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沛
摘要:
人們把雕塑稱為“立體的詩”。這樣,運用雕塑進行審美教育,其主要途徑就是透過它的立體性來了解它的詩意。如何運用這種“立體的詩”來進行審美教育呢?
關鍵詞:把握性格美;形體詩意美;戲劇化情節;和諧的構圖美
雕塑是“心靈與身體形狀的直接統一”,它把心靈表現于它的身體形狀,并且依據美的法則安置好它和環境的關系,傳達出富有詩意的內容。因此,人們把雕塑稱為“立體的詩”。這樣,運用雕塑進行審美教育,其主要途徑就是透過它的立體性(本身的立體性以及它與環境所構成的完整空間),來了解它的詩意。如何運用這種“立體的詩”來進行審美教育呢?
首先,要從掌握性格美,來了解現實主義雕塑藝術的美育功能。羅丹指出:“在藝術中,有‘性格的作品,才算是美的。”“只是那些沒有性格的……才是丑的。”這位雕塑大師以自己的大量作品,如《巴爾扎克》、《歐米哀爾》等證明了雕塑所表現的性格美具有特殊的美育功能。這些作品讓人看到人物內在的、富有特征的、本質的東西,給人以不尋常的激動和啟發。具有性格美的作品追求的不僅是形體俊美與心靈的統一,而且是獨特鮮明的性格與同它相應的形體的統一。羅丹的《巴爾扎克》塑像在1891年沙龍美展上,引起了很大的爭論,不少人指責這個巨像是“妖怪”、“雪人”、“丑八怪”、“癩蛤蟆”。但是羅丹自己堅信,他的巴爾扎克是一座石殿,一塊在蔑視一切的高傲的石頭。這種傲然形象表現了巴爾扎克的內在性格。果然,過了四十余年,這座雕像被認為是現實主義杰作,鑄成青銅安放在巴黎林蔭道街角。再如羅丹的《歐米哀爾》表現的是一個從前年輕貌美,容光煥發,現在是衰老、不堪入目的妓女。這個雕塑之所以被贊為“丑得如此精美”,也是因為雕塑家刻畫了她的令人戰栗的性格:她熱愛永恒的青春與美貌,然而看到自己一天天衰老而感到十分羞恥、痛苦與恐怖。正因為雕塑家以這個悲劇性性格的卓越刻畫,傳達出作品的詩意美。
其次,要從把握雕塑作品所塑造的人物的整個形體的詩意美來進行審美教育。有人問:雕塑表情達意主要在人物的面部,還是面部全身并重?許多雕塑家指出,雕塑用三度空間反映生活使它更多地依靠整個形體來傳達某種詩情畫意。例如,羅丹的《思想者》通過全身的肌肉來表現勞動者的覺醒。雕塑是運用體積和運動這種特定的雕塑語言來說話的。體積感不僅在人物的面部,也不是浮面的,而是像生命本身一樣,是自內至外的。對于裸體雕塑來說,運動還包括肌肉的跳動。孫家缽的木雕《屈原》,能具體地說明這個問題。這件作品是在我國動亂時創作的。它表現了對祖國、對人民深沉的愛,寄托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感。作者告訴我們,這些感情是通過“一個從一塊動亂的體積中沖出去的直線”來表現的。人物“兩臂用力向下壓著這吹起的袍子,并與上身的衣紋形成直線,一直向上沖去,直到頭。”用這條沖出的直線表現屈原的雖九死而不悔的那種對祖國和人民的堅定的愛和正直的品格;人物的下身“一切動亂的體積加強他因愛、因憂、因無能為力而煩亂的心情”。對于這種下直上亂、上靜下動的兩塊體積和諧組成的構圖,我們要能夠從整個形體內在體積及其運動的寓意性上來把握,就不難獲得強烈的情緒感受與深刻的審美教育。
再次,要從把握雕塑的戲劇化的情節上來獲得美的認識。雕塑具有“凝固”的、相對靜止的特點,長于表現有意義的瞬間的動作表情,但也不排斥以戲劇化情節來反映生活。我國大型雕塑《收租院》,就是以連續的戲劇化情節來反映人民群眾對封建剝削制度的控訴和對萬惡的封建剝削者的揭露。在鄭小鶴的小型泥塑作品中,我們也同樣看到作者善于通過生動的情節,來表現細膩的感情。例如《二虎加油》就是通過兩個小孩比賽爬桿的戲劇性情節,來表現兒童的性格和情趣。
最后,要從把握雕塑作品中人物與環境的諧和的構圖美上,來獲得美的享受與感化。有人說,如果在西湖上做一個一百米高的人物雕塑,西湖就成了它的洗腳盆了。這樣雕塑與西湖的美就都給破壞了。雕塑的美不是孤立的,雕塑作品本身一般沒有環繞人物的背景,但它又必須處理好人物與自然環境、建筑的關系,才能美化生活,給人以美的享受。這對于室外雕塑,尤其是其中的城市雕塑尤為重要。
城市雕塑要能美化、裝飾市容,協調環境,陶冶性情,凈化心靈,具有紀念性、教育性和裝飾性等綜合的作用,就一定要注意它與建筑以及非建筑物的完美結合;注意主體和環境協調的氛圍。如果這些關系處理不好,在空間上給人以不和諧、比例失調、尺度別扭的感覺,就難以起到上述審美教育作用。刑同和在《淺淡雕塑與環境》中指出:“注意六面觀的空間效果也是雕塑與環境結合的重要因素。四川樂山大佛選點于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交會口,依山為背景,它那一瀉千里的力量,巍峨的氣勢給人們以強烈的感染。但是,北京工人體育場前運動員雕塑卻受環境影響而不免黯然失色,雕塑的形象被不協調背景所破壞。‘標槍應體現方向性的力學性的力學美、流暢美,現在它前面卻是封閉的空間,樹枝在和它‘打架。‘擲鐵餅是力量的象征,具有強烈的爆發力,現在它隱居于里密林之中,被建筑物不恰當的體量陪襯顯得格外渺小。空間的接近完全損害了雕塑的感染力。……城市雕塑,應是溶于情和景之中的立體的詩,壯美的畫,宇宙的音樂,大地的鮮花。”此外,處理好雕塑與環境的關系,還要注意這種環境的歷史的、地區的、個性的特點。
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現在不少國家把現代科學技術運用在室外雕塑上;除了傳統的木頭、石頭、鋼鐵和混凝土外,還運用了相當多的各種類型的可塑材料、玻璃、布、鑄造物、新型金屬、光束等;還有的將流水、火焰和音響運用在雕塑的設計上。這些將為雕塑與環境的自然結合,開拓更廣闊的途徑。城市雕塑審美作用的擴大,使得利用它進行審美教育的手段,也要作相應的改變。
【作者單位:駐馬店職業技術學院工藝美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