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紅果
摘 要:經濟的發展使人文化消費觀念也在不斷更新,家庭文化建設越來越受重視,而所謂家庭文化是社會文化在家庭中的反映,是指人們在家庭生活的過程中創造并孕育出來的人為環境、行為模式、倫理關系、物質文化生活及家庭生活方式等。家庭文化水平的高低,體現了時代的整體生活水平。本文主要是從家庭文化基本概念、功能、家庭文化建設的作用、方法等幾個方面去探討了家庭文化建設的有關內涵。
關鍵詞:文化;家庭;建設
1 問題的提出
近年來,許多專家學者傾向于把人的活動方式納入文化范圍,把精神因素直接歸結為生活方式,認為所謂文化,就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凝聚起來的生活方式之總體。而現階段,我國正進入小康社會,人的文化觀念與消費觀念發生巨大的變化,特別是家庭文化越來越受到重視。因此,研究家庭文化的建設具有一定的戰略意義,對于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理論探索有重要作用。根據現有的一些資料表明,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把家庭文化建設納入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但是具體可行的操作方法還有待研究,理論方面還不夠完善,家庭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宣傳還不夠廣。本人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并通過實際調查,試對有關家庭文化建設方面作一些淺顯的理論探索。
2 家庭文化的基本概念
家庭文化是人們在家庭生活中創造的精神產品和物質產品上所表現的精神因素。也可以說,家庭文化就是人們在長期的家庭生活中所凝聚起來的生活方式的總體。家庭文化的結構包括三個層次:第一,表層文化,也叫家庭物質文化。即在家庭物質生活中所體現的一種文化內涵。它主要圍繞人的衣、食、住、行、玩,但又不是純粹物質的東西,而是在物質中含有的某些精神因素。例如,服飾文化、飲食文化、家居文化、休閑文化和消費文化等。第二,中層文化,也叫家庭制度文化。它主要指的是規范與約束家庭生活行為的某些規章制度,如家庭文明公約、作息制度、行為規范等。第三,底層文化,也叫家庭精神文化或觀念文化。它主要體現在家庭的意識形態方面,包括家庭的道德、倫理與價值觀等。三個層次的文化彼此交叉,融為一體,影響和支配著人們的家庭生活方式。
3 家庭文化的功能
家庭文化的功能,是家庭文化在滿足家庭成員生存和發展方面所表現出來的價值和作用。家庭文化的功能林林總總,但從家庭文化結構的三個層面來看,主要具備以下三個功能:
(1)滿足需要的功能。家庭文化,特別是物質文化具有滿足家庭成員生理和心理需要的功能。隨著家庭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從衣、食、住、行、玩到家庭休閑、消費與交往,都越來越講究文化的價值與作用。這種物質層面的文化投入對于提升家庭成員的文化品位,提高家庭生活質量,進而形成生態型生活方式都起著非常重要的奠定作用。然而,也有一些家庭忽視家庭物質文化建設,生活不講文化、有錢不投文化,直接影響著家庭成員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
(2)規范的功能。家庭文化,特別是制度文化具有規范家庭成員行為的功能。現實生活中,不存在完全脫離文化約束的“超人”。家庭制度文化可以有效調控和抑制家庭成員的個人欲望,使人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在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上,家庭制度文化可使個人行為符合社會規范,做到尊老愛幼、團結友善、明禮守信、助人為樂、克己奉公、遵紀守法,懂得做人的道理;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上,家庭制度文化還能夠抑制個人行為,使其順應自然規律,自覺保護生態環境,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3)導向的功能。家庭精神文化是家庭文化結構的核心和靈魂,不僅制約和影響著家庭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而且頑強地表現著一個家庭的價值追求和理想信念,具有明顯的導向功能。先進文化可以提高家庭成員的文化素養,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與價值觀,養成高尚的思想品質和良好的道德情操。特別對未成年人來說,先進文化能激勵他們奮發向上,早日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而不良文化則會使人消極、頹廢,喪失進取心。不僅危害家庭成員的身心健康,還有可能引發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危及社會安定。
(4)穩定的功能。作為文化范疇,家庭文化可對家庭個體成員的思想、心理、行為等諸多方面產生影響,對于維護家庭穩定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當然,和諧的家庭是和諧社會的基礎,是良好社會風氣形成的前提。因此,家庭文化的穩定功能是比較客觀的。
4 家庭文化建設的作用
家庭文化建設,是廣大群眾文化素養、文明程度、藝術造詣提高的體現,也是人們精神面貌、道德風尚、社會風氣的真實寫照。家庭文化建設,可以起到振奮精神、凝聚人心、陶冶情操、增進交流、活躍和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的作用。
(1)家庭文化建設有助于引導家庭文化消費。對于指導調整家庭消費結構,提高家庭文化生活消費水平,進而提高家庭文化生活水平等方面具有很好的作用。例如,在物質生活追求方面、精神生活觀,以及家庭以后發展方向等等,都會給家庭提供正確的計劃。
(2)家庭文化建設有助于引導和規范家庭文化行為,消除家庭文化中的不良行為和現象。家庭文化建設是轉型期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環節。特別是引導成員之間進行正確的生活方式,抵制社會不良風氣的侵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家庭文化建設有助于提高家庭成員的文化素質。一方面,讓先進文化進入廣大家庭,提高廣大家庭成員的文化素質,是先進家庭文化建設的一項根本任務和基礎性工作,先進家庭文化建設就是要以人為本,致力于提高人的文化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另一方面,先進家庭文化建設使家庭成員形成良好的文化意識,把家庭文化生活所需要的經費包括提高文化素質所需要的經費納入家庭經濟性的開支計劃中,使家庭成員提高文化素質有必要的經費等方面的保證。
(4)家庭文化建設有助于優化人們的家庭生活方式。家庭生活方式是在一定的社會生活條件下,家庭群體在一定的生活價值觀的指導下,為滿足其整體和每個成員個體的需要而進行活動的方式。因此,先進家庭文化建設,有助于使廣大家庭成員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等。指導廣大家庭成員的生活觀念、價值取向、行為準則、家庭美德、興趣愛好、生活追求、生活情趣以及待人處事、親朋往來、鄰里交際等,從而使人們形成更加文明、健康、科學的家庭生活方式。
(5)家庭文化建設有助于更好地實現家庭的各項功能。家庭作為社會的基本細胞,作為人類歷史上存在最久的社會制度,對人類的生存和社會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這就是家庭的功能,它主要有經濟功能,生育功能、教育功能、撫養與贍養功能、滿足家庭成員生理與心理需要的功能、休息與娛樂功能等。家庭功能的實現主要取決于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社會需求和家庭特性。先進家庭文化建設,能夠使家庭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更好地適應文化的需求,堅持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更好地影響和促進家庭成員的成長和發展,發揮家庭的作用,從而更好地實現家庭的各項功能。
5 如何進行家庭文化建設
(1)要注重家庭文化建設的人文特征。家庭是以情感為紐帶組合而成的社會生活的基本單位,人們在家庭中最大的需要是為了滿足情感的需要,享受天倫之樂,家庭文化建設中應對此予以人性化的詮釋,挖掘其人文特征。以人為本,使組織的富有情感活動讓家庭成員樂于參與,樂于接受,而不是空洞的受教育。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新時期,人們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在于城市化國際化的接軌中發生著碰撞,原有的說教方式已不能為大眾所接受,我們要另辟蹊徑,勇敢地探索一條既有時代特色,又有人文特點,同時又具社會主義家庭美德的家庭文化建設之路。可以通過各種融合方方面面功能的活動來吸引大眾的眼球,激發家庭的參與熱情,在活動中弘揚婦聯組織自己所要倡導的家庭文化建設的內涵,深入淺出地拓展其時代特色。更重要的一點我們認為是應當將家庭文化建設與社區文化建設相結合。任何一個家庭均生活在某一個特定社區之中,社區的文化狀況對家庭文化建設有直接的聯系與影響,滲透在社區內的家庭文化建設可以更好地發展與改善社區的文化氛圍。最重要的一點是一定要將家庭文化建設與“五好文明家庭”創建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五好文明家庭”創建活動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家庭道德建設的一個重要目標,只有將兩者有機結合,才能使兩者富有時代的活力,相輔相成,互相促進。
(2)要在家庭生活方式中吸收各種優秀的家庭文化成果。先進文化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結晶,因而家庭文化建設不能離開人類文明的共同成果,必須盡可能地吸引各種優秀的家庭文化成果來建設和形成具有特色的先進家庭文化。其一,吸收各種優秀的家庭文化成果必須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以是否有助于建設和形成先進家庭文化為尺度。其二,必須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家庭文化交流活動來吸收各種優秀家庭文化成果,博來各家庭文化之長為我所用。其三,使所吸收的優秀家庭文化成果能在我國的先進家庭文化建設中得到消化和轉化。家庭文化生活方式是家庭生活方式的基本內容之一,是家庭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因此,在先進家庭文化建設中必須構建先進的家庭文化生活方式。一是要構建文明的家庭文化生活方式。這種家庭文化生活方式應當是小康的、富裕的,同時又是豐富多彩、富有文化內涵的,因而是富有生活情趣的,格調高雅的。二是要構建健康的家庭文化生活方式,包括生活者的心理、精神、生活追求和內容等都應當是健康。三是要構建科學的家庭文化生活方式,使得家庭文化生活方式具有科學的內容,能遵循科學的規律、按照科學的要求進行。
(3)要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中華民族由于家族本位的結構和禮教文化的傳統,培育了一種整體主義精神,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克己奉公,為社會、為民族、為國家而獻身的傳統美德。從賈誼《治安策》中的國耳忘家,公而忘私到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從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到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都體現著強烈的為國家、為民族、為整體而獻身的精神和情操。在中國傳統道德中,愛祖國愛民族歷來被看作大節、大義。愛國主義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華民族巨大凝聚力、向心力的感情源泉,也是我國家庭文化建設的頭等重要任務。推崇仁愛原則,強調厚德載物、人際和諧。這是中華傳統文化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仁是中華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孔子提出仁者愛人、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都是從仁出發的。和仁相聯系的是禮。中國傳統文化注重禮儀,認為它是治國安邦的根本,又是立身之本和區分人格高下的標準。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禮之用,和為貴。他主張:在待人接物上,要講禮節、禮儀;在個人修養上,要講禮貌,守信用;在處理人際關系上,要講禮讓,要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具有厚德載物、達濟天下的寬闊胸襟。在人倫關系上,儒家特別重視父母同子女的關系,即所謂父子有親和父慈子孝。撫養子女和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傳統人倫關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孝被稱為一切道德的根本和所有教化的出發點。孔子把孝的準則訴諸回報的情理,強調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要報父母養育之恩、長輩提攜之恩、朋友知遇之恩、國家培育之恩等等。在漫長的文化積淀中,知恩思報、投之木瓜,報之桃李,已成為中國人造就良知和道德良心的重要組成部分,形成中國人道德質樸性的重要表征。
(4)要抵制腐朽落后文化的侵蝕。加強家庭文化建設,既需要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優秀文化,又需要移風易俗,改造落后文化,抵制各種腐朽文化的侵蝕。中國封建社會長達幾千年,腐朽落后文化的影響根深蒂固,如:封建迷信、家長作風、男尊女卑、蓄妾制度,中庸無為、因循守舊,以及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平均主義思想等,都屬于傳統文化中的糟粕和消極因素。此外,西方資本主義文化中的那些病態、庸俗的東西也滲透進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直接沖擊著我國的主流文化。我國的家庭文化正面臨著四種文化污染:其一是黃色文化污染,即指文化中的黃毒。例如,黃色錄像、色情網頁以及把刺激的性描寫和性暴露與泛化的言情相結合的文化產品等。其二是黑色文化污染,即充斥著兇殺、暴力、地痞流氓等內容的文化產品。其三是灰色文化污染,即充滿消極失落感、虛無感、幻滅感、鼓吹自我麻醉、自我超脫的文化產品。例如,某些顯露悲觀厭世情緒和沉淪情調的文藝表演,以及顯露頹廢氣息和心理病癥的文藝作品等。其四是白色文化污染,指的是宣揚神秘主義和封建迷信思潮的文化產品。面對腐朽落后文化的侵蝕,我們應當高揚先進文化的旗幟,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在搞好家庭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設的同時,大力加強家庭制度文化建設,制定相應的文化行為規范,凈化家庭文化環境,使家庭文化在規范的過程中實現污染自消。
參考文獻:
[1] 繆建東.家庭教育社會學[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第148頁.
[2] 邵漢明.中國文化研究二十年[M].人民出版社,第417,420頁.
[3] 嘉璐.文化建設與經濟發展[J].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文化研究》,2003(7):33.
[4] 白全貴,師全民.中國傳統文化概論[M].鄭州大學出版社,第245-25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