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瑞云
《數學新課標》提到,動手操作、自主和合作探究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動手操作既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需要,也是通過手的參與,實現手腦協調,促進腦部活動,培養智力的需要。數學教材呈現的知識具有抽象、單調的特點,對于小學生來說,在學習上存在著很大的困難。由于小學生的思維方式主要是以直觀、形象為主,因此在教學中,需要我們教師為學生搭建從形象到抽象的思維平臺,使學生高效地構建知識,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小學生利用動手操作優化數學學習是一種有效的手段。
一、巧用動手操作,提升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習活動中最重要的內動力,學生只有對學習的內容產生興趣,他才能集中精力,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從而實現高效的學習效果。同樣的,動手操作也只是學習的一種形式,學生只有對活動感興趣才能提高操作的效率,教師在進行操作活動設計時,也必須從小學生的興趣特點、生活經驗和認知特點出發,關注學生興趣的有效激發。
例如,學習“認識三角形”一課時,教師先課件出示學生身邊熟悉的紅領巾、三角尺、房頂的形狀等,然后從這些物體中抽象出三角形,讓學生對于三角形有了一定的感知。在此基礎上,教師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用直尺畫一個三角形。畫了之后再讓學生說說是怎樣畫的,通過畫結合說,讓學生再次感悟三角形是怎樣的圖形。最終得出三角形有三條邊、三個角。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讓學生的動手操作是水到渠成的,學生在認識了身邊熟悉的物體之后,就產生了一定的興趣,有了這個興趣的驅動,學生的動手操作才會投入,才有效果。接著,教師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你能用小棒擺一個三角形嗎?教師給學生提供了三組不同的小棒,學生在搭的過程中,發現有些小棒太長了,怎么搭都不行,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展示了三組不同小棒搭的結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興趣高漲,都非常積極地投入到動手活動中,通過這個動手操作活動,學生對于三角形的三邊關系有了初步的感知。
在這一教學案例中,學生在直觀情境的推動下,產生學習三角形的興趣,在動手畫的活動中,學生由生活中真實的三角形抽象出了數學上的三角形,獲得了成就感,畫三角形的意愿很高。在第三個環節中,學生通過活動發現了問題,驅動了他們探究的興趣,推動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實現了有效的教學。
二、巧用動手操作,經歷數學過程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課堂活動要有利于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多樣化的課堂內容呈現方式要有利于學生的思考和探索,這是課程標準的要求。小學數學組織課堂活動時,要進行課前的有效設計,以動手操作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經歷數學知識產生的過程,歸納數學結論。在這樣的過程中,能使學生獲得一種動態的高效的知識構建,同時在結論呈現時,能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激發更大的學習熱情。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時,先讓學生感知三角形,舉例說出在日常生活中見到過哪些物體表面形狀是三角形,再讓學生嘗試畫三角形,并說說三角形的概念,然后用反正法教學形成正確的概念,這就遵循了兒童的認知規律。引導學生動手操作,重視知識的發生,發展及形成的過程,教給學生的思維方法,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理解、掌握概念,盡最大限度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在這一教學案例中,學生對數學問題進行猜測、驗證,然后得出數學概念,在過程中獲得豐富的學習體驗,有效地構建知識,在結論得到驗證時,體驗到成就感。這樣的一種學習活動,學生處于積極主動的狀態之中,學習是高效的。
三、巧用動手操作,理解數學本質
心理學研究表明,動作與思維是存在聯系的,人的思維是從感覺器官獲得的直觀感覺開始的。但是在實際的數學操作中,學生往往追求操作的結果,而教師也往往只關注操作的組織和結果的獲得,如此若不把動作與思維有意識地進行結合,是達不到操作的目的的。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要認識到學生處于數學思維發展的基礎階段,在組織動手操作時,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觀察、體驗中,用心去感悟,透過數學的現象,以思維深入數學的本質。
例如,在學習“角的度量”時,一教讓學生充分動手,使學生在動手度量的實踐過程中,逐步掌握量角器的用法,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在角的分類的教學中,讓學生用長方形的紙折一折,學生通過折紙感覺直角的大小,再用量角器量直角度數知道直角是90°的角。接著通過折紙讓學生感知平角的概念以及“1平角=2直角”,再在學生認識直角和平角的基礎上讓學生動手旋轉活動角的一條邊。讓學生在觀察比較中獲取知識,掌握銳角和鈍角的概念,在鞏固練習中讓學生把兩塊三角板按要求拼一拼,這樣,不僅鞏固了角的概念,而且為以后學習幾何知識做好了鋪墊。學生通過實際操作,不但能獲取知識,也將有利于學生能力的提高。
在這節課的活動中,我不走學生動手操作——得出相關結果的捷徑,而是讓學生在動手中發現問題,進行數學思考,感悟算理,最后歸納出相關的數學結論。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掌握了退位減法,而且提高了自主學習的能力,有效發展了數學思維。
總之,只有學生充分地經歷學習的過程,才能對學習的內容獲得豐富的體驗,從而真正地理解所學的內容。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在引導學生動手操作中“做數學”,在“做”中進行數學建模,進行數學的思考,獲得學習能力的提升,數學思維的培養,實現教學活動的高效化。
(作者單位:浙江省瑞安市仙降第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