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博



摘要:
狹窄逼仄,像迷宮一樣的城市空間有時會很迷人,但同時也會讓人心生恐懼。很多人希望自己家窗外是一片開闊的風景和向遠處無限延伸的地平線,但同時,有的人卻被面積比普通浴室還要小的緊湊型公寓所吸引。隨著房地產價格的飛漲,在紐約和東京這樣的都市里建筑空間也愈加緊缺。于是,建筑師們開始探索創造性地利用現代城市空間的新方式。
許多建筑師、設計師和藝術家都明白,限制有時要比無限的可能性更能激發靈感。下面的這幾座建筑就是這樣的例子。這些建筑師們并沒有想辦法重建城市空間,而恰恰相反,他們決定在有限的條件下做最大的文章。這里的每一件作品都以空間利用效率為起點,同時也向我們展現了許多解決空間擁堵問題的新方案
關鍵詞:東京;建筑設計;城市空間
一、企鵝屋設計案例
大東京地區綿延超過三千零二十五平方英里,這座超級大城包括東京 以及周圍三縣大部分地區,這也是地球上人口最稠密的都市,人口有三千五百萬,比紐約都會區多出一千三百萬,在日本東京市是人口最稠密的中心,住了一千兩百多萬人,面積只有八百四十四平方英里,在某些地區,一平方英里甚至擠進五萬人之多,人口密度是芝加哥三倍以上,東京居民迫不得已,大部分都接受小住宅的理念。
但新時代的東京建筑師正在徹底改變,如將小空間轉化成創意獨特住屋的藝術。但在這種創新的轉換中可能也會面對很多現實的問題,本文主要分析他們如何在設計的過程中巧妙的解決這些問題,第一個實際案例就是由山下泰裕設計的企鵝屋子,其中他設計的哲學中心概念是讓結構環境支配建筑手法。
圖1 企鵝屋 圖2 企鵝屋建筑單體分析
(圖片來源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A3MTMxODIw.html)
企鵝屋建地在東京板橋區,就算依東京標準來看都很小,結構體占地僅有三百二十二平方英尺,面積相當于兩個車庫,房子地板面積只有八百九十九平方英尺,設計師利用光線,讓狹窄的室內空間顯得寬敞。
就建筑來說,設計師用了很簡單的概念樹立四面墻體切掉四角,陽光從截角照進室內,照亮這截角的四角,然后在房屋的上面放置玻璃方塊,創造出光線充足的空間,而且可以看見外面的景觀,同時在室內運用延伸視線,讓房間顯得更寬敞。
圖3 企鵝屋室內樓梯 圖4 企鵝屋室內廚房
(圖片來源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A3MTMxODIw.html)
流線型的樓梯設計讓視線穿透到后面的開放空間,廚房的流理臺懸浮在樓梯井的上方,利用平時浪費掉的空間由于看不見支撐結構,減低了雜亂的觀感,但其實企鵝屋的開放空間感其實是一種錯覺,每個房間都不超過兩百平方英尺,但因為天花板很高所以覺得不會很小,設計師同時運用這套邏輯運用到很多地方。
設計師山下依照地板面積的大小提高或壓低整棟房子的天花板高度,房間越小天花板越高,就像二樓十一英尺高的浴室緊鄰八英尺高的臥房,通過光線高度和視線將這些特性狹小空間變寬敞,效果最顯著的莫過于頂樓,在這里四面窗戶相連,照進來的光線四處散射而且能看到室外讓人很有空間感,因此頂樓玻璃屋讓人覺得非常寬敞。
圖5 內海設計的小家庭住宅
(圖片來源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A3MTMxODIw.html)
在距離企鵝屋不遠的仲池有另一棟房子,展現東京建筑中如何運用創意儲藏節省空間,這棟建筑是內海知行設計的小家庭住宅占地只有四百七十五平方英尺,如果讓不知情的人聯想到儲藏室也不會令人意外,設計師應用簡潔技巧規劃儲藏空間。
室內大部分儲藏空間都隱藏不外露,這也是這棟房子的主要創意,設計師在每一層樓的柜臺樓梯和地板下方設置儲藏空間讓住戶減低雜感保留房子原始設計的簡潔線條,走進房間大部墻面都是儲藏空間,由于空間很小所以大部分選用推拉門的形式。
圖6 兒童房和客廳
圖7 兒童房和客廳
(圖片來源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A3MTMxODIw.html)
兒童房和客廳廚房的設計也處處體現這室內強大的收納空間,如上圖所示的兒童房,桌子和板凳都是可活動設計,有很多的空間可以放很多的東西,座椅的設計也很有意思,如果有朋友來全都可以做下來玩。而下圖的客廳也是這棟房子主要的生活空間,位于二樓,看似非常的寬敞但其實只是一個很大的房間表現出來的寬大的空間感,建筑運用巧妙的視覺提示隔開了廚房和起居室,不用任何墻面或者實體屏障只是通過改變地面高度,這是在空間不大的時候非常巧妙的分割空間的手法,而起居室兼空間的設計加強開放與親密感,許多人認為需要有吃飯的空間,也許是餐廳,還要有跟朋友聊天的空間,也許是起居室,也要跟家人相處的空間,也許是家庭休息室,但在這棟建筑物的里面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空間發揮著多重的功能,事實上這樣的設計手法也比分隔空間創造出更濃厚的家庭和睦感,甚至連白色墻面也加強了房子的開放感,統一的白色飾面也讓自然光更容易反射,讓整個空間全部都帶動的亮起來。
圖8 廚房流理臺儲藏空間
圖9 樓梯下的儲藏空間
(圖片來源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A3MTMxODIw.html)
在這個案例中廚房真的是整棟房子最精彩的部分,這里花了很多心思設計主要是因為客人本身很愛烹調,大型宴客需要放置客人杯碗的儲藏空間哲學全都如圖所示全部收納在這個柜子里,但是真正的得意之處是只要輕輕一拉就能將柜子拉離墻面,廚房的柜面空間也就立即加倍,可以說是非常的具有趣味性。房子里的儲藏空間永遠也不夠用這也是許多住戶困擾的問題,而在日本住宅里這也是一個更大的挑戰,通過圖8可以看到設計師對擴展空間的絕妙詮釋,設計師在樓梯下面設置了開放的大空間放置箱子和各式雜物,不需要時可以關閉柜門,需要時可以打開進行收納,將有限的空間進行了最大化的利用。
圖10 室內采光
(圖片來源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A3MTMxODIw.html)
從建筑單體來說該棟房屋緊鄰周邊住宅,沒有什么景觀可以欣賞,所以窗戶很少但建筑師巧妙的運用天窗,從房子最低樓層開始,一直往上爬到頂端,如圖所示閣樓臥室的上方,有一道奇妙的缺口讓陽光撒到室內整棟房子頓時活躍起來。
二、大和房屋設計案例
其實東京并不是每一個人都付得起量身設計家屋的時間和金錢,他們也有另一種選擇:活動房屋。因為東京有很多小住宅是預制構造,也就是在工廠制造,這種預制構造的住屋形式比一般的房屋少兩成,只需在住家地點打好水泥地基之后,由工人組合房屋的預制柱子 梁柱和墻板,只需短短一天就搭好遮風避雨的外殼,安裝室內組件大概也不不到三個月,這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由設計師愛德華鈴木設計的大和房屋,大和房屋最獨到之處在于他們所提供的六十九種平面圖都展現出獨一無二的設計感。
圖11 中庭
(圖片來源http://image.baidu.com/)
設計師的主要設計理念是把美麗的戶外景觀拉進室內,也就是所謂的“借景”,意思是把山水風景借進來,然而由于眼下城市的發展,并沒有太多的美景可借,所以設計師選用的方法是在一千兩百英尺的住家每層樓中切割出近一百平方英尺的中庭,雖然可能的樓層空間減少了百分之十六,但卻創造出充滿綠意的拱形區,室內小庭院植物也多選取為竹子。
而室內也并沒有分隔太多的房間,以免分割有限的地板面積,設計師選擇以少數幾間房做多用途規劃開放樓面,例如將客廳、餐廳、廚房結合在一間,有時候甚至將兩層樓結合成一個立體房間,因為設計師了考慮到了現代人追求的是房間的舒適感而不是增加小空間的數目。
三、三層公寓樓設計案例
東京建筑師努力拓展有限空間的同時也打破設計的限制,現在半數以上的東京人居住在公寓大樓里,然而東京大廈公寓的平均面積只有兩百平方英尺,僅為曼哈頓一般公寓的三分之一,可以說是空間狹小,而如何在有限的空間拓展出更大的利用率也是現代設計師面臨的問題之一。下面就是由設計師千葉學設計的三個單元的公寓的范例,巧妙的解決了空間狹小的問題,他不用墻來分割空間而是通過精心的規劃室內空間來展示外界的特定視野。
圖12 三層公寓
(圖片來源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A3MTMxODIw.html)
在這個案例中建筑師施展不斷變化空間的設計手法,變換著公私區域間的界限,在整個公寓的公與私、內與外之間大玩張力手法,例如從起居室可以看到外面的樓梯間,從浴室可以看到臥房,從無數制高點可以看到城市,包括露天平臺,然而設計師最初的想法卻是砌上很厚的墻,但其實讓生活完全脫離環境的影響是非常不好的,因為這樣最后會創造出一個很糟糕的城市,所有的房子就會像密閉的方盒子一樣,所以設計師便開始思索如何打開這堵厚墻。
圖13 墻體空間的運用
(圖片來源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A3MTMxODIw.html)
通過變換思考設計師選擇把墻轉化成兩英尺深的櫥柜,創造出開放感和儲藏空間,并且盡可能簡化這些櫥柜的空間讓線條減到最少,這樣就可以讓櫥柜空間看起來就像是房子的墻。
而公寓的凹入式窗戶對齊著鏡子似的不銹鋼樓梯,映射出外在世界的一瞥,讓居住空間顯得更大,如果只是往窗外看基本看不到天空因為樓與樓之間的阻隔,但是由于鏡面反射甚至可以再室內通過窗子底部看見天空,有時也可以看到街道行人走在街上,通過這扇窗戶可以得到很多的外在環境訊息,反射影響也將室內環境與更寬廣的外在環境連接起來,室內主要以環形空間為主,讓樓面感覺更開闊,你可以進入每一個房間并穿過一個個房間最終回到原點,沒有盡頭沒有擁擠的感覺,也是是頂尖設計的典范。
四、結語
像這樣的東京建筑證明了少真的可以變多,讓建筑與空間產生親密的聯系比速成房屋要要有趣很多,小居住空間也能讓人舒適的在都市中心生活和工作,不必從郊外奔波往返,東京這些地區豐富緊密了生活的經驗將人們從住家吸引至城市中重新定義便利的意義,例如你想從事什么事就要回到特定地點像是家,然而在東京很容易找到這些地方滿足需求。東京擁有無與倫比的及時性,商品和服務唾手可得,城市也讓你的夢想可以實現并且盡可能多的實現,而東京可也能是最接近這種夢想世界的典范。
【參考文獻】
[1]王鐵,室內建筑空間創造[M].遼寧印刷集團美術出版社,2005
[2]愛德華鈴木歇會的活動房屋,專筑網
[3][日]玉利智子(著),范小青(譯).建筑學·新陳代謝派:日本美學的再出發[期刊論文][J].中國圖書評論,2012(09)
[4]蘆田恭正,日本小戶型建筑的空間布局[期刊論文]-百年建筑,2007(6)
【作者單位:上海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