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昊鳴
摘 要:自十八大召開以后,各大新聞傳播媒體都在積極貫徹十八大精神。而《人民日報》作為我國最重要的黨報,在報紙內容和編排上也有所改觀。本文以2013~2014年《人民日報》為樣本,采用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對十八大以后《人民日報》一版內容和編排上的變化進行分析,以此來探究當前報業媒體如何在十八大新形勢下完成自身的改革和創新。
關鍵詞:《人民日報》;十八大;變化;改革和創新
1 “量”的精簡和“質”的提升
一提到《人民日報》,讀者首先想到的是作為我國最重要的黨報這一政治地位,也自然認為其一版報道題目應該厚重大氣,報道內容宏觀,政治立場明顯。而在此次改版中,《人民日報》從報道篇幅和報道字數上著手,減少了不少時政新聞的篇幅,并嚴格控制字數,如2013年12月21日一版中,報道內容達到了11條新聞內容,字數不超過1000字,這與之前一版篇幅不多的宏觀敘事的報道排版有很大不同。同時,時政新聞所占比重也有所下降,在21日的一版中,涉及時政新聞的僅僅只有《李克強會見玻利維亞總統莫拉萊斯》和《張德江會見玻利維亞總統莫拉萊斯》這兩條,而其他9條新聞更多包含經濟(如《深圳首宗“農地”成功入市》報道)、環境(如《銅陵治污從銅開始》報道)、農業(如《黑龍江,讓金色糧倉變為綠色廚房》報道)等方面內容。相較以前連篇累牘的進行政治報道,這種“量”的精簡不僅增加了《人民日報》新聞報道的數量,也讓《人民日報》看起來更“接地氣”了。
當然,在“量”精簡的同時,《人民日報》的“質”并沒有隨之下降。這主要表現在報道內容增加了新聞提要,配有完整的圖表和圖片這兩個方面,如2013年7月31日一版中的政治新聞報道《討論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下半年經濟工作》由于篇幅較長,在報道的開頭便增加了三段提要,方便讀者對整篇文章有一個清晰的思路;而同時由于涉及經濟工作和相關討論,為了讓讀者對我國經濟形勢的變化有較為直觀的了解,該篇報道還附帶了一份我國半年經濟發展的表格,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民日報》的可視化閱讀。
2 報道題材范圍大大拓展
作為我國最為重要的黨報,除了通過新聞報道對社會大眾進行信息傳播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政治使命,即對社會發展中取得的成就和典型人物進行報道表彰,以弘揚社會正能量。雖然這一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在實行過程中由于過多的政治元素,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人民日報》的讀者。而在改革后,《人民日報》突破了時政報道、成就報道和典型報道的局限,在選題、題材方面都有了拓展,大量刊發來自基層一線、反映群眾心聲和社會熱點的稿件,過去多出現在其他版面的民生新聞、普通新聞、調查新聞、國際新聞和輿論監督報道也多次出現在了報紙的一版中,一直“唱主角”的時政新聞開始讓位。例如,2013年7月28日一版中,緊挨著《人民日報》報頭附近的新聞為《老支書為啥卸不了任》和《且聽漁民心里話》這兩條普通新聞,從新聞報道的題目便可以看出這兩條新聞與以往的政治新聞有所不同,更加貼近人民的生活,真正達到“《人民日報》為人民”的新聞理念。
與普通新聞登上一版相比,國際新聞出現在一版之中也是《人民日報》改革重點所在。同樣是2013年7月28日一版中出現了題為《埃及暴力沖突,死傷慘重》的新聞報道,而通常此類新聞主要出現在第7版國際副刊版面中,這也是為了滿足讀者對于國際新聞一睹為快的閱讀習慣。另一方面,對于一向“報喜不報憂”的《人民日報》來說,批判報道出現在一版中則更能夠體現出《人民日報》改革的魄力,如2014年1月4日一版中出現的名為《禁送禮,管住嘴,不浪費》的新聞報道,該篇報道主要以各省整治行賄、公款吃喝等不良行為為主要內容,突出體現了中央領導加強人民精神文明建設的決心。
3 信息容量明顯擴大
這一點的體現與上文中第一點展現的《人民日報》改革有關,即削減新聞報道的篇幅。此次改革中,《人民日報》以寫短稿、發短文為主要目標,同時硬性規定一版中的新聞報道一般不超過1000字。這樣一來,報紙的版面空間并沒有變化,而新聞報道的內容有了縮減,就可以將更多的新聞放在一版中進行展示。
當然,并不是每一篇新聞報道都可以用簡短的1000字來概括,倘若新聞報道需要進行展開表述該怎么辦呢?《人民日報》為了應對這一情況,首創“偏版聯動”的編輯方式,即將一版作為展示各版新聞精華的集中窗口,將所要展示的新聞進行簡單的概括,讓讀者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整個新聞事件的發展脈絡,倘若讀者想要深入了解新聞事件,可以通過翻閱其他版面進行閱讀。如2013年12月22日一版中有題為《海南農民增收中氣足》的一篇新聞報道,該報道在一版中表述了海南的農民們近些年來在海南省政府的幫助下提高自身年收入的新聞事件,但如果讀者想要更為全面的了解農民們是通過何種方式實現自身收入的增長,可以翻閱到第2版閱讀《海南讓農民吃好生態飯》一文。這種“偏版聯動”的編輯方式與縮減新聞報道篇幅的做法是相輔相成的,既保證讀者可以了解自身所需要的新聞信息,也擴大了整張報紙的信息容量。
4 版面編排不斷優化
一份報紙若想獲得較高的發售量,除了要擁有新聞報道資源這一“硬件”要求外,還應隨著時代的發展對自身版面這一“軟件”進行不斷地調整。在新媒體浪潮的沖擊下,讀者對于圖片和圖表加入文字報道的接受程度遠遠高于純文字報道,英國《金融時報》在2012年改版時,總編明確表示今后要大量增加圖片和圖表。而《人民日報》此次改革中也有加強對于版面編排的優化,主要體現在提升可視化閱讀的方面。
與以往密密麻麻的純文字敘述報道相比,《人民日報》此次改革中加入了大量的圖片、圖表等可視化元素,并多次將圖片、圖表置于版面中間,以此來提高視覺沖擊力,并能在第一時間抓住讀者的眼球,以達到吸引讀者的目的,如2013年12月22日、2014年1月4日的一版。
當然對于圖片、圖表的處理并不僅僅只是簡單地將圖片堆砌在新聞報道中,不少新聞圖片和圖表也是經過一定美化,以達到更好地傳播效果,如2013年11月23日一版中,一篇名為《糧食產量有望“十連增”》的新聞報道所使用的圖片就是以農民收獲糧食的場景為背景,配以手捧玉米的老大媽、站在糧食周圍的孩童和喜氣洋洋的大嬸的小幅圖片為輔進行合成,一望無際的稻田配上農民們喜悅的心情,讓糧食“十連增”的信息得到了最好的詮釋。
5 結語
以上便是筆者對于十八大以后《人民日報》一版在內容和編排上發生變化所進行的分析和探討。在當今新媒體迅猛發展、各大媒體競爭激烈的新聞傳播環境中,如何能夠真正從讀者的角度看待自身的發展趨勢,并沿著這一發展趨勢進行積極的改革和創新,是各大媒體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而在這一點上,《人民日報》做出了表率,也在沿著適宜自己發展的道路上繼續前進著。
參考文獻:
[1] 人民日報[N].2013~2014年.
[2] 黃旦.“耳目”與“喉舌”的歷史性轉換——中國百年新聞思想主潮論[D].復旦大學博士論文,1998.
[3] 王中.新聞原理大綱[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