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花兒”作為一種民歌,是衍生于農村的口傳文化,隨著當前社會的不斷轉型發展,“花兒”也漸漸失去其原來固有的生存空間,不斷發生文化變異,呈現出偏離傳統文化的勢態。以下本文就將從文化生態學視角下,看甘肅“花兒”的當代變異現象。
關鍵詞:文化生態學;花兒;甘肅;當代變異
0 引言
在文化生態學意義上,民歌花兒在社會中的變異,是正確的生存選擇現象,也是文化與生態環境不斷相適應的必然后果。甘肅“花兒”要想在當代有更好的發展與傳承,就要適當地做出轉變與創新,才可以更好地適應當前時代的發展。以下本文就從文化生態視角出發,淺析甘肅“花兒”的變異,以下就做具體介紹。
1 甘肅“花兒”簡介
甘肅“花兒”是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間音樂,具有原創性、原土性以及多元性的文化特點,“花兒”之中還涉及音樂、文學、民族、民俗、人類學以及美學等學科,是深厚藝術價值與多民族文化融合的體現,是解讀民族民間文化的特殊材料。甘肅“花兒”音樂工作者,經過努力收集整理,不僅錄制大量寶貴的原生態音響資料,同時也記錄出版許多花兒詞曲,保留以及傳承民間歌曲花兒,同時也為后來人研究“花兒”的當代變異現象做出參考。[1]甘肅“花兒”在文化生態視角下,也隨著原有社會結構,文化模式以及價值觀念的變化,而產生一定的轉變,在理論與實踐領域中,甘肅“花兒”也需要突破傳統限制,為花兒的傳承“松綁”,為民族民間音樂的傳承提供借鑒。
2 當代變異下甘肅“花兒”的生產與發展
對于我國當前民族音樂中,在文化生態視角下,“花兒”具有一定的文化功能,能夠唱出西北精神,在傳統歷史條件下,“花兒”音樂更具音樂魅力,在文化生態學視角之下,“花兒”要想有更好的發展,就需要將花兒演唱藝術能夠融入專業聲樂教育中,從多學科、多視角研究花兒音樂,不僅可以保護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樣也可以確保在文化生態學視角下“花兒”民族音樂有更好的傳承。[2]甘肅“花兒”隨著農業社會的發展,它具備“藝術生產場域”以及“生產”、“接受”的機制,花兒也突破為在特定空間、特定群體,轉變其發展形式。社會的轉型,動搖了甘肅“花兒”的生存基礎,在農業、鄉村的、封閉以及半封閉的傳統社會,甘肅“花兒”也在封閉的鄉村生活與世代的傳承人之間,形成不斷的突破與變異,不僅社會發展瓦解甘肅“花兒”的數百年傳承主體,同時也使甘肅“花兒”有了新的發展機制,[3]改變甘肅“花兒”的生存空間,同時也導致甘肅“花兒”傳承主體發生分化,消散了傳統花兒的傳承主體,并突破了傳統花兒歌手的形式,而成為演唱主流,以新的審美標準以及藝術方式,將甘肅“花兒”展現在大眾面前,甘肅“花兒”不再是令人陶醉的個性化、風格化,而是不斷的追求時尚化與多變化,失去了原汁原味的自然美,加大了甘肅“花兒”的異變。
3 淺析當代文化生態學下甘肅“花兒”的變異
從多學科、多視角地文化生態學角度,研究甘肅“花兒”音樂,闡述各類花兒的旋律形態,研究花兒旋律形態的歷史變化,這些都體現出花兒的變異,不僅失去花兒原有的風味,更使得甘肅“花兒”呈現出文化生態學的變異。
(1)時代發展的需求。在文化生態學角度中,認為任何文化的發生都需要與時代相呼應,應該能夠適應同時代人的精神文化需求;甘肅“花兒”的變異,正是為適應這種時代需求而產生的轉變。甘肅“花兒”本是傳統的農耕文化產物,甘肅“花兒”在形式、內容中都體現出農耕時代的文化藝術特征,符合當時人們的審美心理要求。[4]然而隨著在城鎮化的發展,甘肅“花兒”的生存環境也發生根本上的變化。甘肅“花兒”與西北民歌、藏族民歌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在時代的需求之下,甘肅“花兒”不再是對人們情感的釋放與解脫,也不再是人們必不可少的交友、傳情手段,甘肅“花兒”在時代發展中呈現出文化生態學特質,產生變異,以歌傳情,以更快捷、更直白的方式,以花兒大獎賽、花兒舞劇、音樂劇等多種表演形式,為人們展現“花兒”音樂,不僅在“花兒”音樂中大量使用現代舞臺技術,在音樂節奏及和聲部分更加現代時尚,同時也大大增強甘肅“花兒”的現代感,加大社會對甘肅“花兒”變異現象的認知度,拉近加大社會對甘肅“花兒”與觀眾之間的距離。
(2)科學技術的推動。隨著現代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對文化藝術也產生一定的推進作用力,在藝術文化的表現形式、藝術文化的傳播方式、藝術文化的發展樣式等方面,都產生了革命性的變化。甘肅“花兒”的音樂流傳中,可以不再通過人工演唱的形式,可以將甘肅“花兒”按照一定標準、程序,從而批量生產出各式各樣的文化復制品,如可以將甘肅“花兒”拷貝、CD光碟、錄成唱片等,使得傳統甘肅“花兒”文化產品,從其制作到欣賞、表演到傳媒中,完全被現代科學技術支配,甘肅“花兒”音樂在表演中,不再是依靠音樂本身來傳遞情感信息,還可以通過豐富的舞臺表現形式,來更加深入的展現音樂魅力。甘肅“花兒”在文化生態視角下,已經產生質的轉變,甘肅“花兒”成為藝術消費市場中的產物,不再是以傳統傳播方式表演,改變了甘肅“花兒”原有的藝術時空,甘肅“花兒”的表演模式也被轉化成普遍化、標準化以及純數量化的數字音樂,甘肅“花兒”被科技元素“合成”藝術作品,已經失去傳統甘肅“花兒”藝術特性,無法繼續保持甘肅“花兒”不變的藝術文化。
(3)事物發展的法則。從文化生態學角度來說,甘肅“花兒”的變異中,具備其作為民族藝術同生態相適性,為了生存、發展,必須調節自己的行為方式,甘肅“花兒”也是在不斷的主動適應環境,這就是事物發展的必然法則。甘肅“花兒”變異是針對傳統甘肅“花兒”而言的,甘肅“花兒”的發展離不開時代制約,不管是繼承還是發展,甘肅“花兒”都難以保持原貌。要知道,事物發展都有一定的規律,昨天花兒是今天的傳統,今天花兒也將成明天傳統,堅守傳統保持甘肅“花兒”的原貌,只會使甘肅“花兒”與現代社會的距離越來越遠,失去民族音樂應有的功效。因此,只有不斷顛覆傳統甘肅“花兒”藝術的同時,又賦予甘肅“花兒”傳統文化新內涵與活力,激發、創新甘肅“花兒”發展中的意識思維,才能夠推動甘肅“花兒”民族音樂精神的發展延續。
4 結論
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我國甘肅“花兒”音樂發展中,需要結合當代音樂文化中的優勢,不能一味地追求創新,也不能忽略民族“花兒”音樂中的傳統,應該追崇文化生態學理論,只有不斷深化融合“花兒”音樂與當代音樂,在保留“花兒”音樂韻味的前提下,才可以傳承獨具特色的“花兒”音樂作品。
參考文獻:
[1] 張志娟.花兒緣起之民俗學、人類學解析——以河州花兒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09(03).
[2] 曹婧.唱出來的西北精神——淺談“花兒”的文化功能[J].綏化學院學報,2010(01).
[3] 周亮.河湟花兒的文化淵源研究[J].甘肅社會科學,2011(05).
[4] 戚曉萍.“阿歐憐兒”的程式和主題[J].甘肅社會科學,2009(04).
作者簡介:蕭昱,教育碩士,蘭州城市學院副教授,女高音,從事聲樂、合唱、合唱指揮等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