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佳
摘 要:彝族,一個把少數民族文化體現得淋漓盡致的民族,不管是在吃、住、穿,還是日常言行舉止上,都能把當地本能文化不拘一格地展現出來。彝族不管是在人文文化、地理文化還是服飾文化上都能把當地的風土人情所體現出來;下面我們就根據彝族不同的環境地區把西山彝族服飾和東山彝族服飾做簡單區分,這樣大家就能很直觀的感同身受。
關鍵詞:彝族;服飾
我國少數民族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藝術是社會生活的反映”[1]在美麗的云南彝族中,美麗獨特的服飾是這個少數民族中藝術的精髓,服飾是這個民族進步的產物,也同樣是每個民族之間相互區別的重要標志之一,服飾也是在每個民族文化中最為外在的、直觀地、和具有一定審美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造型優美,種類繁多,風格獨特,紋飾華麗。”[2]
1 西山彝族的服飾
西山的位置主要是指在巍山盆壩的西部地區,從北至南。例如,有紫山、馬鞍山、五印、牛街、青華、巍寶山鄉以及廟街、南詔鎮的部分村莊。在西山的彝族中,除有少數為“格尼蒲”支系以外,其他的大多是為“臘羅”支系。
“這些藝術作品包含有審美功能和非審美功能。”[3]西山彝族的服飾,一般是用黑、白、青、藍色的絲綢和布料做衣服。服飾的樣式因地區的不同會有很大的差異,服裝大致可以分為盛裝、便裝、和冬裝,這些服裝有著莊重、素雅、樸實、大方的民族特點。西山彝族的女子都很喜歡耳飾,在耳墜方面材質大多為銀器耳環。身上要穿藍色或是綠色、前短后長的右衽彎襟繡花上衣,在衣服的領口和臂中部還有袖口處都要鑲嵌繡花的鏈條,黑白兩色相間,里面要穿一件衣領上繡有花卉的白、藍襯衣、胸前要懸掛多穗的銀器或是荷配。手上要戴有銀鐲、玉鐲、和銀戒指,下身要穿黑色的或者是藍色的褲子,西褲的口要有繡花的圖案成環狀,腳上要穿繡花的船頭鞋。全套的服飾看起來很是清秀、素雅,年輕人的肩上要掛有藍色或是紅色的帶子的繡花挎包,女子佩戴起來很有氣質。老年的婦女則是要纏繞黑絨或是黑布包住頭部,而戴銀墜、玉環,身上背著黑色的挎包,上面繡有藍花和白花,顯得很低調、清新、素淡。
“在古代,不論是西方還是東方,先哲們很少以美為話題談及一個事物美還是不美。”[4]“許多少數民族中都存在著圖騰崇拜,并世代相傳”[5]這種虎頭,龍頭揭示了他們的強烈的信仰觀念。無論是虎皮還是羊皮大褂,無論是在東山還是西山,無論是男的還是女的都愛穿,其樣式也與東山的領褂相同。“只有體現了人類進步的理想和愿望、符合歷史發展趨勢、顯示客觀規律和必然性的社會生活才是美的”[6]從西山民族的服飾我們可以看到,西山人民熱愛生活,有自己的圖騰文化和信仰。馬鞍山女子的服飾,主要是以馬鞍山鄉的青云、三鶴、河南等村委會為代表,這里還包含紫金鄉新建、新合和永建鎮紅河源村等巍山的北部的彝族地區。該地區的女們崇尚白、藍、黑色,區別未婚和已婚的婦女主要是看他們的發飾上,未婚的婦女會留有一個辮子,頭上戴有鑲嵌的銀鼓釘、桂花等銀飾品的魚尾帽或者是涼帽,涼帽的尾部會系有兩股飄帶,在飄帶的頭部有用線扎的小花,還要佩戴銀質的耳環、手鐲、戒指。“藝術貴在創造性,這種創造更多地指以有形的物化形態揭示更豐富的精神內涵”。[7]有些地區則是會在頭飾上區分已婚還是未婚的女子。那么已婚的婦女則是要把頭發纏繞在頭頂,外纏1丈2尺的黑布繞子。未婚的女子要編一辮長發,托于腦后,頭上戴有鑲滿銀鼓釘的銀器、寶石、珍珠,還有插滿紅、綠、黃等絲線花朵繡花質地的白色手帕,絢麗多彩。未婚的女子和已婚的女子在服飾上基本上是一致的,都穿身首前短后長、彎襟、白色或是漂藍色上衣,領口的周圍以及胸部都鑲有3~4道的邊,腳上穿著藍、黑,或者是綠色的長褲。前系有三邊的繡花圍腰,然后再系上一條有兩個繡花方塊和穗須的飄帶,最后還系有藍色和白色寬部的腰帶。還要佩戴銀質的耳環、手鐲、戒指,最后在胸前佩戴三須、五須等金銀的玉器。
2 巍山彝族服飾
孝服。服飾作為一種服飾藝術,這些藝術作品包含有審美功能和非審美功能。“藝術能啟迪智慧,拓寬思維,增長才干。”[8]在巍山的彝族中人人都可以說是尊長敬祖,有的人父母去世了,作為兒女們就要披麻戴孝,這里他們穿的孝服均是以白色的棉布或者是麻布為主的。男子要頭上戴著麻布帽子或是將白布纏繞在頭上,上身要穿著白衣,腳上要穿白色的布鞋;女子的頭上要佩戴。白布繞子,外面蓋著白色的布包頭,耳朵上要系有白線的花須,身穿白色的長衣,腳上也要穿著白色的布鞋。直到3年后,才能脫掉孝服,換穿成正常的衣服。在巍山的彝族地區中有一種叫作阿畢祭祀的服裝,可以說在這個地區是獨具一格的,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最具有代表性的、最有特色的可以說是阿畢的頭飾,在阿畢的祭祀服裝中,人們佩戴的帽子可以叫作帽王,只有在誦經祭祀時才能佩戴,平時則是要把帽子供奉在阿畢的地祖先堂上。這里所說的帽王通常是用竹篾編編制的,中間要夾雜著很多層的人的頭發,在外觀上看上去像一頂圓形的雨帽,在帽子的頂部掛滿了各種顏色的布條。這些掛在帽子上的布條都是從死者的新被子上用剪刀剪下來的,每次為死者誦經一次,就要掛上一條布條,隨之掛上的布條越多,就說明了阿畢為死去的人追悼的亡靈就越多,阿畢的威望也就越高了。如果是一代一代相傳下來的帽子,布條一般可以達到數百條。在彝族中,不同的地區他們的服飾也有著不同的地方。腰環如今也成為彝族的一種藝術品,“從工藝品的審美歷程來看,凡是產生年代久遠的物品往往帶有某種實用性”。[9]
“我國少數民族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10]從彝族的服飾中,我們對彝族的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對于藝術的認識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的。“審美功能非常神奇”[11]彝族的服飾多姿多彩,風格也是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色彩紛呈,作為中華的兒女,我為祖國能擁有這樣的民族感到驕傲和自豪。
參考文獻:
[1] 蘇和平.試述中國少數民族美術的發生與發展[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蘭州2004(5):84-88.
[2] 蘇和平.中國少數民族美術發展史[M].貴州民族出版社,2007:55.
[3] 蘇和平.藝術學原理[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6:77.
[4] 蘇和平.水族審美意識探源[J].貴州:貴州民族研究,2004(3):70-73.
[5] 蘇和平.高校美育教學初探[J].北京: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3(6):124-127.
[6] 蘇和平.藝術人類學與藝術教育芻議[J].北京:民族教育研究,2008(2):41-44.
[7] 蘇和平.中西藝術審美比較芻議[J].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6(6):136-139.
[8] 蘇和平.試論藝術教育的功能與效應[J].北京:民族教育研究,2005(6): 87-90.
[9] 蘇和平.試論我國南方少數民族的銅鼓藝術[J].蘭州: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05(6):65-68.
[10] 冰河(蘇和平).青年與藝術審美淺論[J].北京:中 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1(6):48-51.
[11] 蘇和平.少數民族藝術文化的現代傳承研究——以民族藝術的教學為個案[J].西北民族研究,2013(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