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可
當今世界我們正處在市場經濟與知識經濟交織發展的年代,廣播電視已經成為了整個社會傳媒體系中的一個絕對重要的組成部分。身為廣播電視編輯,若想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終身積累、終身努力的理念,進而做到具有獨具慧眼的本領、抵制庸俗的本領、凈化語言的本領。正因如此,筆者認為,在新時期廣播電視編輯除了應具有普遍性的政治素質、文化素質、品德素質、專業素質外,還應該結合行業實際強化“三個本領”,做一名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人。只有這樣才能不辱使命,當好黨和人民的“喉舌”。
——獨具慧眼的本領
當今社會各家媒體之間競爭激烈,都搶著報道公眾關注度較高的新聞事件,各盡其能。這時候編輯就必須學會從大量形形色色的新聞事實中擇優錄取,這樣才能體現媒體的質量和特色。
首先要抓住一個“新”字
今天的新聞是金子,昨天的新聞的銀子,前天的新聞是垃圾。在選稿時要緊扣一個“新”字,即新聞內容要新近,新聞報道模式要新鮮,新聞寫作文風要新穎。新聞事實越具有新意,對受眾就越具有吸引力。在信息化時代,媒體獲得獨家新聞的機會少之又少。但是,以獨特的新聞視角解讀新聞卻是媒體立于不敗之地的最大法寶。新聞“怎么說”比“說什么”顯得更為重要。在平常的工作中,新聞編輯要非常注意那些貼近生活、服務受眾的新聞,把受眾滿意當作新聞的標準,力求做到生活氣息濃一些,人情味多一些。
其次要抓住一個“實”字
新聞選擇緊扣一個“實”字,做到去偽存真,突出亮點。
一是新聞事件是否真實,只有通過對新聞源的真實性判斷才能有效地杜絕假新聞的出現。
二是所選擇的新聞是否對解決社會問題適用,要通過調查研究來判斷,使新聞報道更加公正、準確。
三是要抓住一個“深”字。一篇報道是否有深度,一般而言,即從深度、高度、廣度來考查。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原因和經過是構成新聞報道的基本要素,交代清楚這些東西是一般新聞稿的基本要求。深度報道不僅僅要有這些,它還要求圍繞這些基本的要素進行充分拓展,對新聞事件進行多角度、多層次、多穿插的廣泛跟蹤,透過現象深入解析本質。
——抵制庸俗的本領
黨和人民對廣播電視最根本的要求,是宣傳工作水平的提高、輿論導向的正確、社會效益的良好。但是傳媒領域為了贏得收聽收視率確實存在著媚俗庸俗現象。因此,廣播電視編輯要站穩腳跟,旗幟鮮明地低制媚俗庸俗的宣傳報道出現。誠然,廣播電視要講收聽收視率,因為收聽收視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受眾對廣播電視節目的評價,沒有較高的收聽收視率,就談不上有好的宣傳效果,也談不上經濟效益。但收聽收視率不是對廣播電視節目進行評價的第一標準,更不是唯一標準,不能片面追求收聽收視率。收聽收視率要靠提高節目質量和創新節目形式來提高,要以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俱佳的優秀作品吸引人,而不能靠低俗、庸俗的東西去迎合少數人的低級趣味,更不能因為片面追求收聽收視率而使低俗之風蔓延,影響正確導向的把握。如果我們片面地一味追求收聽收視率,追求經濟收入,就會使廣播電視的低俗之風發展蔓延,就會造成廣播電視公益性、公信力的喪失,就要犯方向性、政治性的錯誤,給國家大局造成危害。為此,主流媒體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決不可掉以輕心。尤其是廣播電視編輯要嚴格執行審片責任制。播出的自辦新聞節目、專題節目、文藝節目,不論大小、長短,一律都要審查,審查時嚴禁“快進”、“跳進”,審查時發現問題按規定及時處理,對拿不準的問題及時報告,保證節目質量。堅持節目重播重審制度,基本做到節目制播分離。我們只有分清楚什么是高雅,什么是低俗,不斷地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才能抵御各種不正之風的侵蝕,從而做到對民心民意敬畏,對職責責任敬畏,對優秀文化敬畏,進而達到自重、自省、自制的境界。同時,我們必須通過改革創新,從評判標準、考核辦法、制度機制等方面入手,確保廣播電視各類節目做到導向正確,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統一,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統一,叫好與叫座統一。
——凈化語言的本領
面對網絡時代語言中的不規范現象,我們廣電媒體的編輯必須充分認識所在崗位的重要性,要樹立科學的語言規范觀,正確認識新時代面臨的新問題,嚴把“關口”,捍衛祖國語言的純潔性,萬萬不可盲目跟風。新詞語是語言充滿活力、社會充滿活力的表現。但是我們不得不憂心忡忡,在網絡世界中的現狀多么令人憂慮:一是錯別字太多,且非常嚴重,簡直不堪入目;二是英漢混用,造成不必要的閱讀障礙;三是符號、數字等夾雜其中,不倫不類。以前,我們對“酷斃了”“克隆”等詞語的流行還是能接受的。一門語言,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總是要兼收并蓄,推陳出新,有所變化,這是正常的,也許還會給中文增添新鮮血液,使之充滿生機和活力。但是現在多得令人應接不暇的外來詞匯、符號語言令人擔憂。現在網上的“我們”不叫“我們”,叫“偶”。“人”不是“人”,是“淫”。“你”也不叫“你”,叫“已”。還有,“喜歡”叫做“稀飯”,“是”是“悉”,就連“蟑螂”都有昵稱,叫“小強”。這些新詞匯不僅在網上盛行,有些甚至“跳”出了網絡,出現在大眾傳媒上,出現在中小學生的作文中。
語言的發展離不開規范。在語言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不同時期、不同階段,都會有新詞新語涌現,只有那些符合語言發展規律和規范的、符合社會需求的新詞新語,才會被吸收,納入到語言體系中,進一步促進語言的豐富和發展。而那些不規范、不符合語言發展規律、不符合社會需求的詞語,只能是短期內在小范圍內流傳,轉瞬即逝。■
(作者單位:鞍山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