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建達

近幾年中國動畫的熱潮慢慢在消褪,比起幾年前的熱鬧景象,確實是變得稍微冷清了一些。
事實上,畢業參加工作后。因為單位的性質原因,經常參加校企合作和項目開發等工作。了解多了,就慢慢的少了那份對動畫的熱情,更多的是相對于現實的看法。實際的動畫產業在中國的發展并不樂觀,接觸的一些企業有的已經倒閉的,更多的在轉型做游戲業務。單純的動畫的項目的開發和制作,變得有點艱難。
所以,這篇文章的范圍縮小到一些具體的個案來做研究,以周圍的一些朋友的作品做為切入點來展開寫作。這里面所涉及的數據來源都是靠平時收集,以及藝術家本人及企業的朋友提供。
首先,從實驗動畫的本體出發,我提供的個案研究是一個臺灣的資深的實驗動畫家——曾惠青。她除了制作動畫之外,也擔任過諸多國際動畫節競賽單元的評委——其中有斯洛維尼亞「第9屆 Animateka 國際影展」 (The 9th Animateka International Animation Festival) 第27屆德國柏林短片國際影展 The 27th Interflim Berlin International Short Film Festival等等。動畫短片更是獲獎無數。僅僅是作品《pohyper》(資料如右圖所示)就獲得了柏林、芝加哥、斯洛文尼亞等等國際競賽單元的個別獎項。
針對她的個人創作和實際的情況,我做了一份問卷調查,通過網絡,分別發送給了9位(包括曾惠青)的實驗動畫藝術家(地區集中在大陸、臺灣和香港等華人地區)。以下是提出的六個問題:1、您覺得“實驗動畫”該如何定義?2、您心目中比較欣賞的是那一類的實驗動畫藝術家和他們的作品,為什么?3、在實驗動畫的制作過程中,您覺得比較重要的是什么(技術?藝術?態度?)?4、參加那么多的國際影展,哪個國際影展給您留下深刻印象?為什么?您覺得一個好的展覽需要具備怎么樣的因素?5、目前您做動畫常用的手法是什么?為什么用此類手法?6、對于所在地(當地)的動畫產業的看法?
盡管答案各不一樣,從最后的情況匯總看來,我覺得有幾個地方值得討論:首先,對于動畫中的技術、藝術問題,似乎他們并不是十分在意,估計是從事時間長了,各個方面成熟很多,懂得揚長避短。其次,普遍對第6個問題的看法,都是覺得當地的動畫產業不是特別好,受美國動畫、日本動漫影響比較大,在夾縫中求生存的意味要濃些。再次,實驗動畫放在產業鏈的角度來看的話,則是相對比較尷尬的位置。
事實上,這類的動畫工作者,更多的時間是花在了動畫的制作以及動畫的藝術性上面。對于大眾傳播,從一開始本身,就考慮甚少。
2013年11月26日,北京電影學院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了《中國動漫產業發展報告(2013)》。該報告書集中說明幾點新的情況:1、多數產業基地市場份額下降,2、國產動畫交易均價持續走低,3、政府仍然是主要的推手。
在這一背景下,網絡游戲產業得到進一步發展,由此帶來的游戲產業銷售收入在2012 年達到602.8 億元,同比增長35.1%,相較于2008 年年均復合增速34.2%,取得高速發展。
相對于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和第三產業產值,中國游戲產業占比也在逐年穩步上升。其中相對于GDP 而言,由2008 年0.06%左右上升至2012 年0.12%;而相對于第三產業產值而言,其上升幅度更大,由2008 年的0.14%上升至2012 年的0.26%。
實驗動畫做為一種相對于商業動畫和游戲而獨立存在的藝術樣式,顯得更為純粹。從實驗動畫制作的持續性來說,需要長期作業的狀況,成為實驗動畫藝術家的一個重大考驗。蠻多很有潛質的年輕人,也制作過一些出色的實驗動畫類作品。但是,通過觀察發現,絕大一部分人在其走入社會后轉向了商業領域或者游戲產業領域。
其實,就拿我工作的單位來說,相當一部分人員在做實驗性的影視類的作品時候,表現都不俗,可以肯定的說句,他們當中有很多很棒的思想的火花;有的甚至拿到國家、國際級別的獎項(象鄧智等工作人員的IG惰性氣體小組的動畫片,曾獲得拍片運動的最佳動畫片獎。麥山松小組也曾獲得中國廣告節——中國元素單元的銅獎等獎項)。也就是這些學生,之后因為工作等原因,也沒有再做類似的作品了。所以,我經常想,如何讓這些作品和他們本人的創作有效持續的進行下去。
在前面的調查問卷里面,所進行的調查對象中,實驗動畫(影像)的工作者們,基本上并不以他們的作品謀生。雖然調查并不全面,但是也從側面反映到了一定的問題。對于年輕人的發展,我們不要再做喊口號的事兒了,實實在在建立一個有效而透明的機制會更好些。
其實中國動畫無論是從外圍環境、還是內部環境來說,所面對的問題都不輕松,而實驗動畫更是生存艱難。它的研發工作才得以長期堅持下去;要知道,他們前面幾年除了研發之外,沒有發布任何的動畫成品,也就是說沒有任何經濟上的收益。但是,正是這樣的研發和持續的努力,使得皮克斯動畫工作室在三維動畫領域里,異軍突起,時至今日依然好作品不斷。
中國對于動畫的態度普遍是,政府發布相關文件,忽悠民間資本進場。而民間資本關心的是,何時能產生經濟效益。常州漁夫動漫的案例,就能從一定程度上說明這些事情的發展并不常規。記得有一次,一個企業來學校招聘。面試的時候,面試官看完一個面試者做的實驗動畫后,聳聳肩說:“你做的這個很冷門的喔,對于我們公司來說,基本是沒有什么用的。”缺乏對動畫歷史的了解,缺乏對學生創造力的信任,缺乏足夠的耐心看待未來的事物。再好的實驗動畫作品,在他們眼里看來,也成了無用之物。
說實話,單純的談實驗動畫的創作是一件蠻難的事情,請原諒我沒有太多篇幅去講自己的創作或者朋友的作品分析上。我們私下的交流已經足夠的多了,創作是很私人的事情,對于喚醒大家的意識沒太大的作用。
而實驗動畫(影像)是難以界定的,因為它具有非常多的不確定性、邊界模糊、標準不一等等特點。也正是因為實驗動畫(影像)具有的這些特性,使得它充滿著迷人的魅力,在黑暗的房子中,在光束的盡頭,光芒展現。
【作者單位: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