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戲曲作為一種文化資源,其價值不僅局限于正在舞臺上演出的鮮活的戲曲藝術作品身上,而要看到這眾多的鮮活的戲曲劇種從特定的歷史時期發展而來。彰德地區是元代雜劇發展的重鎮,而元代彰德地區戲曲藝術的發展則與元代之前的戲曲藝術的積累有著密切的關系。對元代之前戲曲發展的鉤沉是我們理解元代戲曲乃至今日戲曲藝術的重要基礎。
關鍵詞:戲曲;彰德地區;戲曲鉤沉
河南省安陽市,地處中原地區,位于河南最北段,河北、河南、山西三省交界地區。安陽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商代早期稱相,西周稱東陽,春秋戰國始稱鄴,先后改稱寧新中,商任等。金章宗明昌二年,也就是公元1191年之時,始設彰德府,至此彰德與鄴、相州等名字一樣,成為安陽特定歷史時期的稱謂。
彰德地區在元雜劇的地理布局中的重要作用,且不提多名元雜劇作家本身就是彰德籍,從元代彰德地區所處的位置就可以一見其重要性。按照元至元二年的行政區劃,彰德地區大致為河南省黃河以北與今山西、河北、山東相鄰的地帶,中心為今河南安陽。非常有意思的是元雜劇創作與演出興盛的幾個重要地區都與彰德地區接壤。真定與其北接壤,東平與其東接壤,平陽與其西接壤,開封、洛陽與其南接壤,那么該地區在元代雜劇發展傳播流變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考索彰德地區的元雜劇的狀況,我們不僅要對整個彰德地區的文化作共時性的描述,揭示雜劇發展的文化背景;也要對彰德地區的戲曲發展做歷時性的勾勒,這樣才能全面的掌握雜劇在彰德地區發展的歷史性與共時性的背景。
戲曲的成熟形態是兩宋之交的南戲以及金元之交的元雜劇。王國維言“戲曲者謂以歌舞演故事也。”中國古典戲曲的成熟形態便是這種,歌、舞、敘述、扮演相綜合的綜合藝術,其發展自然經歷了一個由簡單到復雜再到最終成熟的過程。
就戲劇形態的發展來看,元雜劇顯然不是一蹴而就的,與元之前的戲劇形態及元素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要想全面了解元代彰德地區戲曲發展的全貌則必須從元代之前的時代講起。由于安陽是古都,并且處于中原地區,所以在戲曲史發展的早期,依然有大量的與戲曲相關的各種表演藝術存在。探尋戲曲的源頭,我們總是先要回歸到原始歌舞時期。
殷商時期,安陽地區作為國都,直到今日仍然有大量的殷商文化遺存。《呂氏春秋·古樂》記載“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這些都是先民們舞蹈的場景。《殷墟書契前編》所載甲骨文假面舞人形象,為古代“六書”之假借文字,是記述當時人們進行祭祀活動的歌舞活動情景,他們頭戴假面,有些還綴著飾物,裝扮成神獸模樣歌舞表演。據記載,民國八年,內黃城西,后街曾經挖掘出商代的銅質假面。后來這種原始歌舞發展為“大儺”,到漢代,則徹底成為歌舞百戲中的一項表演藝術。假面后經唐宋發展為涂面,進而衍化為后世戲曲中的臉譜。《殷墟卜辭》載:“乎多老舞,勿乎多老舞王占曰:其雨。”“多老”是一個巫師的名子,意思是問問要不要請巫師多老來跳舞求雨。另載:“乙未卜,殷貞:我舞。”這是隸舞,記載最多的是用于求雨,也有用于祈年祭祖的,屬于殷代祭祀樂舞的范疇。
戲曲史的發展中,有著一個顯著的由巫到優的發展歷程,其功能也由娛神開始向娛人的轉變。俳優大概產生于夏代。劉向《烈女傳》中載“夏桀既棄禮義,求倡優侏儒狎徒,為奇偉之戲”。俳優顯然來自先古的巫覡,在由原始部落到集權帝國的社會轉變中,巫覡無可奈何地下降為古代的俳優,這些俳優有留在宮廷的,也有流落民間的。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彰德地區依然有著戲曲表演藝術的雛形存在。周武王弟康叔封于衛。先后建都于朝歌、楚丘、帝丘、野王,轄地大致為現在的河南北部與河北南部一帶。此時,衛國與其鄰國鄭創造出了豐富的民間音樂。直到今天《詩經·國風》有160篇,鄭風、衛風合為31篇,約占五分之一。鄭衛之音傾倒了眾多的諸侯國。《禮記樂記》記載了魏文侯對他的老師子夏說“吾冠冕而聽古樂,則唯恐臥;聽鄭衛之音,則不知倦。”
春秋戰國之后的漢代,漢百戲十分發達。《東海黃公》的故事作為百戲中的角抵戲,具有了某些戲劇表演的特點。新中國成立前在安陽縣洪河屯的一個漢墓中曾經發掘出“東海黃公斗獸圖”,證明在漢代安陽地區已經有以東海黃公為代表的百戲的演出。東漢末年之時,曹操的封地就在今安陽地區,據相關史籍記載,曹操每役歸來,鄴地的老百姓總是夾道歡迎,百技竟發,由此可以看出當時安陽民間歌舞百戲的盛況。
公元550年,北齊高洋建都于鄴,幾代帝王奢侈淫亂精神空虛,定都27年中,僅在安陽境內酬神拜佛修建的廟宇就達4000余所,這些都不同程度地刺激著聲色伎藝和樂舞表演的畸形發展。那時百戲歸清商令管理。到北齊,百戲主要分八大品類,有彩扎、女樂、滑稽、技巧、幻術、馬戲、代面、傀儡。漫長的樂舞文化積累,終在安陽為中心的"河朔"一帶,于6世紀中葉同時形成《踏搖娘》《蘭陵王》這樣兩個一文一武"合歌舞以演一事"的歌舞小戲。《踏搖娘》和《蘭陵王》是北齊時群眾中流傳很廣影響極深的歌舞戲,隋唐兩代又入“教坊”。故事發生在金墉(洛陽)、河內(沁陽)、鄴城(安陽)。“河朔”一帶演出最盛,流行區域幾乎遍及整個豫北冀南地區。
宋雜劇是宋代各種滑稽表演和歌舞雜戲的總稱,是在繼承隋唐參軍戲和歌舞戲的基礎上,廣泛吸收曲藝、歌舞的技藝發展而成的戲曲。據《都城紀勝》載:“雜劇中,末泥為長,每四人或五人為一場,先做尋常熟事一段,名曰:艷段;次做正雜劇,通名為兩段。”“雜扮或雜班,又名技和,乃為雜劇之散段。”
在宋金時期,安陽一代的雜劇表演藝術十分活躍。1951年安陽縣天喜鎮發掘之北宋墓,內有一雜劇演出圖,其中人物共5人,皆男性,一人戴相紗演唱。
1983年,安陽蔣村發現一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魏公墓,墓室左側的墓壁上有一磚砌仿木舞臺,臺上一字排有五個戲樂磚俑,臺上有五個戲俑,為四男一女,基本呈一字排列開,女演員靠中。四個男戲俑分列兩旁皆頭戴諢裹,身穿圓領窄袖長袍,四個男演員的注意力皆集中于女演員。戲樓對面的墻壁上,墓主人魏公與妻子以及家仆正在看戲。這組磚俑應該是表現的是宋金雜劇的演出狀況。
安陽蔣村金墓戲樂俑說明,那時安陽一帶雜劇、院本的演出已很普遍。其演出作場已搬上舞臺,初步具備了舞臺表演形制,完全采用代言體。有舞有做,一人主唱,其他演員唱少,主要是賓白,并退居次要“雜色”。演唱用不同宮調,為曲藝中諸宮調與金院本的結合。表演上“插科打諢”的滑稽逗樂成分減少,代之以突出人物故事、戲劇性,但演出規制仍很簡陋,人員較少。
隨著時代的發展,歷史進入了元代,在中國廣袤的北方地區,在厚重的表演文化基礎之上,元雜劇應運而生,而彰德地區作為元雜劇的一個重鎮在戲曲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彰德地區,作為傳統意義上的北方中原地區,是元雜劇的流布的主要地區。在元代的戲曲發展中,無論是戲曲文學,戲曲活動,還是戲曲文物在彰德地區都有著大量的遺存,作為可貴的戲曲歷史文化資源值得今人珍惜。
參考文獻:
[1] 中國戲曲研究院.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M].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
[2] 中國大百科全書編委會.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卷[M].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3.
[3] 中國戲曲志河南卷編委會.中國戲曲志·河南卷[M].文化藝術出版社,1992.
作者簡介:王家東(1984—),男,山東棗莊人,蘭州大學文學碩士,安陽師范學院傳媒學院教師,研究方向:戲劇與影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