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英芳
(鄧州市幼兒園,河南 鄧州 474150)
淺析幼兒園安全教育問題及策略
孟英芳
(鄧州市幼兒園,河南 鄧州 474150)
幼兒好奇好動,愛探索,生活經驗貧乏,自我保護能力差,是社會成員中最脆弱、最易受到傷害的弱勢群體,因此幼兒的安全教育非常重要。文章從幼兒園安全教育出發,結合工作實際提出了目前幼兒園教育存在的問題,并探析了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對策。
幼兒園;安全教育;問題;策略
(一)重保護,輕教育
家長和教師偏重對兒童采取全方位的保護,認為少活動就可減少危險事故的發生。有的園甚至減少幼兒戶外活動的時間,剝奪了孩子通過實踐鍛煉提高自我保護能力的機會。雖然教師和家長在竭盡全力地呵護幼兒,已盡量減少事故的發生,但我們應該清楚的認識到:成人對孩子的保護畢竟是有限的,因此在關注和保護孩子的同時,更重要的應該是教給他們必要的安全知識,增強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
(二)重安全知識的灌輸,輕安全行為的訓練
日常進行安全教育時大部分是保教人員對幼兒進行“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的教育,忽視逃生教育和避難技巧訓練。這種教育方式屬于灌輸式的被動教育,幼兒常常是“左耳進,右耳出”,其效果可想而知。從知到行之間有一段距離,幼兒知道怎么做,但如果不加以實踐、練習和鞏固,他們是不會自動產生相應的安全行為的。按皮亞杰的觀點,兒童的行為不會自動產生,也不能由教師或父母傳授而獲得,只能是通過兒童的主動建構而內化到他們的認知結構中。
(一)在愉快的游戲中有意識的學習
游戲是幼兒喜歡的活動,也是幼兒學習的最佳方式,通過各種不同的游戲自然融入安全教育的內容,在有趣、愉快的游戲中嘗試解決各種問題,不僅使幼兒從中獲得力所能及的防災、避害和逃生、自救的方法以及保護自己的經驗,也可滿足幼兒情感的需要,獲得成功和信心。因此,通過“角色游戲”、“體育游戲”、“情境游戲”等游戲來加強幼兒園安全教育,通過各種游戲進行安全行為的練習,能取得顯著的效果。
(二)在一日生活中自然滲透
要讓幼兒明確一日生活中各個環節和各項活動的具體要求,知道應該怎樣做,建立良好的生活秩序,避免出現幼兒的傷害事件。如;入園——不帶小刀、扣子等危險物品進園;進餐——安靜進餐、細嚼慢咽,不說笑(以免嗆著);睡眠——正確睡姿,不把雜物帶到床上玩,不含著東西睡覺;離園——有序活動,靜待家長,安全返家等等。幼兒年齡小,自覺性和自制力較差,而習慣的養成不是一兩天就能奏效的。因此,除了提出要求和教給方法外,還要經常提醒,不斷強化,逐步形成幼兒的自覺行為,從而養成良好的常規習慣。
(三)在未雨綢繆的演習中實踐
進行安全模擬演習前要充分做好準備,比如幼兒園事先制定切實可行的應急自救或疏散演習預案,各班教室要根據幼兒的認知水平,向幼兒講清為什么要進行演習即演習的目的、意義,使幼兒做好心理準備,還要注意豐富幼兒的知識經驗,引導幼兒思考、討論防災、避震、躲避傷害等自救的方法,在進行實戰演習,才能起到應有的效果。除了其他的安全行為練習和鞏固外,幼兒園要未雨綢繆,將安全模擬演習常態化:除了各班平時加強教育和訓練外,最好一學期開展2—3次全園性的大型演習,讓幼兒對緊急情況和突發災難有較好的應對。
(四)在適度的自然后果法中內化
法國教育家盧梭提出自然后果法,即讓幼兒從行為的自然后果中獲得經驗和教訓,使孩子為自己的所作所為帶來的后果負責。自然后果法可以幫助幼兒從自己的經驗中學習,他們在自己的不恰當甚至危險行為導致的后果中獲得體驗,從而調整自己的行為方式。例如孩子的手指被火燙了一下,知道被火燙了會疼,以后就再不會隨便接近火了。當然,這種“自然后果法”僅適用于不會導致幼兒身心的嚴重傷害、沒有生命危險以及不給家庭帶來重大財產損失的情況。如果幼兒玩火而成人不及時阻止,則可能出現家毀人亡的嚴重后果。
(五)在家庭生活中鞏固
教師要指導家長在家庭生活中開展安全教育。父母可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優勢,從孩子幼年時就加強對安全行為的訓練,培養和提高孩子的自我保護能力。如家長平常帶孩子外出時,應指導幼兒觀察馬路上的交通標志,并遵守交通規則,安全出行;指導幼兒明白走失時怎么辦,讓孩子牢記父母的姓名、工作單位、家庭住址及聯系電話等。
總之,通過多種途經方式讓幼兒掌握有關安全知識,對幼兒提高自我保護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它關系到每個幼兒的安全和健康成長,關系到每個家庭的幸福平安。因此,幼兒第一,教師責任重于泰山。我們要本著“寧可有備無患,不可無備有患”的原則,提高自己的責任心,細心開展每一個活動,教給幼兒多方面的安全知識,避免幼兒危險和意外的發生,真正做到讓每個幼兒健康、快樂地成長。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編.中小學安全教育指導叢書[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0,92-93.
[2]張燕,刑利婭主編.幼兒園組織與管理[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187-191.
G61
A
1005-5312(2014)17-024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