追加(減)指標”字樣,且“指標余額”不為0的記錄;(2)篩選出當年單位指標明細表“指標來源.名稱”字段含“上年市級預算指標”字樣的記錄。然后對兩張篩選后的表根據“預算單位.代碼”,“預算單位.名稱”、“指標來源.名稱”字段,進行全連接查詢,條件為上年表的“指標余額”字段不等于當年表的“指標總額”,查詢后得出上下年度結余結轉不一致的差異表。由于此次審計時,財政的系統剛使用一年,因此實際審計中使用當年單位指標明細表與財政提供的上年指標結余結轉表進行對比,但由于單位代碼及口徑不一致,因此只能得到一個不準確的查詢結果,抽查核實后發現確實存在上下年度指標不一致的情況。
操作流程圖:
7.單位指標調整情況。
分析思路:單位指標明細表中有“調增金額”、“調減金額”兩個字段,這兩個字段反映的是單位指標的調整情況,需要關注指標調整的原因及依據及是否按照《預算法》的有關規定經過人大批準。
操作步驟及分析結果:篩選出單位指標明細表中“調增金額”、“調減金額”字段值不為0的記錄。審計中發現存在指標調整未經人大批準的問題。
操作流程圖:
8.預備費支出與年初批復指標對比。
分析思路:用款計劃表中的備注字段可能會注明“預備費”字樣,對比用款計劃表中預備費計劃和當年綜合支出預算中預備費指標是否存在差異。
操作步驟及分析結果:在用款計劃表中篩選出備注中含“預備費”字樣的記錄,用“申請金額”、“審核金額”與當年綜合支出預算中預備費指標對比。實際審計中發現存在預備費超支,且支出項目不合理的問題。
操作流程圖:
9.財政部門指標來源分析。
分析思路:部門的用款計劃使用的應該是本部門的指標及計劃。
操作步驟及分析結果:在用款計劃表中篩選出財政部門的用款計劃記錄,瀏覽這些記錄的備注字段,發現有些記錄的備注注明為其他單位上年結轉的指標,實際審計情況是財政為上述單位代征代扣規費等而提取的手續費,因此沖減上述單位的上年結轉計劃,而增加財政部門的用款計劃。
操作流程圖:
通過使用上述審計方法,讓我們對財政部門在預算指標、計劃控制方面有比較深刻的理解,發現了財政部門在指標、計劃編制及系統缺陷等方面存在的問題。由于“財政大平臺”系統剛剛開始推廣使用,通過我們審計,財政部門發現了許多在系統中業務處理不規范的問題,并及時整改,避免錯誤越積越多,問題越來越大的情況產生。
“財政大平臺”系統整合了財政部門的大部分業務,將以前分割開來的業務流程結合在一起,因此各模塊之間的數據存在勾稽關系,為我們對比各項數據提供了審計基礎。該系統具備強大的查詢及數據導出功能,能讓我們不必深入數據庫底層采集數據。正是基于以上原因,讓我們有條件從以前的賬面審計逐步過渡到對財政整個業務流程的審計,將審計重點置于一個新的高度,而且隨著“財政大平臺”系統所有功能模塊的不斷啟用及操作的不斷規范,我們基于系統導出報表審計的力度也會越來越大,成果也會越來越多。
由于我們是首次利用“財政大平臺”系統導出資料審計,而且財政部門在應用系統中操作不規范的問題及預算指標、計劃的控制的復雜性,因此發現分析數據存在問題時要仔細分析,不輕易下結論。
(作者單位:撫州市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