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漢字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載體,博大精深。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現代漢字設計應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礎,追本溯源,站在一個更高的高度,去認識漢字設計的發展與創新,使現代漢字設計作品既具傳統文化韻味又具時代精神與風貌,美感和內涵并存,既能“傳其神”,又能使觀者“明其意”,使傳統文化得以更好地傳承。
關鍵詞:漢字;多元背景;設計
漢字是世界上非常獨特的文字,有著非常豐富的文化蘊涵,歷經數千年到今天,已發展得非常成熟。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多元文化格局下的今天,中國的現代漢字字體設計正經受著巨大沖擊。在中國現代漢字設計領域,對于如何將本土文化特色巧妙融合于現代審美體系中,賦予漢字設計全新的精神內涵和視覺美度,是當前中國漢字設計研究工作者所面臨的一項重大課題。目前我們所使用的漢字字體大體可以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是從宋代活字印刷發展起來的宋體、黑體等。第二類是由書法演變而來的字體。例如,楷體、仿宋體、行楷、隸體、魏體、舒體、顏體、瘦金體以及鋼筆書寫的字體等。第三類是屬于美術字體,如綜藝、美黑、琥珀、水柱等。其他字體多是屬于以上三類字體的變異,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漢字字體衍變得更加豐富,每年都有更多新的字體問世,但很多新字體冒著創新的頭銜,將筆畫和章法任意而為之,違背漢字的造字規律,模糊了漢字的含義。漢字字體創新應遵循一定的法度,一旦失去這個法度,漢字之美也就蕩然無存。因此,我們必須站在一個更高的高度,去認識漢字設計的發展與創新。
1 關注當下,立足本源
探究漢字藝術產生的本源,一是漢字在最初形成時本身就具有的藝術性。二是后天的發展。漢字最初形成之前,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創造演化過程,由于年代漫長久遠、考古遺存實物匱乏,致使我們不能有一個系統詳實的認識,但據史載和出土的遠古文字實物,漢字最初形成的過程中,漢字的創造本身最具繪畫的意味,即象形,用線條勾勒出具體物象的抽象形態,后經不斷地抽象簡化規范,并融合會意、指事等多種造字方法,才成為最初的漢字字體。
如果我們還原先民們造字的這樣一種創造過程,用線條勾勒出簡潔抽象的物象形態,看后讓人既有這種物象的感受,又具有藝術的美感,恐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就在這一時期,即前面提到的“在遠古時期,漢字字體尚未成型的漫長探索階段”,恰恰為我們提供了無限的遐想、想象、創作和創造的空間。反觀當今的漢字字體的研發,在展現這個漫長探索階段的漢字的創造演化方面做得還很不夠,空白點很多,可以說,今后在這方面的藝術探索和創作確實有很大的空間和潛力待我們進一步挖掘。
對于研究漢字,我們不僅僅是對未來的規劃,也要關注當下,立足自身的本源,才能繼續向前發展。例如,徐冰的天書,雖然他的天書不能大范圍的推廣使用,更多的是兼具觀賞性和藝術性。他利用漢字的筆畫與英文字母的筆畫進行融合,創造出了一種新的漢字語言形式。他的這種嘗試,將東西的語言文字相融合,既滿足了西方人的審美,也讓漢字的價值升華到了更高的層次。他不僅僅是在創新,在創新之前,他透徹的研究了漢字的發展和演變歷程,只有在這樣一種知己知彼的基礎上,才能創作出天書這樣的震驚世界的藝術作品。關注當下,立足本源,不是一句空口號。我們要身體力行,實實在在地去做,才能有新的局面面向未來。例如,日本,在這一方面的成就就值得我們借鑒。日本文字的最終創制是由吉備真備和弘法大師來完成的。他們倆人均曾長期留居中國唐朝,對漢字有很深的研究。前者根據標音漢字楷體偏旁造成日文“片假名”,后者采用漢字草體創造日文“平假名”。盡管自十世紀起,假名文字已在日本盛行,但漢字的使用卻并未因此而廢止。時至今天,已在世界占據重要地位的日本文字仍保留有一千多個簡體漢字。由此可見,原本就是從漢文化中借鑒而創造出來的日本文字,在今天沒有忘卻他們的本源,而是更加珍惜這種文化的母體。所以作為一個中國人,更應該保護漢字文化,傳承和發揚漢字文化。
2 善于發掘,揚長避短
漢字雖然歷史悠久,但當今世界最通用的文字卻不是漢字,而是英文。英文只有26個字母,但也創造出了那么多的詞匯,漢字則是每一字都有每一字的意思,這是兩者最大的區別。在簡約之風大行其道的今天,筆畫簡潔的英文在現代設計中出盡風頭,不論是在標志設計,還是編排板式方面,都有它獨特的優勢。相比之下,漢字筆畫繁多、內涵深刻的身后,更考量設計師的內功。例如,國內很多行業標志,更多的是以首字母為主要造型元素。但不論設計風格怎樣變幻,漢字的深刻內在及文化意義是英文字母所無法比擬的。在設計中我們要善于發掘漢字自身的價值,不能讓這種古老的文化止步于此,它既是傳統的,也可以是現代的,它已經經受住了電腦技術等新媒介的考驗,正在一步步向前發展。正是因為漢字不如英文字母的來得簡潔,所以要揚長避短,繼續深化和傳承。
3 “繁”“簡”相會,兼容并蓄
從現代簡約即是美的角度來看,漢字的簡化是有益于現代設計發展需求的。例如,在現代標志設計中的運用,相比英文字母,簡化的漢字仍舊略顯繁復,對于追求簡約風格的現代設計來說,簡體字有它的好處。至少在設計這一方面,這為設計師解決了不少的麻煩。但繁體字畢竟已經使用了數千年,這種歷史沉淀下來的美,不是現代的簡體字所能比擬的。從字體上看,繁簡明確區分始于一九五六年,之前主要是繁體,而法帖又多是在這以前產生的,法帖中所輯的字自然也就以繁體為主了。人們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在接受藝術熏陶的同時,不知不覺中也就承傳了繁體字,以致在自己書寫的時候也有意無意地寫出繁體字來。本來,作為書法藝術,繁體字也好,缺筆少畫的生造字也好,都無可非議,因為此時往往更側重漢字形式上的美,而很少顧及到它作為一種信息載體的意義表達。但就設計這一方面而言,也是有好處的,盡管顯得有點膚淺,但這些所謂的意義表達,也是人為的賦予的。
現代字體設計應該“繁”“簡”相會,兼容并蓄。不論單用哪一方面,都會有它的弊端,漢字最終走向的將是繁簡通行。許多越是看上去繁復的漢字,其實越是擁有無可窮盡的文化道理存在,漢字的象形功能,除了指代意思,更是表現中國文化的審美。傳統的中國漢字字型,與中國文化的中的各種審美意趣。例如,中正、對稱、偏分、三段式、方形、圓融一一對應,但簡化后的漢字,也有它的好處,在簡約的設計中,簡體漢字筆畫少,處理起來更加精簡,更能表達出設計師的情感。
4 結論
中華五千年的文明,沉淀下來太多智慧,漢字便是其中之一,或許不是為了在今天這個時代噴薄而出,但這種民族智慧的力量卻是真正的在厚積薄發。透過漢字字體,人們看到了如此之深的技術烙印。漢字文化曾經是中華歷史文化長河中最璀璨的一支,然而在今天的數字社會時代,漢字字體文化價值被忽略。產業創造力以及生產力在迷失的市場中步履艱難、曾經延續數千年的歷史光輝黯然不復。審視嚴酷的現實,如何重構漢字字體的文化價值成了今天字體發展道路上的首要議題。設計師應以本民族的思維方式,結合漢字獨特的藝術形態,設計出更具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作品,使我們的傳統文化不斷繁衍進步,并更好地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 王岳川.書法的身份[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2] 李宗瑋.悟對書藝[M].山東畫報出版社,2007.
[3] 莊義友,熊賢漢.漢字與書法藝術[M].暨南大學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楊海云,懷化學院藝術設計系講師,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