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珊娜
雖然教會學生學習的口號早就提出來了,然而,這個問題至今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學法指導就是讓學生掌握一定的自學方法,從而自主地解決學習過程中的問題,促進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速度加快。
1.鼓勵主動學習,給學生嘗試,摸索學法
如果學生能夠主動學習,傳授知識的任務將事半功倍。如在教《大家一起來分類》時,有意識的設計讓學生參與的方法。導入新課后,老師向大家請教:體育老師想把我們班的同學分成兩組進行體操訓練,可以怎樣分呢?學生頓時來了精神,有的說“男生一組,女生一組”,有的說“穿裙子的一組,穿褲子的一組”……。這樣一來,連上課跑神的同學也饒有興趣起來。結果教師按大家都贊同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分一分,效果就很好。
2.提示方法
運用良好的教法,向學生展示正確的學習過程,會對學生掌握學法起潛移默化的作用。教學時,可以將學法理出直接告訴學生,使學生練習有方向,學習有方法。
首先,注重抓提示的“火候”,即激發掌握學法的興趣。其次,注意從學習成功的學生經驗中篩選,讓他們“說方法”,提供榜樣,讓學生互學方法,使學生隨時隨地、多種途徑地明確學法。再次,抓學習中的薄弱環節,以重點指導。如學生在應用題審題上,對題意的理解往往停留在直接理解或機械理解上,常不能用自己的語言復述題意。如“一件上衣36元,是一雙襪子的9倍,一雙襪子多少錢?”這道題有哪些條件,學生總說“①上衣36元,②是一雙襪子的9倍”。這里學生對第二個條件的回答不能進一步地反映題目中的數量關系,說明學生沒能完全領會題意。如果在這里匆匆而過,久而久之,則不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方法,而會滋長學生思維的惰性。如教師能引導學生通過逆向思維的討論,明確第二個條件應該是:一件上衣的價錢是一雙襪子價錢的9倍,會使學生的理解很快加深。這樣,學生不但知道了如何選擇得當思維的角度,還是以后學習中重要的思維方法。
3.比較、遷移的方法
對于類似的教學內容,可以采用比較、遷移的方法。如講解豎式計算整數乘、除法(兩、三位數乘除一位數)。兩位數乘除一位數重點講解、分析,學習三位數乘除一位數時邊學習學回憶計算方法。前者采取的指導盡可能詳細,以便學生摸到計算要領,掌握方法,而在后者的教學中適當放手,發揮學生主體的能動性。這樣,學法指導的目的:“教是為了不教”就達到了。學生在比較、遷移的過程中其實就是自學、積累知識的過程,學法指導就在其中。
4.總結評價,實現學法的內化
引導學生互相比較、評價,才能辨別方法的優劣,以利揚長避短,完善學法;引導歸納總結,才利于學法示范化。在教學過程中常啟發學生發現了好的方法,及時提倡;遇到不當的學法,及時糾正。每節課結束后對知識進行總結的時,對學習方法也回顧歸納。把零散的,點滴的學法總結起來,組建示范性的學法系列,讓學生逐漸內化為自己的學習習慣乃至學習品質。
此外,在數學學習方法的指導教學的過程中,還要著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如閱讀課本、動腦多思、完成作業、準確表達、課外學習等習慣,以提高學習效率。
(1)課本閱讀的培養
數學也要閱讀。按階段分別要求,低年級數學課本的閱讀:①先講解后閱讀。低年級學生識字不多,閱讀能力有限,宜先采取直觀演示結合講解,然后叫學生看書,理解書上的圖解及敘述意義;②邊看邊讀邊指導;③滲透下節課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預習,同時每教完一個新知識,就讓學生練習一下。
中年級數學課本的閱讀:①邊講解邊讀書;②邊讀書邊思考。
高年級數學課本的閱讀:①預習教材;②課堂指導,解答疑惑。
(2)計算能力的培養
計算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無論是低年級學生還是高年級學生在計算中都存在相同的問題,如抄錯數字、看錯符號、丟小數點、順序顛倒等,尤其到高年級,計算過程復雜,稍不細心,就前功盡棄。
第一,抓好計算教學課。明算理,知算法,愛計算,是教學過程追求的目標。對學生在課堂出現的錯誤及傾向進行合作探討,追根尋源,使學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第二,開展活動競賽,提高計算能力。針對學生好勝心強的特點,組織口算比賽,可將比賽分為基礎計算和提高計算兩部分,形成點面相互促進的格局。在選拔訓練的過程中,學生的競爭意識得到了較大的釋放,能力得到了較有效的發展。這種方式很合學生胃口,對提高他們的計算能力、計算興趣,都是一個不錯的形式。
(3)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問題的解決是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實際運用。在課堂上,可以推廣了“一讀、二找、三說、四算”的方法。
一讀:就是不論什么形式的題目,首先組織認真讀題,且讀題的方式多樣。通過讀題盡量將計算的實際意義揭示出來。并要求學生做到關鍵詞語重讀。
二找:找數量關系,并用圖表、線段圖表示;對難以用圖表示的題目,則要求在已知條件和要解決的問題下面畫線。
三說:說說自己解題思路或解答步驟。在進行中由易到難,結合學生實際,鼓勵學生說出疑問。
四算:即著手解答,同時對錯誤原因展開討論。
(4)查錯習慣的培養
很多學生做題后都不愿驗證,對此應著力對學生的進行查錯習慣的指導。
如計算題:強調驗算;解決問題(應用題):在解題后,重新審題;還可以讓學生備一本錯題本,吸取教訓。摘錄平時作業中的一些錯題,并寫出產生錯誤的原因。比如“抄錯數字,15寫成了18”;“運算順序不對”等,引導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查錯習慣。
學習方法是通過學習實踐,總結出的快速掌握知識的方法。學法指導的過程,既是教師教的過程,也是學生學的過程,是師生相互切磋的過程。教師只有不斷揣摩學生,顧及學生的學習興趣、知識基礎,尊重學生的學習成果,傾聽學生的各種發言,交給他們學習的自由,和他們共同探討研究,樹立學生的成就感,肯定他們的探索過程,增強他們掌握學習方法后的學習自信心,學生才能不再“唯命是從”,敢于對同伴的意見質疑,敢于對教師的講解質疑,甚至敢對教材質疑,在掌握學習方法的同時提升自己的能力。
(作者單位:福建省永春縣仙嶺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