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清燕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的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要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讓學生得到充分發展。因此,如何追尋有效的數學課堂呢?結合幾年來小學數學教學經驗,談幾點個人看法:
一、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
數學課堂教學應該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寓數學知識于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之中,使抽象的數學知識以直觀的豐富的客觀事物為載體。從學生平時生活中看得見、摸得著的事物開始,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例如我在教學《百以內的兩位數減一位數(退位減)》時,創設了這樣的一個情境:“請同學們猜猜老師今年幾歲?”學生的情緒高漲,爭先恐后的舉手發言。有根據的猜到了老師今年32歲,.接著我讓猜到的學生說說自己的年齡:9歲。師:“那么,根據這兩個信息,你想提出哪些問題?”學生提出了幾個問題。我根據本節課需要,板書:老師的年齡比你多幾歲?這樣的問題觸動了學生的心弦。學生列出算式:32-9。師:“32-9”可怎樣計算?請你們小組合作,借助學具,動手計算。”不等我把話說完同學們不約而同地開始探究答案。有的用小棒來計算,有的借肋計數器來計算,有的堅式計算,有的……。教室里的學生就像探險家在探尋寶藏似的。 一會兒,一只只小手就像春筍般的冒出來。躍躍欲試,準備發言。我讓他們依次做匯報:①32-9=32-10+1②32-9=10-9+22③堅式計算④……再引導學生歸納出:一般用拆分兩位數,再減一位數,然后把余數和未減的數相加。這樣學生在聯系實際生活的情境中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通過自主、合作、交流、自然而然的掌握了本節課重點知識,并探究出32-9的多種算法。并感受到了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二、組織有效的探究活動
所謂探究性教學,就是指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以現行教材為基本探究內容,以學生周圍世界和生活實際為參照對象,為學生提供充分自由表達、質疑、探究、討論問題的機會,讓學生通過個人、小組、集體等多種解難釋疑嘗試活動,將自己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教學形式例如:教學《三角面積的計算》一課時,在探究三角形面積計算這一環節時:師:“請同學們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學生準備的可能是:①兩個完全一樣的銳角三角形。②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③兩個完全一樣的鈍角三角形)自己動手剪拼成已學過的圖形,誰能像平行四邊形那樣推導出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接著學生動手剪拼,師巡視指導。學生在剪拼的過程中出現以下情況:
(1)把兩個完全一樣的銳角三角形拼成一個平形四邊形;
(2)把兩個完全一樣的鈍角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
(3)把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個長方形;
(4)把一個三角形沿高的一半剪開,然后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形……跟據學生的匯報,我有針對性地從中選擇幾種情況進行分析,并將學生剪拼成的圖形展示在黑板上
接下來讓學生思考并討論:(1)三角形的面積跟拼成的圖形的面積有什么關系?(2)三角形的底和高跟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有什么關系?三角形的底和高跟拼成的長方形的長和寬有什么關系?
最后,學生在觀察思考,合作交流的基礎上進行匯報,整理如下:
三角形的面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面積÷2=底×高÷2
三角形的面積=長方形的面積÷2=長×寬÷2
S=ah÷2
這樣,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獲得了新知,使學生對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達到了知其所以然的目的。從而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使課堂教學真實有效。
三、設計有效的練習
讓每一個學生從上課第一分鐘到最后一分鐘都能集中注意力,這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但是上課不能集中注意力又怎么向四十分鐘要效率呢?要解決這一矛盾,提高課堂效率,就有必要設計一些“娛樂性”的有層次的練習題。我常在練習課上和學生玩猜數游戲,如:你任寫一個數,接著把它實施這樣的一組變化( )×5﹦( )+6﹦( )×4﹦( )+9﹦( )-5﹦( ),然后告訴我答案,我就能猜出你寫的那個數。學生不信,就不停地重復寫數字算結果,讓老師猜,他們的興趣可高了。到他們相信老師有這本事后,我又不失時機地挑一個學生面授機宜,不一會兒他們又積極地考起了這位現學現賣的同學。不知不覺中,他們對乘數是一位數的乘法就很熟練了。對學生來說,這類題很有趣,很樂意練習;其實對教師來說,稍稍利用一點簡便計算與代數的知識,編制這樣的習題并不難,那又何樂而不為呢?
其次,練習設計要有層次性。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生的發展具有差異性,不同的人在同一年齡階段有不同的發展特點。因此,在練習設計時,應從學生實際出發針對個別差異設計層次性的練習,為每個學生創設提高發展的環境,使學生成為實踐的成功者。例如把練習設計成A、B、C三種,A種為比較簡單的鞏固性練習;B種的題型較高一層次;而C種的的題型靈活多樣,偏重于理解、抽象、運用。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和需要去選擇做某一種題型的題目。例如學習了小數乘法簡便計算后,可設計三個層次的練習:
A種:(1)7.8×22+7.8×78 (2)(25+125)×8
B種:(2)8.8×99+8.8 (2)44×20.5
C種:(1)8.9×36+8.9×65-8.9 (2)0.25×32+2.5×6.8
教學作為一種有明確目的性的認知活動,其“有效性”是廣大老師教學所共同追求的。無論課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課堂教學”是教師永恒的追求。我們要在新課程理念指導,在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作者單位:福建省永春縣下洋中心小學)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的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要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讓學生得到充分發展。因此,如何追尋有效的數學課堂呢?結合幾年來小學數學教學經驗,談幾點個人看法:
一、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
數學課堂教學應該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寓數學知識于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之中,使抽象的數學知識以直觀的豐富的客觀事物為載體。從學生平時生活中看得見、摸得著的事物開始,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例如我在教學《百以內的兩位數減一位數(退位減)》時,創設了這樣的一個情境:“請同學們猜猜老師今年幾歲?”學生的情緒高漲,爭先恐后的舉手發言。有根據的猜到了老師今年32歲,.接著我讓猜到的學生說說自己的年齡:9歲。師:“那么,根據這兩個信息,你想提出哪些問題?”學生提出了幾個問題。我根據本節課需要,板書:老師的年齡比你多幾歲?這樣的問題觸動了學生的心弦。學生列出算式:32-9。師:“32-9”可怎樣計算?請你們小組合作,借助學具,動手計算。”不等我把話說完同學們不約而同地開始探究答案。有的用小棒來計算,有的借肋計數器來計算,有的堅式計算,有的……。教室里的學生就像探險家在探尋寶藏似的。 一會兒,一只只小手就像春筍般的冒出來。躍躍欲試,準備發言。我讓他們依次做匯報:①32-9=32-10+1②32-9=10-9+22③堅式計算④……再引導學生歸納出:一般用拆分兩位數,再減一位數,然后把余數和未減的數相加。這樣學生在聯系實際生活的情境中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通過自主、合作、交流、自然而然的掌握了本節課重點知識,并探究出32-9的多種算法。并感受到了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二、組織有效的探究活動
所謂探究性教學,就是指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以現行教材為基本探究內容,以學生周圍世界和生活實際為參照對象,為學生提供充分自由表達、質疑、探究、討論問題的機會,讓學生通過個人、小組、集體等多種解難釋疑嘗試活動,將自己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教學形式例如:教學《三角面積的計算》一課時,在探究三角形面積計算這一環節時:師:“請同學們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學生準備的可能是:①兩個完全一樣的銳角三角形。②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③兩個完全一樣的鈍角三角形)自己動手剪拼成已學過的圖形,誰能像平行四邊形那樣推導出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接著學生動手剪拼,師巡視指導。學生在剪拼的過程中出現以下情況:
(1)把兩個完全一樣的銳角三角形拼成一個平形四邊形;
(2)把兩個完全一樣的鈍角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
(3)把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個長方形;
(4)把一個三角形沿高的一半剪開,然后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形……跟據學生的匯報,我有針對性地從中選擇幾種情況進行分析,并將學生剪拼成的圖形展示在黑板上
接下來讓學生思考并討論:(1)三角形的面積跟拼成的圖形的面積有什么關系?(2)三角形的底和高跟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有什么關系?三角形的底和高跟拼成的長方形的長和寬有什么關系?
最后,學生在觀察思考,合作交流的基礎上進行匯報,整理如下:
三角形的面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面積÷2=底×高÷2
三角形的面積=長方形的面積÷2=長×寬÷2
S=ah÷2
這樣,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獲得了新知,使學生對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達到了知其所以然的目的。從而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使課堂教學真實有效。
三、設計有效的練習
讓每一個學生從上課第一分鐘到最后一分鐘都能集中注意力,這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但是上課不能集中注意力又怎么向四十分鐘要效率呢?要解決這一矛盾,提高課堂效率,就有必要設計一些“娛樂性”的有層次的練習題。我常在練習課上和學生玩猜數游戲,如:你任寫一個數,接著把它實施這樣的一組變化( )×5﹦( )+6﹦( )×4﹦( )+9﹦( )-5﹦( ),然后告訴我答案,我就能猜出你寫的那個數。學生不信,就不停地重復寫數字算結果,讓老師猜,他們的興趣可高了。到他們相信老師有這本事后,我又不失時機地挑一個學生面授機宜,不一會兒他們又積極地考起了這位現學現賣的同學。不知不覺中,他們對乘數是一位數的乘法就很熟練了。對學生來說,這類題很有趣,很樂意練習;其實對教師來說,稍稍利用一點簡便計算與代數的知識,編制這樣的習題并不難,那又何樂而不為呢?
其次,練習設計要有層次性。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生的發展具有差異性,不同的人在同一年齡階段有不同的發展特點。因此,在練習設計時,應從學生實際出發針對個別差異設計層次性的練習,為每個學生創設提高發展的環境,使學生成為實踐的成功者。例如把練習設計成A、B、C三種,A種為比較簡單的鞏固性練習;B種的題型較高一層次;而C種的的題型靈活多樣,偏重于理解、抽象、運用。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和需要去選擇做某一種題型的題目。例如學習了小數乘法簡便計算后,可設計三個層次的練習:
A種:(1)7.8×22+7.8×78 (2)(25+125)×8
B種:(2)8.8×99+8.8 (2)44×20.5
C種:(1)8.9×36+8.9×65-8.9 (2)0.25×32+2.5×6.8
教學作為一種有明確目的性的認知活動,其“有效性”是廣大老師教學所共同追求的。無論課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課堂教學”是教師永恒的追求。我們要在新課程理念指導,在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作者單位:福建省永春縣下洋中心小學)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的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要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讓學生得到充分發展。因此,如何追尋有效的數學課堂呢?結合幾年來小學數學教學經驗,談幾點個人看法:
一、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
數學課堂教學應該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寓數學知識于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之中,使抽象的數學知識以直觀的豐富的客觀事物為載體。從學生平時生活中看得見、摸得著的事物開始,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例如我在教學《百以內的兩位數減一位數(退位減)》時,創設了這樣的一個情境:“請同學們猜猜老師今年幾歲?”學生的情緒高漲,爭先恐后的舉手發言。有根據的猜到了老師今年32歲,.接著我讓猜到的學生說說自己的年齡:9歲。師:“那么,根據這兩個信息,你想提出哪些問題?”學生提出了幾個問題。我根據本節課需要,板書:老師的年齡比你多幾歲?這樣的問題觸動了學生的心弦。學生列出算式:32-9。師:“32-9”可怎樣計算?請你們小組合作,借助學具,動手計算。”不等我把話說完同學們不約而同地開始探究答案。有的用小棒來計算,有的借肋計數器來計算,有的堅式計算,有的……。教室里的學生就像探險家在探尋寶藏似的。 一會兒,一只只小手就像春筍般的冒出來。躍躍欲試,準備發言。我讓他們依次做匯報:①32-9=32-10+1②32-9=10-9+22③堅式計算④……再引導學生歸納出:一般用拆分兩位數,再減一位數,然后把余數和未減的數相加。這樣學生在聯系實際生活的情境中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通過自主、合作、交流、自然而然的掌握了本節課重點知識,并探究出32-9的多種算法。并感受到了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二、組織有效的探究活動
所謂探究性教學,就是指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以現行教材為基本探究內容,以學生周圍世界和生活實際為參照對象,為學生提供充分自由表達、質疑、探究、討論問題的機會,讓學生通過個人、小組、集體等多種解難釋疑嘗試活動,將自己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教學形式例如:教學《三角面積的計算》一課時,在探究三角形面積計算這一環節時:師:“請同學們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學生準備的可能是:①兩個完全一樣的銳角三角形。②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③兩個完全一樣的鈍角三角形)自己動手剪拼成已學過的圖形,誰能像平行四邊形那樣推導出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接著學生動手剪拼,師巡視指導。學生在剪拼的過程中出現以下情況:
(1)把兩個完全一樣的銳角三角形拼成一個平形四邊形;
(2)把兩個完全一樣的鈍角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
(3)把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個長方形;
(4)把一個三角形沿高的一半剪開,然后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形……跟據學生的匯報,我有針對性地從中選擇幾種情況進行分析,并將學生剪拼成的圖形展示在黑板上
接下來讓學生思考并討論:(1)三角形的面積跟拼成的圖形的面積有什么關系?(2)三角形的底和高跟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有什么關系?三角形的底和高跟拼成的長方形的長和寬有什么關系?
最后,學生在觀察思考,合作交流的基礎上進行匯報,整理如下:
三角形的面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面積÷2=底×高÷2
三角形的面積=長方形的面積÷2=長×寬÷2
S=ah÷2
這樣,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獲得了新知,使學生對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達到了知其所以然的目的。從而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使課堂教學真實有效。
三、設計有效的練習
讓每一個學生從上課第一分鐘到最后一分鐘都能集中注意力,這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但是上課不能集中注意力又怎么向四十分鐘要效率呢?要解決這一矛盾,提高課堂效率,就有必要設計一些“娛樂性”的有層次的練習題。我常在練習課上和學生玩猜數游戲,如:你任寫一個數,接著把它實施這樣的一組變化( )×5﹦( )+6﹦( )×4﹦( )+9﹦( )-5﹦( ),然后告訴我答案,我就能猜出你寫的那個數。學生不信,就不停地重復寫數字算結果,讓老師猜,他們的興趣可高了。到他們相信老師有這本事后,我又不失時機地挑一個學生面授機宜,不一會兒他們又積極地考起了這位現學現賣的同學。不知不覺中,他們對乘數是一位數的乘法就很熟練了。對學生來說,這類題很有趣,很樂意練習;其實對教師來說,稍稍利用一點簡便計算與代數的知識,編制這樣的習題并不難,那又何樂而不為呢?
其次,練習設計要有層次性。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生的發展具有差異性,不同的人在同一年齡階段有不同的發展特點。因此,在練習設計時,應從學生實際出發針對個別差異設計層次性的練習,為每個學生創設提高發展的環境,使學生成為實踐的成功者。例如把練習設計成A、B、C三種,A種為比較簡單的鞏固性練習;B種的題型較高一層次;而C種的的題型靈活多樣,偏重于理解、抽象、運用。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和需要去選擇做某一種題型的題目。例如學習了小數乘法簡便計算后,可設計三個層次的練習:
A種:(1)7.8×22+7.8×78 (2)(25+125)×8
B種:(2)8.8×99+8.8 (2)44×20.5
C種:(1)8.9×36+8.9×65-8.9 (2)0.25×32+2.5×6.8
教學作為一種有明確目的性的認知活動,其“有效性”是廣大老師教學所共同追求的。無論課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課堂教學”是教師永恒的追求。我們要在新課程理念指導,在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作者單位:福建省永春縣下洋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