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平平
摘要:
城市公共空間作為城市公共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已經成為現代城市公共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載體”。 城市公共空間景觀設計應該根據人們的行為心理,創造一個圍合的,具有向心力、聚合力的“公共空間”,不僅可以使城市商業中心區景觀更加豐富多樣,而且可以為人們的購物、休息、駐足停留、交往等活動提供“場所”,提高人們公共活動的質量。
關鍵詞:環境行為;行為活動;設計
一、環境行為學簡述
(一)環境行為學特點
環境行為學研究的是人和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在這個相互作用過程中,人改變了環境,反過來人的行為也會受到環境影響而發生改變。環境行為學是涉及人類行為和環境之間關系的一門科學,它包括那些以利用和促進此過程為目的的并提升環境設計品質的研究和實踐。對應這個定義,環境行為學友兩個目標:一是了解“人—環境”的相互作用;二是利用這些知識來解決復雜多樣的環境問題。
(二)環境行為學研究方法
心理學研究表明,評價是人類思考的一種能力,或者說是一種思維活動的方式。評價研究通常集結行為信息,運用心理學的方法,描述環境場所及外部的因素和對行為的影響。“人塑造了環境,反過來環境也會對人產生影響。”現在,城市公共空間環境問題已成為社會各界日益關注的問題,引起設計者和普通市民的關注。改善城市公共空間環境,提高人們的活動質量,不僅需要高水平的環境設計和管理人員,而且需要高素質的環境使用者,這是形成環境可持續發展得必要條件。提高人們對自身及其所處環境的認識,建立和諧的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是環境—行為研究的永恒主題。
二、城市公共空間與人的活動
(一)城市公共空間人的行為心理需求
通過對馬洛斯需求層次的分析,可以將人們在城市公共空間中的行為心理需求概括為以下三方面:安全性需求;舒適性需求;社會交往需求。
1.安全性需求
安全性需求比生理性需求更高一級,在城市商業中心區人們基本的生理需求得到滿足后,他們將進一步尋求安全性需求。在商業中心區公共空間中,人們首先考慮的問題是其空間的安全性,因為安全性是他們開展各種活動的基本保證。不安全的或存在潛在危險的城市公共空間,都會給使用者的心理造成影響,降低他們對其公共空間的使用時間,抑制他們在其公共空間中的活動,從而降低其公共空間的活力。
2.舒適性需求
在城市公共空間的安全性得到滿足后,人們將進一步尋求在其公共空間舒適性的需求。城市公共空間舒適程度越高,則人們在其公共空間的活動時間越長、活動類型越豐富,反之則相反。高品質的城市公共空間,應該從人性化角度出發,為適于使用者的開展豐富的公共生活營造舒適的公共空間,為人們的公共活動提供舒適的環境。
3.社會交往需求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的同時,人們對社會交往的需求越來越高。人們在城市公共空間的社會交往,不僅是他們的公共生活的需要,也是他們的精神生活的需求。人們通過在城市公共空間中的社會交往,不僅可以交流思想、增進感情、益于身心健康,而且還可以促進其公共空間公共活動的多樣性。
(二)城市公共空間人的行為活動
借鑒丹麥建筑師揚·蓋爾的《交往與空間》中的戶外活動類型,城市公共空間的活動有三種類型:必要性活動、自發性活動和社會性活動:
1.必要性活動
城市公共空間中的必要性活動可以在各種條件下發生,是使用者在不同程度上都要參與的活動。因為這些活動是必要的,使用者沒有其它選擇的余地,它們的發生很少受到商業中心區公共空間物質環境的影響,在各種環境條件下都可能進行,相對來說與其空間環境品質的高低關系不大。
2.自發性活動
城市公共空間中的自發性活動只有在其物質空間環境允許的情況下才會發生,是使用者對其空間環境品質行為心理反映的最直接的表現。因為這些活動是自發性的,使用者有很大的選擇余地,它們的發生受商業中心區公共空間環境品質的促進或抑制,與其空間環境品質有密切的關系。
3.社會性活動
城市公共空間中的社會性活動是使用者與其他使用者共同參與進行的活動,它的發生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由必要性活動和自發性活動發展而來的。這就是說,改善城市公共空間中引必要性活動和自發性活動的空間環境品質,就會間接地促進社會性活動的發生。
(三)城市公共空間人的行為體驗
在城市公共空間發生的活動中,自發性活動和社會性活動占主導地位,而這兩種活動又都可以看做是休憩行為。休憩行為同時又是一種行為體驗過程,這種行為體驗過程就是使用者在休憩地從事信息交流與身體運動的過程,它包括生理體驗、心理體驗、社交體驗、知識體驗、自我實現體驗及其他體驗等六種體驗方式。
人們在城市公共空間的生理體驗和心理體驗是初級體驗;社交體驗和知識體驗是基本體驗;自我實現體驗和其他體驗是高級體驗。任何一種行為類型都伴隨著一種甚至幾種行為體驗發生。必要性活動通常只能發生初級的行為體驗;自發性活動則在初級行為體驗的基礎上還伴隨著發生基本行為體驗;社會性活動除了上述兩種體驗以外,有些還可能發生高級體驗。
三、基于環境行為的城市公共空間景觀設計
城市公共空間的景觀設計主要包括包括綠化、水體、雕塑、標識、等的設計。
(一)綠化的設計
綠化是城市公共空間的重要構成要素,增加城市商業中心區中的綠化空間可大大提高公共活動的質量。綠化可以給人們帶來愉悅、舒適的心理感受,綠化多的地方往往能激發人們開展休憩或者交流等活動的欲望。綠化不僅可以活躍氣氛,凈化空氣,賦予空間自然趣味,而且可以為行人遮陽避雨、美化空公共間景觀,為人們提供良好的公共空間場所等,從而使人們獲得身心兩方面的舒適感和愉悅感。
綠化是人們在城市公共空間開展步行、休息、交往活動的重要視覺“焦點”,因此在設計中要注意對它的形態、色彩、意義的表達,這樣才能產生令人賞心悅目的感受。可以利用可以使用高大濃密的樹木,形成購物者良好的休息環境,利用成片的草地可以增加場所感,營造休閑、娛樂、交往的場地。
(二)水體的設計
水體是城市公共空間中最有趣味、最活躍的景觀的元素有著重要的作用,不僅給人帶來視覺上的美感,給整個公共空間帶來生機,而且具有很強的吸引力,與人們的行為活動有著密切聯系。在城市公共空間景觀設計中,可以利用人們親水性心理特點,合理運用水體設計構造公共空間景觀,為公共空間增添活力的,并且賦于公共空間生機和魅力,吸引人們聚集,引發各種自發性活動和社會性活動。
(三)雕塑的設計
雕塑是城市商業中心區外部空間景觀設計中常用的景觀要素,它不僅是公共空間的點綴,也反映了一個城市的文化、社會、經濟,極具地域特色。雕塑在城市公共空間中不僅可以強化空間的作用,而且作為視覺焦點可以加強人們對公共空間感知,吸引人們駐足停留。同時,雕塑還可以調節城市公共空間環境氣氛,使得公共空間更具吸引力。
在城市公共空間的雕塑設計中,應該從雕塑的趣味性和參與性角度出發,增強人的行為活動和雕塑的互動,形成充滿活力公共空間,吸引人們開展各種自發性和社會性活動。在雕塑的具體設計中,要考慮雕塑的體量、比例、材料、色彩、動勢等因素,使之與所處的城市公共空間和諧統一,又能突出特色,使人們可以與其產生互動。
(四)標識的設計
標識是指能使人容易記憶的,代表一定事物之間關系的記號,為人們提供事物之間的交流信息,幫助人們理解事物,也有標示地域范圍、目的或方向等作用。好的標識可以使人產生良好的心理感受,使公共空間更具生機與活力,對人的行為活動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反之,不良的、冗余的標識容易使人產生不良的心理感受,對人的活動的產生消極作用。因此,在城市公共空間標識的設計中,應該從人們的行為心理出發,考慮設置各種標識,如路牌、交通標志、指示牌、地圖等的使用,為他們的行為活動提供方便。
在具體的標識設計中,通過合理布置標志設計,通過文字、圖形等視覺傳達的方式來起到傳達作用,并與商業建筑設計和公共空間組織相呼應,形成有節奏韻律感、變化統一的空間氛圍。對一些重要商業建筑出入口處,標識的設計應該強化公共空間的視覺感知效果,對人們的行為產生引導作用,有助于形成場所感、增強公共空間特色。另外,在公共空間轉折點或道路交叉口及其它人流集中的場所設置標識,應該注意它所在空間的尺度,合理設置,以便于人們觀看和使用。
四、結語
城市公共空間作為城市公共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已經成為現代城市公共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載體”。目前,我國城市公共空間在規劃建設、更新過程中,往往過于注重商業效益,從而忽視了對人們行為心理需求的考慮,不能滿足人們開展多種行為活動的需求,造成其公共空間品質下降。因而,論文基于環境行為學理論研究城市公共空間,從人們的行為心理與行為活動出發,充分考慮城市公共空間的規劃建設與更新,目的在于研究如何營造滿足人們行為心理需求的城市公共空間。
【參考文獻】
[1]鄒濤.基于公共生活視角的城市公共空間研究[D].同濟大學,2012
[2]周密.城市商業中心區外部空間活力研究[D].重慶大學,2007
[3]李皓.以環境行為學觀點探討城市公共空間活力營造[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1
[4]李志民,王琰.建筑空間環境與行為[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9
[5]吳良庸.人居環境科學概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
【作者單位:中原工學院信息商務學院藝術設計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