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霞
所謂創造性思維是以感知、記憶、思考、聯想、理解等能力為基礎,以綜合性、探索性和求新異性為特征的心智活動。它是人類思維的高級形態,是智力活動的高度體現,是在新異情境中或困難面前采取對策的一種能力,是解決問題過程所表現出來的獨特和新穎的智力品質。
思維能力的發展是學生智能發展的核心,也是衡量學生智能發展程度的重要標志。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不僅有利于其智力的開發,而且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挖掘學生的內在潛力,使學生思維活動由傳統教學的靜態被動接受轉化為動態主動發展,自覺、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讓學生得到生動活潑的發展。從心理角度來看,一個人所創造或發現的新事物,即使已為別人所知,但對其本人來說是聞所未聞的第一次創新,是新穎的,也是創造性思維活動的表現。對小學生來說,理解問題思路的多、新、巧、奇等創新求異的思維,就是創造性思維活躍的具體反映。
那么,在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呢?筆者認為應從下述幾個方面來實施: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積極思考探究的欲望
創新思維的火山往往是在人腦思維最積極、最活躍的時候才能迸發出來。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說:“最好的學習動因是學員對所學材料有內在的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應致力于使學生常常處于最佳心理狀態,教師必須想方設法去觸發學生的情感領域,喚起學生心靈的共鳴,讓情感驅動產生思考的興趣,創新思維的大門也就情不自禁地打開了。如:在教學《狐貍和烏鴉》一文時,當狐貍第三次奉承烏鴉的羽毛比麻雀更漂亮時,教師可提問:“烏鴉的羽毛和麻雀的羽毛比起來,誰的更漂亮?”大多數的同學會順著老師的思路回答:“當然麻雀的羽毛更漂亮。”可是,有一個同學卻說:我覺得烏鴉的更漂亮,因為我喜歡黑色。這是學生的心里話,俗話說:蘿卜青菜,各有所愛。人人都有各自的審美觀,教師應充分肯定學生的見解,并予以引導。此時,教師針對課文的寓意順勢引導,提出問題:“那么狐貍的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呢,它真的覺得烏鴉的羽毛比麻雀的更漂亮嗎?”通過聯系上下文進行討論,學生就能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狐貍狡猾、陰險的真面目了。
通過這樣訓練,不僅使學生在喜悅中獲得知識,寓教于樂,越學越有味,同時,對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也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二、抓住富于懸念或暗含潛臺詞的情節片段,引發學生的創造性想象
美國著名創造學家、心理學家托蘭斯說:“我們要想促進創造力,就需要提供一個友善的和有獎賞的環境,以便使之在其中繁榮發展。”教學是一種認識過程,如果沒有主觀能動性,認識就無法進行。因此,教師應精研教材,尋找富有創造性的知識亮點,挖掘教學知識的本身魅力。例如,在《麻雀》教學中,“老麻雀明知不是獵狗的對手……蓬起全身的羽毛,絕望地尖叫著。”這是個可供學生思維盡情馳騁的空間,老師乘機提問:誰能想象老麻雀是怎么想的?學生興趣盎然,有的說:這只可惡的獵狗,平時你總是仗勢欺人,今天我不能再看你逞兇了。有的說:老麻雀想:我不能讓雛兒葬身獵狗之腹,于是尖叫起來……創造性思維的火花由此迸發出來。此時,教師趁機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體會人類母愛的偉大,其效果甚好。
三、珍視課堂生成,抓住時機鼓勵學生進行發散思考
創造性思維不同于一般思維,其主要特征有發散性。在教學中要善于捕捉時機,及時利用課堂現場發生的生成機會,激發學生進行發散性思考,縱橫溝通、發散拓展、多解優選,培養思維創新性。如在課文《狐貍和烏鴉》的結尾部分教學時發生了這樣的情況:
教師幫助學生理清故事情節的來龍去脈后,讓學生第三次朗讀課文。剛讀完最后一句“烏鴉剛一張嘴,肉就掉下來了。狐貍叼起肉,鉆到洞里去了。”一個學生忽然說:“狐貍叼起肉跑了,烏鴉的心里好后悔喲!”
老師立即對大家說:“是這樣的嗎?烏鴉一定會后悔得哭起來嗎?”
教室里片刻之間出現冷場。但很快有一個同學大聲說:“才不會呢!烏鴉心里想:嘿,我長這么大了,還從來沒聽誰夸獎過我的羽毛漂亮、嗓子好聽呢,今天總算聽到了!我將要報名參加第四屆中國好聲音的比賽。”
全班同學哄堂大笑。那個同學繼續說:“孩子們,雖然丟掉了一塊肥肉,但那不就是一塊肉嗎?孩子們別急,我給你們再弄一塊回來!”
上課教師對于學生不經意間發出的一句插話,反映十分敏捷,他抓住機會,用一句問話激起了學生們積極的、極富想象力的思維活動,使學生的思考充滿意外的情趣,充滿了新意。
四、授之以漁,養之有素
學生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即使有良好的天賦,也很難達到預期的目的。因此,在教學中還要教給學生一些創造性思維的方法,如質疑法、求異法、轉化法、遷移法等,鼓勵他們采用適合自己的方法,主動去學習,養成敢于破舊,善于立新,勤于求異,重視求佳的學習習慣。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不僅僅只是單純技巧的創造訓練,而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如何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層面、多方位地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回答問題、解決問題,這才是現代教育所期望的,才是教育的根本。
(作者單位:貴州省遵義縣楓香鎮楓香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