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 龔雙
摘 要:宋代文化是中國古代文化的新階段,它達到了輝煌的高峰,而宋代瓷器的發展始終追隨并折射著宋代文化的發展進程,體現著宋文化清秀、淡雅、含蓄的時代風格。文化與瓷器的交互影響,相彰得益,使得宋代文化和瓷器在中國古代文明歷史中光彩熠熠。
關鍵詞:宋代;文化品格;瓷器;交互關系
宋朝建立之后,統治者汲取唐末五代藩鎮割據、戰亂不斷以致君權削弱的歷史教訓,北宋自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后,就實行“崇文抑武”的國策。一時間,文人治國,武將也讀書,大臣都習文。文人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升,重文輕武的風氣在宋朝達到了極致,這就為文化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寬松的發展氛圍以及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促進宋代文化走向全面繁榮。
在諸多歷史因素錯雜積淀的社會經濟土壤里,宋代的文化生成明顯地表現出多元并存、兼容并蓄的特點。宋代以道教為國教,宋徽宗更自號“教主道君皇帝”,作為宋代的主要意識形態之一,道家美學思想成為此時的主要審美取向,以返璞歸真、不事雕琢為美的本質。同時,主要探討義理、性命之學的理學產生了,它以儒學為根,自覺或不自覺地將佛教、道教糅合其中,具有不同于以前的新的思想內涵。理學以理為萬世萬物的本源,認為“萬事皆出于理”,核心思想是“存天理,滅人欲”,高度強調人對“天理”的自覺意識,這樣的文化觀反應在藝術上便是對理性的張揚,強調氣韻,認為氣韻乃本體之所在,反對對表象的重視,弱化外觀。
相對安定的社會社會環境,富足的生活,使社會對陶瓷的需求量增加,瓷窯遍及南北、民窯迭出、品類眾多,出現了聞名于世的五大名窯:定、汝、官、哥、鈞窯。到20世紀90年代止,考古工作者在19個省、市、自治區發現了大量古代瓷窯遺址,其中宋代窯址分布在130個縣,占總數的75%。隨著宋代陶瓷作為商品開始流通,各瓷窯的產品相互影響,出現了工藝技法的借鑒與效仿,使得瓷器制作工藝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藝術上取得了空前絕后的成就,突破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出現了一批以某些大產瓷區產品為代表的瓷窯系,瓷器品類繁多,器型多樣,釉色優美,典雅含蓄,雅俗并舉,有類玉的效果,體現了儒文化所提倡的簡潔素雅之美,有明顯的民族精神體現,在裝飾方法有印花、畫花、刻花、剔花、貼花、鏤花等,圖案以花鳥蟲魚等為主,造型、色彩、紋樣追求完整、意境、氣韻。
雖然宋瓷的演變與變異,主要是取決于人們的生產、生活需要,但意識形態方面的影響,仍是不可忽視的因素。宋代的思想文化等意識形態方面的內容與宋瓷的形制、釉色、紋飾有著密切的關系,可以說宋瓷不僅僅是宋人的主體活動,更是宋人文化精神和審美意識的外化形式。
宋代儒釋道三教逐漸合流,文人雅士多注重品行修養,追求清幽淡遠的意境,這種清雅含蓄的君子追求反映在瓷器藝術風格上便是以古樸渾厚的美玉質感作為自己追蹤的目標。自周秦以來,“玉”為文人雅士所崇尚,“仁”、“知”、“義”、“行”、“勇”、“情”、“辭”七種才智和美德的理想化人格的象征,“玉”幾乎一身兼具。在這樣哲學思潮影響下,不僅南宋官窯青瓷,而且宋代其他名窯,如北宋汝官窯,汴京官窯,景德鎮窯場和南宋龍泉窯等出產的青瓷,都以模擬天然美玉的神韻為能事,追求似玉的光澤和質感,展現出不浮、不躁、不靡、不媚、素凈淡雅、類玉似冰的藝術風格,體現著文人內斂、沉靜、恬淡的個性和藝術觀。
宋代是道教的興盛時期,道家的美學是出世的,講究道法自然,認為人的本性在于自然,贊美事物未經雕琢的天然狀態,以返璞歸真為美的本質,崇尚清靜無為、自然天成的審美觀,強調天人合一,在審美活動中追求將人的精神情趣合于“天趣自然”,追求主客合一、物我兩忘的自由逍遙境界,宋人追求美學上的天然真實,反對矯揉造作、雕琢偽飾,把自然樸素之美作為理想之美的典范,并把這一切能提高到某種透徹了悟的哲學高度。蘇軾說“當使氣象崢嶸,五色絢爛,漸老漸熟,乃造平淡”,這也正是宋瓷藝術的精髓所在。在宋瓷藝術中,具備自然肌理的開片和窯變是最為突出的風格特點,哥窯的開片是在燒制過程中由于釉和胎的收縮率不同,在燒成冷卻過程中自然產生的大小不等的釉面裂紋,這種裂紋原是一種自然缺陷,但宋代的文人雅士卻在這種缺陷之中發現了美的意蘊,這種非人工有意繪出或刻畫出的紋片如冰破裂,裂片層疊,自然之美渾然天成,故素有“哥窯品格,紋取冰裂為上”的美譽。宋代鈞窯瓷器打破了一色釉的單調,創造出了絢麗多姿的窯變釉,窯變是指器物在入窯過程中發生了非預期的釉色變化,形成多變的紋理釉色,表現出不同的色彩、紋路以及其他意想不到的變化,每一個窯變都是獨一無二的,“鈞瓷無對,窯變無雙”,“入窯一色,出窯萬采” ,鬼斧神工、變幻莫測的窯變使鈞窯瓷器表現出絢麗多姿、光彩奪目的藝術風格。這種窯變及哥窯的開片都是意外之美,“非人力之巧所能加”,這種自然天成、人工痕跡幾至沒有的裝飾體現出一種渾然天成的自然美,與宋代美學將平淡自然看作是藝術最高境界的旨趣是一致的,同時窯變和開片都是在天工與人巧共同作用下產生的神奇變化,是人和自然的默契,是人類工藝和創造力的完美物化呈現,可以說這是道家思想天人合一的最好詮釋,妙趣天成,使人看后回味無窮。
作為宋代文化本源和核心的理學對宋代審美思想的形成意義也是非常深遠的,理學是一種儒家的哲學思想,它重視人的內省功夫,把平凡、尋常的東西放到某種哲學范疇中去解釋,使人重新去沉思去認識,從中發現其蘊含的哲理,從而達到內心的超脫與凈化,從本質上來說理學是反對或輕視審美的。這種理學思潮折射到瓷器藝術上就是追求嚴謹、含蓄、篤實、保守的審美風格,排斥一切所謂的“奇淫技巧”,反對錯彩鏤金的浮夸作風。因此,宋代工藝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多為實用之器,追求“簡易”“致用”,宋瓷的造型和裝飾都顯得較為平實,展現出明顯的理性主義傾向,造型“求正不求奇”,如宋代梅瓶的造型,不若六朝青瓷之清瘦,也不似唐代陶瓷之圓滿豐腴,達到了增一分則多,減一分則短的程度,比例尺度恰到好處,很好的能體現了宋代的時代特色。在理學品格的影響下,裝飾上反對矯揉造作,追求單純細致、整齊簡約,講求格律講求規則的回紋在這一時期有著廣泛的流行,正是因為回紋具備理性的結構特點且有一定的規律性,這與宋人重理學的審美觀念是相吻合的。
宋代瓷器是宋代社會歷史的產物,反映著宋人獨特的時代精神以及宋代的審美主流思想和審美觀念,它一改漢唐瓷器豐滿博大開闊圓潤的藝術風范,展現出嚴謹含蓄、清淡幽雅的美學氣質,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藝術風格,充分體現了宋文化淡泊、雅致、內斂、含蓄的時代風格。通過宋瓷,我們可以發現宋文化的豐富內容,而沉寂的宋瓷也給了我們以無限的思考。
作者簡介:王倩(1987—),女,河南南陽人,碩士,助教,西安科技大學高新學院教師,研究方向:設計史論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