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4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一度升到1美元兌換6.0808元人民幣,相比本年第一個交易日已累計升值2089個基點,并創2005年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的新高。而與此相對應,中國對外貿易卻增速緩慢,2013年前三季度出口增長8.0%。盡管對外出口貿易放緩的主要原因是世界經濟低迷、外部需求不振,但人民幣近年來一直持續升值,無疑也是中國出口貿易產品競爭力降低、出口增速放緩的一個重要原因。事實上,截至2013年10月24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比2005年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時已經累計升值26.5%,無疑使中國出口貿易產品的國際價格升高,競爭力削弱。
那么,人民幣升值的主要影響因素是什么?就2013年而言,世界許多國家特別是美國為了應對經濟不景氣狀況而相繼推出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驅使許多國際熱錢流入中國套利,是致使人民幣升值的一個重要因素。但是,從長期看,中國多年連續保持著貿易和投資的“雙順差”才是人民幣升值的主要原因。國際收支長期失衡加大了市場上對外匯的供給和對人民幣的需求,并通過市場預期進一步助長了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在新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下,最終導致人民幣出現持續升值的局面。
進出口貿易伴隨的順差成為推動人民幣升值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但是人民幣升值反過來也會對進出口貿易產生影響,并繼而對中國國民經濟產生深刻而復雜的影響。這里有一個問題值得深思,即加工貿易順差,以及以從事加工貿易為目的而流入的外商直接投資,究竟對人民幣匯率波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人民幣匯率波動又對一般貿易特別是一般貿易出口產生了怎樣的影響?由于一般貿易出口和加工貿易出口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作用不同,中國鼓勵加工貿易的政策是否會通過人民幣匯率波動而對一般貿易出口產生不利影響,繼而對中國經濟增長產生不利影響?由于這些問題關系到中國對外貿易戰略如何進行調整,本章試圖對此問題進行深入而系統的研究,以揭示加工貿易在不同時期在中國經濟發展中扮演的角色,以及為了推動中國經濟更加持續健康地發展,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一般貿易與加工貿易之間的相互關系。
附件二的部分結構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主要討論加工貿易與一般貿易對經濟增長的不同影響;第三部分主要探討加工貿易,以及以從事加工貿易為目的的外商直接投資形成的順差對人民幣匯率波動的影響;第四部分研究人民幣匯率波動對一般貿易的影響,以及這種影響對經濟增長所具有的作用;第五部分則在以上研究結論的基礎上,提出關于中國對外貿易戰略調整的一些建議。
1.理論關系:閑置資源的存在是加工貿易增長效應的前提。國際貿易對于經濟增長具有重要作用,甚至被公認是增長的引擎,是發展中國家擺脫貧困、迅速實現工業化的主要途徑。早期亞當·斯密的“剩余產品出路”學說以及20世紀30年代羅伯特遜的“對外貿易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命題,都描述了落后國家利用閑置資源擴大出口產業,進而推動國民經濟增長的事實。具體來說,國際貿易對于經濟增長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國際貿易通過深化國際分工、提高生產效率而促進世界經濟的長期增長;二是國際貿易特別是進口通過大量引進外國先進生產設備和技術促進本國技術效率的提高,繼而促使經濟迅速增長;三是國際貿易,特別是出口貿易能夠通過最大限度地利用本國閑置或富有優勢的資源而迅速擴大本國產品的市場,從而促使經濟在一定時期內保持較快增長。正是因為國際貿易對于經濟增長具有重要的作用,很多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都注重對外貿易戰略的選擇和制定。有些國家為了擺脫國外發達國家對本國市場的控制而采取“進口替代”戰略,就是對國外進口產品擠壓本國產品市場而采取的反向選擇策略,而另一部分國家采取的“貿易導向”戰略,則是充分利用本國閑置或富余的資源具有的比較優勢,快速擴大本國產品的國際市場,進而達到拉動本國經濟快速發展的目的。
不同類型貿易方式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程度和作用方式并不相同。加工貿易是一種“兩頭在外”的貿易方式,即遵循“進口原料—加工生產—產品出口”的模式,進口的目的即在于出口;而一般貿易則存在不對應的關系,即一般貿易進口產品不僅可能不是用于生產產品并出口的,甚至不是用于生產而只是用于消費的。但就出口貿易而言,加工貿易出口只是少部分利用了本地閑置或富余的資源,更多是進口、利用外部資源用于生產;而一般貿易出口則不僅利用了本國閑置或富余的資源,而且利用了本地企業生產的中間產品或最終產品,從而,同樣數量的出口貿易額中,一般貿易出口對本國的需求帶動作用將大于加工貿易出口,在短期對于經濟增長的效應也就更大。
盡管如此,加工貿易出口對于一國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也要區別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環境。在大量勞動力和土地資源等要素資源閑置的情況下,一般貿易出口并不能對這些要素資源充分吸收,此時加工貿易應運而生,可以在不對一般貿易出口產生影響的情況下促進本國經濟的增長,從而對一國經濟的發展就具有積極的不可忽視的作用。張冰、金戈(2009)開展的理論研究甚至進一步將加工貿易促進經濟增長的途徑歸納為三個傳導機制,即擴大就業與人力資本積累機制、彌補儲蓄與外匯缺口機制、技術擴散與后向關聯機制。但是,在一國勞動力和土地資源等要素資源已經存在緊約束的情況下,加工貿易出口如果仍然由于優惠政策的支持而長期持續存在,勢必產生一系列不利影響。這不僅表現在加工貿易出口將與國內企業爭奪勞動力和土地等要素資源,損害出口貿易企業的利益,而且加工貿易出口通常伴隨的巨額順差,以及以加工貿易出口為目的的大量外商直接投資,將會帶來一國本幣的長期升值,抑制一般貿易出口的增長,繼而對經濟增長產生不利影響。
2.經驗研究:加工貿易的增長效應弱于一般貿易。由于加工貿易在發達國家中的地位并不顯著,很多國家并沒有對加工貿易與一般貿易進行區別統計,國外也很少有文獻對加工貿易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進行較為深入系統的研究。中國許多研究者在這方面進行了較多有益的嘗試性研究,雖然由于使用的方法、選擇的變量、涵蓋的樣本時期都不盡相同,但基本上都證明了一個相同的觀點,即一般進口、出口貿易以及加工貿易出口與經濟增長都有正相關關系,同時,一般貿易出口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明顯要大于加工貿易出口。
黃斌全、熊啟泉(2010)基于1981~2008年中國加工貿易與經濟增長數據的長期動態關系的實證研究,不僅發現加工貿易對經濟增長具有較大的促進作用,而且也發現經濟增長對加工貿易規模擴張的貢獻較小,且存在著初期效應較強與后期效應較弱的現象,并指出經濟增長引致要素稟賦結構升級,從而會逐漸弱化中國加工貿易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位置。劉志忠、王耀中(2003)在凱恩斯模型基礎上進行實證研究,得到1992~2002年中國加工貿易對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度為7.04%,年均拉動度為0.5%。孫楚仁、沈玉良和趙紅軍(2004)采用因果分析法、支出法和聯立方程組法對中國加工貿易和其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進行了計量分析,分析結果顯示,1981~2004年,加工貿易和其他貿易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為正。但分階段來說,1981~1991年,加工貿易沒有其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大,而1992~2004年加工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要比其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大,并認為這符合中國對外貿易政策的階段性特征和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閆國慶和陳麗靜(2005)基于1991~2003年的數據,綜合運用加工貿易增值系數、加工貿易對中國GDP的拉動度及線性回歸分析等方法,對于加工貿易對中國經濟增長的作用做了實證分析,結果顯示,中國加工貿易每增長1個百分點,GDP增長0.761個百分點,其中加工貿易出口的貢獻率為47%,加工貿易進口的貢獻率為53%。黃菁、賴明勇(2005)通過協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得出加工貿易的發展顯著帶動了中國的經濟增長的結論,加工貿易的產出彈性為0.29%。朱啟榮、賀桂欣(2006)采用線性回歸的方法,從進口和出口兩個角度,實證分析一般貿易和加工貿易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發現一般貿易出口和進口的增長促進了中國經濟增長,但前者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大于后者。雖然加工貿易出口對促進經濟增長有一定貢獻,但與一般貿易相比,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較小,同時,加工貿易進口的增長還對經濟的增長產生了明顯的負面影響。具體來說,一般貿易出口的產出彈性為0.542,一般貿易進口的產出彈性為0.422,加工貿易出口的產出彈性為0.274。
以上中國學者對加工貿易、一般貿易與經濟增長數量關系的研究表明,加工貿易和一般貿易對中國經濟增長發揮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是加工貿易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仍然低于一般貿易出口。黃斌全、熊啟泉(2010)得出“經濟增長對加工貿易規模增長的貢獻較小,且存在著初期效應明顯與后期效應弱化的現象”的結論,甚至指出了加工貿易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的階段性特征,即隨著中國的經濟增長、要素稟賦結構的變化,加工貿易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也將弱化。但是,這些研究對于加工貿易在不同階段特別是目前階段的作用,以及不同階段與一般貿易的關系,并未給予特別的關注和回答。而且由于模型的選擇和變量的選擇存在一定的隨意性,對加工貿易和一般貿易與經濟增長之間數量關系的估計顯得不夠精準,導致不同文獻的產出彈性系數千差萬別,需要進一步給予更加深入和完整的研究與計量。
3.外貿乘數測算:一般貿易出口乘數大于加工貿易。上述相關文獻的研究更多是側重了加工貿易出口、一般貿易出口總量與經濟增長的相關關系,這樣一種總量的研究方法帶來的問題是,在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加工貿易、一般貿易與經濟增長的相關系數將是呈現結構性變化,從而可以用來衡量加工貿易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變化情況,卻不可以測算單位加工貿易出口與單位一般貿易出口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基于研究的目的,我們試圖在測算對外貿易出口乘數的基礎上,考察加工貿易增值系數的變化情況,從而測算單位加工貿易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
作為凱恩斯的追隨者,馬克盧普(F.Machlup,1943)和哈羅德(R.F.Harrod,1948)等人最早將凱恩斯的投資乘數理論推廣到開放經濟領域,建立了“外貿乘數”理論。外貿乘數理論闡述了貿易收支與國民收入相互作用的機制,乘數大小則描述了對外貿易變化對一國國民收入的影響程度。在開放條件下,如果 Y、C、I、G、X、M 分別表示一國國民收入、消費、投資、政府支出、出口和進口,則一國國民收入的恒等式可以表達如下:

對式(1)取增量,可表達為:

并用MPC代表邊際消費傾向,MPI代表邊際進口傾向,則有

將式(3)和式(4)替換進式(2),并經代數變換可得:

式(5)中的即為外貿出口乘數,我們用K來表示。
盡管外貿出口乘數表達式是一般表達形式,沒有考慮稅收狀況,但由于中國有關最終消費的統計數據基本內涵地反映了稅收的影響,因此我們仍然采用這一表達式測算中國的外貿出口乘數。同時,為了區分加工貿易和一般貿易,我們分別測算包含加工貿易進口的外貿出口乘數和不包含加工貿易的外貿出口乘數,表1就顯示了中國自1982~2012年的這兩類外貿出口乘數。從理論來說,邊際消費傾向和邊際進口傾向應分別使用消費、進口和國民收入的增量數據進行測算,但是由于現實中影響數據變化的因素極為復雜,使用增量數據極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擾而使得乘數出現奇異數值而不能用,因此,測算中我們仍然通過計算各年的平均消費傾向和平均進口傾向分別代替邊際消費傾向和邊際進口傾向。

表1 1981~2012年中國外貿出口乘數 億元
從表1中不難看出,K1和K2的取值為區間(1,3),前者的均值為 1.812,后者的均值為2.00。但是,總體來看,1981年以來,兩類外貿出口乘數都是呈現下降趨勢。這主要是由邊際消費傾向下降和邊際進口傾向上升所導致的,其中,MPC由1981年的0.687下降到2012年的0.500,而同期 MPI1和 MPI2卻分別由0.075和0.070上升到0.221和0.163。2000~2012年,K1和K2的平均值分別只有1.434和1.639。
外貿出口乘數除了受邊際消費傾向和邊際進口傾向的趨勢性影響外,還受經濟增長狀況的影響。而在資源處于非充分就業狀態時,消費于投資等活動相對穩定,進口相對減少,從而邊際消費傾向升高而邊際進口傾向降低,外貿出口乘數將相應變大。我們分別對GDP增長率、K1和K2進行了H-P濾波處理,并將各自的周期性分量繪制在了圖1中。從圖1不難看出,兩類外貿乘數和GDP增長率的變化總體呈現一種負相關關系,即當GDP增長率高于自身趨勢值較高(圖1中周期性分量較大)時,外貿出口乘數將更多地低于自身趨勢值(圖1中對應周期性分量較小)。事實上,通過Eviews軟件分別就GDP增長率與外貿出口乘數K1和K2作相關性分析,兩類相關系數都在-0.4以上,也證實了外貿出口乘數與經濟增長呈現一定的負相關關系。
盡管按照外貿出口乘數效應成立的條件,只有在經濟處于非充分就業時,外貿出口才能通過乘數效應有效拉動國內需求,從而促進經濟增長。由于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在過去發展的歷程中,外來投資旺盛,本國勞動力供給充足,外貿出口更易于通過乘數效應促進經濟增長。因此,雖然我們計算乘數的計算過程是高度簡化的,實際數值可能會小于理論數值,但是中國外貿出口的乘數效應較之于發達國家更具有發揮的空間。
4.增長效應:一般貿易出口貢獻度大于加工貿易。表1表明,包含加工貿易進口的外貿出口乘數K1要大于不包含加工貿易進口的外貿出口乘數K2。由于加工貿易進口是與加工貿易出口緊密聯系的,與國民經濟的投資和消費等活動并無密切聯系,因此,對于一般貿易出口,它的外貿出口乘數應是乘數K2。那么,是否加工貿易出口的外貿出口乘數就是K1了呢?不是。因為外貿出口乘數的內涵是,外貿出口的增加促進了國內投資和消費活動的增加,從而國民經濟總量增加,繼而引致了進口的增加。但是,加工貿易進口形成和增加的機制并不符合這一邏輯,它并不是由國內投資和消費活動引致的,而是直接由加工貿易出口引致的,即加工貿易出口產品中包含了加工貿易進口產品,只有剩余的產品部分才對國內投資和消費活動產生影響。因此,計算一般貿易出口和加工貿易出口對經濟的影響應該采用不同的口徑,即一般貿易出口直接乘以外貿出口乘數K2就可以測算出單位一般貿易出口對經濟的影響,而加工貿易出口應該減去加工貿易進口再乘以外貿出口乘數K2才可以測算出單位加工貿易出口對經濟的影響,并在此基礎上測算一般貿易出口與加工貿易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用公式可以表述如下:

圖1 H-P濾波處理后周期性外貿出口乘數與周期性經濟增長率的關系
單位一般貿易出口帶來的國民收入增加額=外貿出口乘數K2×單位一般貿易出口
單位加工貿易出口帶來的國民收入增加額=外貿出口乘數K2×單位加工貿易出口(1-1/增值系數)
一般貿易出口經濟增長貢獻率=(當年一般貿易出口×單位一般貿易出口帶來的國民收入增加額)/當年國民收入總增加額
加工貿易出口經濟增長貢獻率=(當年加工貿易出口×單位加工貿易出口帶來的國民收入增加額)/當年國民收入總增加額
其中:增值系數=當年加工貿易出口額/當年加工貿易進口額
根據以上論述,我們計算了加工貿易增值系數以及經此系數調整后的加工貿易出口乘數K3(見表2),并測算了一般貿易出口、加工貿易出口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情況(見表3)。

表2 1981~2012年中國加工貿易增值系數

續表

表3 1982~2012年中國貿易出口經濟增長貢獻度

續表
從表2不難看出,1988年以前,加工貿易出口是小于加工貿易進口的,這主要是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加工貿易需要進口大量的來料加工裝配設備,從而導致加工貿易的進口額大于出口額,加工貿易增值系數小于1。但自1989年起,中國加工貿易出口開始大于加工貿易進口,加工貿易增值系數開始大于1并持續增加,2012年達到1.79。相應的,經加工貿易增值系數調整的加工貿易出口乘數K3,1988年以前為負值,1989年以后轉為正值,但卻遠遠小于一般貿易出口乘數K2。2012年K3只有0.67,而一般貿易出口乘數K2為1.51。圖2反映了一般貿易出口乘數K2和加工貿易出口乘數K3的變化對比情況。兩種乘數之間的差距呈現縮小趨勢,即加工貿易出口引致的加工貿易進口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小,加工貿易出口產品中來自國內的中間產品或勞務的比重越來越大。盡管如此,二者之間的絕對差距仍然較大,一直維持在0.80以上。

圖2 一般貿易出口乘數K 2和加工貿易出口乘數K 3的變化狀況
表3則顯示,如果乘數效應能夠充分發揮,1982~2012年一般貿易出口對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度達19.41%,加工貿易出口對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度只有7.59%。2000年以來,盡管加工貿易出口對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度增加到9.13%,但一般貿易出口對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度也增加至21.82%,一般貿易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仍然明顯高于加工貿易出口。特別需要指出的是,2010年以來,一般貿易出口和加工貿易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都明顯下降,但加工貿易出口的貢獻度相對下滑卻更為劇烈。2012年,一般貿易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下滑至10.32%,加工貿易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則下滑至1.57%。
以上分析表明,不僅單位加工貿易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明顯小于單位一般貿易出口,而且總量加工貿易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也明顯小于總量一般貿易出口,因此,通過促進一般貿易出口而非加工貿易出口來充分發揮外部需求對中國經濟的帶動作用是外貿政策著重考慮的主要方面。
1.加工貿易是國際收支順差的最大影響因素。由于改革開放和全球一體化的進程,中國吸引了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資,特別是制造業的“綠地投資”,從而日益融入全球生產分工體系,使得加工貿易成為中國外貿的主要形式。同時,伴隨著加工貿易的發展,中國貿易收支狀況持續改善,順差規模日益增大。1990年以后,除了1993年出現了貿易逆差外,其他年份全部都是貿易順差,而加工貿易收支更是從1989年以來就一直保持著順差。特別是2009年以來,一般貿易收支連續出現4年逆差,加工貿易順差除了2009年略微下降外,其他年份仍然保持著一定的增速。2012年,貿易收支總順差為23 085.70億元,加工貿易收支順差就達24 089.13億元(見表4)。因此,中國貿易順差主要得益于加工貿易,加工貿易為改善中國貿易收支狀況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表4 1981~2012年中國貿易收支狀況 億元

續表
加工貿易順差之所以持續擴大,也與加工貿易進出口規模的增長和變化密切相關。1981年,加工貿易進出口規模占全部貿易進出口的比重只有5.99%,1996年就達到了50.57%,2005年達到最高點53.64%,此后則呈現下降趨勢,2012年下降到39.80%(見表5)。這些數據表明,改革開放后,加工貿易在中國對外貿易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但近些年隨著國內外環境和條件的變化,加工貿易的地位有削弱之勢。

表5 1981~2012年中國不同貿易方式進出口所占的比重 %

續表
2.國際收支順差是人民幣升值的原動力。加工貿易規模的擴大會帶來巨額順差。不僅如此,由于加工貿易中外商直接投資企業占有比重很大,這類外商直接投資也會帶來較大規模的收支順差,這種“雙順差”的累積將加重人民幣升值壓力。我們這里構建計量模型來測量加工貿易對人民幣匯率波動的影響。
影響匯率的因素包括兩國間勞動生產率的變化、利率差異和國際收支狀況。基于此,我們以中美兩國間經濟增長率差異、短期利率差異、國際收支順差(貿易順差和外商直接投資)為自變量,人民幣兌美元實際匯率為因變量。由于中國自2005年7月21日才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因此,我們選擇的樣本期為2005年第3季度至2013年第2季度,頻率為季度。其中,人民幣兌美元名義匯率、中美物價水平指數、中美經濟增長率、中美短期利率水平等數據來源于經濟組織統計數據庫,貿易順差和外商直接投資數據來源于中經網統計數據庫。其中,國際收支順差采用的是對數形式。回歸結果如表6所示。
表6顯示,人民幣兌美元實際匯率受中美相對經濟增長率、中美相對短期利率、中國國際收支順差的影響。估計方程的樣本決定系數和修正樣本決定系數都到了0.9以上。根據方程變量系數的t統計值,相對經濟增長率對人民幣兌美元實際匯率的影響在統計上并不很顯著,中美相對短期利率、中國國際收支順差對人民幣兌美元實際匯率的影響卻至少在5%的水平上顯著。根據回歸結果,中美相對短期利率每相差1個百分點,人民幣兌美元將實際升值超過0.29個百分點,中國國際收支順差每增加1%,人民幣兌美元將實際升值超過0.25個百分點。實際上,自匯改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名義匯率已經從2005年7月20日的8.277升值到2013年第2季度的6.205,升值幅度超過25%,同期人民幣兌美元實際匯率升值幅度更是超過30%(見圖3)。其中,人民幣利率相對美元明顯上升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中國持續維持巨額貿易順差,以及大量流入的外商直接投資,則起到更為根本的作用。進一步,加工貿易以及為從事加工貿易而流入的外商直接投資導致的國際收支順差,無疑在其中發揮了主要的作用。

圖3 人民幣實際匯率和人民幣名義匯率變化走勢
貿易順差和外商直接投資帶來的國際收支順差不僅會對人民幣匯率產生影響,而且會進一步抑制出口貿易,特別是一般貿易出口增長。一般情況下,影響一般貿易出口因素主要包括國外經濟增長、國內勞動力成本、一國匯率水平等,因此,我們試圖以中國一般貿易出口為因變量,世界貿易進口規模、國內勞動力平均報酬、人民幣兌美元實際匯率為自變量,構建多元回歸模型。其中,中國一般貿易出口、世界貿易進口額和國內勞動力平均報酬都采取同比增長率的形式。我們選擇的樣本期仍為2005年第3季度至2013年第2季度,頻率為季度。其中世界貿易進口數據來源于世界貿易組織網站(http://www.wto.org),中國一般貿易出口、國內勞動力平均報酬等數據來源于中經網統計數據庫。首先以包含有常數項的模型進行回歸,但發現估計常數項t統計值和國內勞動力平均報酬估計系數t統計值都過小,而不具有顯著的統計意義。因此,我們最終選擇不包含常數項,僅包含二元世界貿易進出口額和人民幣兌美元實際匯率兩個自變量的模型進行回歸分析。用Eviews 6.0進行的回歸結果如表7所示。
表7顯示,中國一般貿易出口主要受世界貿易進口額和人民幣兌美元實際匯率的影響。估計方程的決定系數和修正樣本決定系數都達到了0.80以上。其中,中國一般貿易出口受到世界貿易進口額變化的影響較大,世界貿易進口額增速每提高1個百分點,一般貿易出口都將提高1.0543個百分點。一般貿易出口也受到人民幣兌美元實際匯率的影響,不過這種影響相對較小,人民幣兌美元實際匯率每下降10 000個基點時,一般貿易出口才減少1.4204個百分點。盡管如此,2005年第3季度至2013年第2季度,人民幣兌美元實際匯率已經下降了34 800個基點,而前三季度中國一般貿易出口增速也只有7.8%,從這個角度看,長期人民幣兌美元實際升值仍然會對一般貿易出口產生重大影響,從而對經濟增長也將產生抑制作用。
以上部分的分析表明,加工貿易順差以及主要為從事加工貿易而流入的外商直接投資形成的國際收支順差,將長期推動人民幣升值,而人民幣的升值則將進一步使得中國一般貿易出口受到損害。關于加工貿易出口和一般貿易出口的貿易乘數還表明,單位一般貿易出口要比單位加工貿易出口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更為顯著。根據這種邏輯,在勞動力和土地等要素資源的供給條件發生變化,不再是接近無限的供給狀態甚至出現結構性短缺時,加工貿易帶給中國的資源充分就業的好處便越來越少,而帶來的順差過大、貿易爭端上升、人民幣升值抑制經濟增長等問題越來越突出,從而那些鼓勵加工貿易的貿易戰略和相關優惠政策就需要重新審視并盡快加以調整,以矯正扭曲的貿易結構和減輕國際收支失衡的程度,促進中國經濟的平穩運行。

表7 一般貿易出口人民幣匯率的回歸結果
1.消除加工貿易過度優惠政策,鼓勵進口,避免更大程度的資源誤配和結構失衡。加工貿易對中國融入全球分工體系,幫助中國迅速完成資本初始積累和促進消費能力的提升等,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功績。在新的增長階段,勞動力等要素資源成本的逐漸趨緊,中國經濟規模的增長,使得就業已不是中國最為緊迫的問題;相反,外商直接投資的持續流入和加工貿易巨額順差的累積,已經對中國獨立的貨幣政策形成了威脅,并造成了人民幣持續升值,對中國一般貿易的發展和經濟增長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中國當前應采取措施取消過度的加工貿易優惠政策,特別是取消對外商投資的優惠政策,減少外資和加工貿易順差的過多流入,并適度擴大進口,消解過多的外匯儲備,避免要素資源的誤配和結構失衡的加劇。
2.調整外商投資優惠政策,鼓勵其延長加工貿易產業鏈和提升加工貿易價值鏈。加工貿易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深遠,貿然取消和限制加工貿易的發展會對就業和經濟穩定產生過大影響,應采取措施激勵其轉型升級,而不是盲目外延式擴張。2012年,在加工貿易總額中,外商投資企業加工貿易額就占了81.7%。外商投資加工貿易企業對于加工貿易的發展質量起著重要的作用,改變和引導它們的投資行為,將有力地促進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具體來說,要促進外商投資加工貿易在中國的產業鏈延伸,提升加工貿易的價值鏈,減少僅在中國大陸開設最終組裝工廠的企業數量,鼓勵企業將前期研發、物流以及后期營銷放在中國大陸進行,提升加工貿易企業技術擴散的潛力。
3.取消外資的超國民待遇,營造公平競爭環境,增強內資企業加工貿易的競爭能力。多年來中國對外資實行了超國民待遇,導致外資加工貿易蓬勃發展,但內資企業卻受到抑制,致使內資企業加工貿易占比偏低。外資加工貿易企業缺少轉型升級、打造自主品牌的意愿,導致總體加工貿易的層次偏低。因此,逐步取消外資的超國民待遇,將不僅能夠使得資源配置更加有效,避免加工貿易耗占過多的資源,而且能夠逐漸提高內資企業從事加工貿易的比重,從而使得加工貿易的技術進步和升級換代成為可能。在內資企業加工貿易的發展中,要特別重視民營企業的發展,并且要適用國家和地方制定的民營企業鼓勵發展政策,爭取民營企業在從事加工貿易的活動中涌現一批高端加工貿易企業和自主品牌加工貿易企業。
4.提升加工貿易的增值率,提高原材料國內采購比重。加工貿易的典型特點是“兩頭在外”,在這種模式下,大多數原材料與零部件都來自國際市場,產成品又回到國際市場上去,在國內只進行簡單的加工裝配,增值率較低,因而加工貿易與國內其他產業缺乏關聯性,對原材料等基礎產業和倉儲物流產業的帶動作用較小。繼續加大鼓勵原材料及零部件國內采購和限制國外采購的政策力度,提高加工貿易的本地采購率和加工深度,特別是國內能解決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從國外進口不再享受減免關稅待遇,只有采購國內零部件和原材料在質量上和價格上不能滿足加工貿易的要求時,才遵照原來的辦法辦理。
5.鼓勵自主品牌代工企業的發展,向海外擴大投資從事加工貿易。中國加工貿易取得了巨大成功,但隨著勞動力等要素成本的上升,加工貿易所具有的比較優勢也將逐漸喪失。同時,中國加工貿易企業眾多,在加工貿易領域具有豐富的管理經驗和較高的經營水平,如果能夠采取措施鼓勵培育一批世界知名的代工企業,將不僅能夠增強中國在當前世界加工貿易領域的話語權,爭取更多的利益,而且能夠逐漸“走出去”,在海外投資辦廠,充分利用世界的要素資源,獲取更長期、更豐厚的投資收益。因此,鼓勵內資加工貿易企業建立世界代工營銷體系,打造世界知名代工企業品牌,也是推動中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一個重要內容。
[1]黃斌全、熊啟泉:《加工貿易與經濟增長互動發展的機理——基于中國1981~2008年數據的實證研究》,載于《國際經貿探索》2010年第10期。
[2]黃菁、賴明勇:《加工貿易與中國經濟增長的經驗研究》,載于《云南財貿學院學報》2005年第5期。
[3]劉志忠、王耀中:《加工貿易對我國經濟增長作用的實證研究》,載于《財經理論與實踐》2003年第6期。
[4]孫楚仁、沈玉良、趙紅軍:《加工貿易和其他貿易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的估計》,載于《世界經濟研究》2006年第3期。
[5]閆國慶、陳麗靜:《加工貿易對我國經濟增長作用的實證分析》,載于《國際經貿探索》2005年第3期。
[6]朱啟榮、賀桂欣:《一般貿易與加工貿易對我國經濟增長影響的比較分析》,載于《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6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