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珂琦
(清遠市高新區14號技師學院,廣東 清遠 511517)
淺談《汽車配件市場營銷》項目教學法
楊珂琦
(清遠市高新區14號技師學院,廣東 清遠 511517)
眾所周知,《汽車配件市場營銷》是汽車維修和汽車營銷等汽車服務專業的一門主要專業課,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現代教育體制的改革,需要不斷對該課程的教學方法進行創新,以不斷提高教學效果,提高學生專業技能,最終更加滿足企業發展的需求。其中,項目教學法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但是在目前的具體應用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需要對此進行改進。本文就針對這一問題進行探討。
汽車配件;市場營銷;項目教學法
《汽車配件市場營銷》主要內容就是幫助學生在掌握基本的汽車專業理論知識后,再結合我國汽車行業的實際情況,對汽車配件營銷的相關知識和技巧進行掌握。在這一教學過程中,需要采取相應的有效教學方法,才能在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的同時,最大程度的提高教學效果。在《汽車配件市場營銷》中正確運用項目教學法,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專業技能。
何為項目教學法?筆者結合眾多學者的說法認為,所謂項目教學法,是指在進行具體的教學實踐之前,通過調研等方式,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設定整體教學任務,采取科學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對學生進行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養。項目教學法比較重視學生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強調始終以學生為中心,將設定的學習項目等在很大程度上交給學生處理,然后對項目進行評價,最終對每個環節的要求都能做到基本了解。尤其是在主要以培養高級技術人才的職業學校中,項目教學法能夠很好的滿足這一要求,在提高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使教學方法不斷得到豐富和創新。
(一)明確該課程的教學目標
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經驗認為,《汽車配件市場營銷》的主要教學目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要指導學生不斷了解中國汽車行業配件產品的發展動態和方向,并對其市場經營的模式進行熟悉掌握,逐漸培養一定的市場意識,可以根據市場行情等做出科學的預測和決策,實現產品的銷售,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其次是要學生對汽車配件相關的專業技能和知識進行熟練掌握,逐漸完成汽車配件的所有市場營銷活動。第三,要指導學生掌握汽車配件的業務流程,并且具備一定的法律知識,為汽車配件的成功營銷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不斷優化該課程的教學內容
不斷優化課程的教學內容是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在優化內容的工程中,既要保留原有的精華的內容,又要對不符合實際的內容不失時機的進行摒棄,并添加進新的教學內容,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完善課程的教學任務,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具體的來說,汽車配件的營銷崗位實際上包括以下工作流程。首先是銷售業務的工作流程,通過進行市場調研,采購汽車配件產品,進而由銷售員對產品進行銷售。其次,汽車配件的采購員工作流程是,對汽車配件產品市場進行分析,然后根據國家相關政策法規等,對采購的策略進行及時的調整。其三是汽車配件倉庫管理員的工作,這一工作需要嚴格保證質量和數量,按照規劃完成各項任務,從而不斷實現科學管理和降低成本。
(三)不斷創新該課程的教學方法
創新有效的教學方法是保證《汽車配件市場營銷》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必不可少的措施。我們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可以發現,雖然在該課程中運用了項目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明確了一個教學任務,但是仍然未能取得良好效果。究其原因,是因為雖然有一個明確的工作任務,但是圍繞工作任務的工作比較繁雜,學生只是學習到了一些零散的知識,其專業技能并沒有從根本上得以提高。因此,在運用項目教學法的過程中,不能僅僅設定固定的教學任務,而應該將零散的知識和教學任務進行有機的結合,形成一個完整的主體,并逐漸形成自身的教學優勢。
(四)不斷強化該課程的實踐教學
任何科學的理論總是在與實踐相結合之后才能發揮其真正的價值,在該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要始終明確一點,即實踐教學是項目教學法的重要環節,只有使學生將在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相結合,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在《汽車配件市場營銷》中運用項目教學法,就要從高素質、高技能和復合型人才的要求出發,將職業資格證和工學交替等結合起來,不斷提升學生的核心競爭力,同時,不斷提高該課程的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項目教學法是《汽車配件市場營銷》有效教學方法之一,不僅有利于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明確教學目標,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總之,在實施項目教學法的過程中,由于教師自身原因和教學環境等外部因素的影響,會遇到一些困難和挑戰,但只要我們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就可以提高該課程的教學效果。
[1]王倢婷.淺談《汽車配件市場營銷》項目教學法[J].中國西部科技, 2011(30).
[2]崔幸.淺談汽車配件市場營銷課程實驗教學[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 2012(09).
[3]黃玲玲.項目教學法在《汽車配件營銷》課程中的運用[J].才智,2013 (07).
G42
A
1005-5312(2014)17-02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