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豐 汪麗萍
摘 要:古漢語詞類活用存在大量的誤用現象。本文分別從因不明本義的詞性和內涵兩方面來探討因不明本義而產生的詞類活用的誤用現象。
關鍵詞:古漢語;詞語活用;本義;誤用現象
詞類活用早在清代俞樾的《古書疑義舉例》中就已談到。1922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陳承澤所著的《國文法草創》一書中首次提出了“詞類活用”說。“近數十年的研究者一般認為,某類詞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靈活運用,可以使某類詞臨時具有另一類詞的語法功能。詞的這種語法功能的臨時改變,即是詞類活用。”[1]值得一提的是,諸多學者所編寫的古代漢語教材中都未能給詞類活用作一個明晰的定義。正如王力先生提到:“在上古漢語里,詞類活用的現象比現代漢語更多一些,有些詞可以按照一定的語言習慣靈活運用”;[2]黎千駒先生說:“古代漢語里的某些詞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往往會出現靈活性的運用,在句子中臨時改變它的基本功能而具有另一類詞的語法功能。這種現象就叫作詞類活用”;[3]許嘉璐先生認為:“上古漢語里,某個詞屬于某一詞類比較固定,各類詞在句子中充當什么成分也有明確分工。但是,有些實詞可以按照一定的語言習慣而靈活運用,在句子中改變其基本的語法功能,充當其他詞類才能充當的句子成分,這就是實詞的活用。”[4]但是什么叫“一定的語言習慣”?“一定的語言環境”又該怎么理解?
楊立國先生提到:“‘活用相對‘本用而言。只有確定了‘本用,才具備談論‘活用的條件。”[5]那么,什么是“本用”呢?陳承澤先生認為:“蓋凡字義雖有一質而數用,從其本來之質而用之謂之本用。”[6]什么是“本來之質”?到底什么是本用?其實陳先生自己下的定義也沒有講清楚這個問題。有的學者認為詞的本用就是詞的常用義。常用義,顧名思義指的是多義詞中使用頻率最高、運用范圍最廣的意義。它是一個歷史范疇。楊立國先生就認為詞類活用的本用應是針對常用義,而不是詞的本義。也有的學者認為詞的本用就是詞的本義。那么,什么是詞的本義呢?“詞的本義,指的是根據字形結構(一個單音詞就是一個字)和古代文獻資料所能證明的詞最早產生的意義。”[7]王世征先生在《詞類活用辯》一文中就認為本用指的應是詞的本義。因此,了解詞的本義是分析詞語活用義的基礎。雖然詞的本用有本義和常用義之辯,但本文暫不考慮詞語的常用義。本文以詞語本義為觀察視角,分別從不明本義的詞性和不明本義的內涵兩歌方面來探討因不明本義而產生的詞類活用的誤用現象。
因不明本義的詞性而導致詞類活用誤用現象的產生。(1)本義為動詞,而誤認為本義是名詞。例如,《秦與趙兵相距長平》:“括不可使將。”“將”是會意兼形聲字。甲骨文從鼎,從肉,會從鼎中取肉奉獻祭享之意。顯然,“將”的本義為動詞詞性。但有些古漢語教材認為“將”是名詞,且誤以為是名詞的活用。(2)本義為名詞,而誤認為本義是動詞。例如,《諫逐客書》:“來丕豹、公孫支于晉。”《說文》:“來,周所受瑞麥來麰。一來二縫,像芒刺之形。”可見“來”的本義為名詞,意指小麥。但有些古漢語教材認為“來”的本義是動詞,且誤以為是動詞的活用。(3)本義為形容詞,而誤認為本義是動詞。例如,《秦與趙兵相距長平》:“破趙軍者必括也”。《說文》:“破,石碎也。”可見“破”的本義是形容詞,意為石頭碎裂,不完整。而有些古漢語教材認為“破”是動詞,且誤以為是動詞的活用。(4)本義為名詞,而誤認為本義是形容詞。例如,《韓信拜將》:“信數于蕭何語,何奇之。”“奇”是會意字,會拄棍一只腳站立的瘸人之意,本義為名詞。但有些古漢語教材認為“奇”是形容詞,且誤以為是形容詞的活用。總之,不明本義的詞性會導致詞類活用的意義跟詞語本義相差太遠,有時甚至是南轅北轍。所以不明本義的詞性會導致詞類活用誤用現象的產生。
不明本義的內涵也會導致古漢語詞類活用出現誤用現象。(1)因不明本義內涵而誤把引申義當作活用義。“所謂引申,是指詞義從一點出發,……可見引申義與本義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8]那么,不明本義的內涵會導致不明引申義的內涵,從而導致詞類活用出現誤用現象,如《諫逐客疏》:“……卻賓客以業諸侯。”《說文》:“業,大版也,所以飾懸鐘鼓,捷業如鋸齒。”可見“業”本義為古代懸掛樂器架子橫梁上的大版。有些古漢語教材認為“業”是名詞的使動用法。而據考證“使……成就功業”是“業”的一個引申義。又如,《史記·田敬仲完世家》:“中國白頭游敖之士皆積智欲離齊秦之交。”“離”本為會意兼形聲字,本義為鳥遭到捕獲。有些古漢語教材認為“離”是動詞的使動用法,意為“使……離開”。而據考證“使……離開”是“離”的一個引申義。由此可知,不明本義的內涵會誤把引申義當作活用義,從而導致詞類活用出現誤用現象。(2)因不明本義內涵而誤把詞語本義當作活用義。例如,《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說文》:“老,考也。七十曰老。”可見“老”的本義為年歲大的人。而有些古漢語教材認為句中第二個“老”是形容詞活用為名詞“老人”。“老人”實際上是“老”的本義。(3)因不明本義內涵而把活用義和詞語的義項相混淆。例如,《論積貯疏》:“可以為富安天下,而直此為廩廩也。”《說文》:“富,備也。一曰厚也。”可見“富”的本義為財物多。有些古漢語教材認為“富”是形容詞的使動用法,意為“使……富足”。而“富”的眾多含義中包含“使……富足”這一義項。這就導致了用義和詞語的義項相混淆。(4)因本義內涵具有模糊性而產生誤用。例如,《說文》:“雨,水從云下也。”甲骨文“雨”像雨點下落之形。如果從“雨點下落”這一行為來看,“雨”是“降雨”義。例如,《詩·小雅·大田》:“雨我公田,遂及我思。”這是表動態;如果從“雨點下落”這一結果來看,“雨”是“雨水”。例如,《詩·小雅·小明》:“涕零如雨。”這是表靜態。那么,《漢書·蘇武傳》:“天雨雪”中的“雨”到底該怎么理解呢?很顯然,本義的內涵具有模糊性也會使詞語活用具有模糊性,這樣也會導致詞語活用誤用現象的產生。總之,不明本義的內涵會導致古漢語詞類活用出現誤用現象。
我們在接觸詞類活用的時候,會發現有很多詞類活用的現象從常用義活用的角度來看是正確的,而從本義活用的角度看是錯誤的。雖然有些詞語的本義尚有爭議,但這并不妨礙我們用本義活用的角度來分析詞類活用的現象。鑒于因不明本義會導致很多的詞類活用產生誤用的現象,那么正確理解詞語本義也是正確掌握詞類活用這一語法現象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羅竹蓮.詞類活用與詞的兼類論析[J].南華大學學報,2005(04).
[2] 王力.古代漢語[M].北京:中華書局,2008:340.
[3] 蔣冀騁,黎千駒.古代漢語[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5:100.
[4] 許嘉璐.古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49.
[5] 楊立國.詞類活用“本用”的界定及詞類活用的界定問題[J].福州師專學報,1994(03).
[6] 解惠全.古代漢語教程[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0:113.
[7] 陳承澤.國文法草創[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7:18.
[8] 黎千駒.現代訓詁學導論[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95.
作者簡介:蔡豐(1987—),女,湖北浠水人,湖北師范學院文學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訓詁學和模糊語言學。
汪麗萍(1988—),女,湖北黃石人,湖北師范學院文學院在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