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濱
摘要:
楹聯是從古代詩文辭賦中的對偶句逐漸演化、發展而來。無論是楹聯書法還是楹聯文學,都屬于中國的傳統文學,作為中華民族文化寶貴的財產一部分,楹聯書法必須要發展,而且要重點發展。
關鍵詞:聯書法;隸書;行書;篆書;草書
楹聯是從古代詩文辭賦中的對偶句逐漸演化、發展而來。楹聯為歷代書法家所熱愛,在楹聯的書寫過程中,既有文學上的對仗和平仄的工整,又有書寫上的對稱和呼應的協調,其文學性和藝術性的結合,大大超過了文學與藝術本體的審美范疇。
一、緒論
2014年2月22日,筆者來到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了“迎甲午馬年——楹聯書法”展,我研究此次楹聯展上的楹聯書法,探究楹聯書法在當代的表現形式和藝術特征。楹聯文化不但歷史悠久,而且楹聯書法表現形式豐富多樣。此次楹聯書法展出的作品代表了當代書法藝術的一種趨勢,同時也彰顯大家風范,呈現出百家爭鳴的書法現象。
二、 楹聯書法
(一)楹聯書法的含義
什么是楹聯書法呢?谷向陽先生說:“水繞山而轉, 山依水而立” ,楹聯和書法就像山水一樣,相依相生。高寶慶先生把聯語與書法兩者謂之“車之兩輪, 鳥之兩翼, 缺一便不能成其為楹聯”。其次,一副完整的聯語, 用精湛的筆墨技巧表現出來,便成了語言藝術( 聯語) 和造型藝術( 書法) 的結合體, 給人以雙重的藝術感染。楹聯如果沒有了書法作為載體,便會失去它的藝術魅力。
(二)楹聯書法的分類
中國國家博物館于2014年1月28日至2月28日期間舉辦了迎甲午馬年——楹聯書法展,本次共展出38位名家、學者的69幅作品,其中有德高望重的學者饒宗頤、馮其庸先生,又有歐陽中石、張海、周志高、呂章申、胡抗美、黃惇等著名書法家,還有韓美林、孫曉云等畫家,他們用不同的字體和形式,以及不同的表現和風格,展現了楹聯書法這一傳統藝術形式在當代發展的成果。
1.楹聯篆書
篆字,因在我們生活中不常用到,故離我們久遠,不但字數有限,而且不易識別,用來書法創作,肯定會受到用字的影響而增加難度。篆書泛指甲骨文、大篆、小篆的總稱,甲骨文有明顯的原始刻繪的符號特征;大篆線條簡練且非常生動,字體結構也趨向整齊,形成一種弱節奏感;小篆多呈長方形,線條粗細基本一致,頭重足輕,上緊下松(重在上半部分的書寫),字體結構均衡與對稱的特點。其中此次楹聯展中楹聯篆書的代表作品有三件分別為:饒宗頤的“月光可灑研,茶香飲醉人”書法作品;黃惇的“得山水清氣,極風云壯觀”書法作品和王友誼的“吟竹詩含翠,畫梅筆帶香”書法作品。
2.楹聯隸書
隸書,演變的基礎是篆書,無論是隸書的誕生還是后續發展都有非常深遠的影響。創立隸書的人為當時的一名獄卒,名為程邈。隸書有著鮮明的點劃波尾,當成字的時候,其中已經脫離開了篆意。而隸書的正體有很多都有著扁平的特征,除此之外,隸書都呈現方正之勢,嚴謹和整齊,使其看起來十分精細,在東漢時期大肆發展,最后發展成為了聞名世界的漢隸。隸書被分為一個“八”字,左右互相背離,不過隸書的字卻是十分工整。和篆書不同,隸書更顯進步,除了在最基本的點畫書寫上,還有和篆書相比,隸書更顯筆畫的輕重和粗細。
3.楹聯行書
行書,每一個字都端莊整潔,大小適當,而行書筆畫之間不僅僅有相連之處,更是將意連包含于其中,首尾相連,使得整個行書看起來更加完整和收放自如。行書的創作有著三個要求,第一,在行書的創作,必須懂得利用過往的經驗進行吸納并且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好的楹聯作品必須要符合幾個標準:首尾相連,寓意豐富、理法通達。在古人看來,如果將傳統包含于寓意之中,那么其中的奇妙之處則會讓人流連忘返,從肉眼看到的事物和自身從神韻感受到的完全不一樣,好比量和質的區別,好的楹聯行書作品,必須要從多個方面考慮進行發揮,比如說擁有美妙的墨彩和寓意豐富的神韻等等;第二,在書寫楹聯行書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專心,切忌一心二用。
4.楹聯草書
草書,結構簡單,是在隸書的基礎上發展并且創新而成。在草書中,分別有三種草書:今草、章草和狂草三者之分。楹聯草書的書寫要求主要有下面幾點:第一,楹聯草書必須要注意對立和諧。作為聯語,每一個字都要寫好,草書的勾劃必須精致,因為草書在人們看來,有很多是難以看懂的。第二,在書寫楹聯草書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穩定,在此基礎上,還要善于發現問題并且對其進行改變。草書的書寫對于工整和穩重要求特別高,但是如果是大草書的楹聯書寫的話,那就不必過分追求于工整。
三、楹聯書法的展望
楹聯書法的現實意義。1.楹聯書法是一門楹聯藝術。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底蘊中,楹聯藝術不僅僅是一門單一的藝術門類,更是一門兼具聽覺和視覺等等藝術類別的藝術門類;2.宣傳楹聯書法作品,促進人們對于楹聯書法的認知。楹聯書法不僅蘊含了深刻的哲理,還能讓人們在觀賞的同時悟出人生的道理,精神層面的文化都是無價的。楹聯書法以其悠遠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深深折服了每一位藝術者的藝術細胞。
四、 結語
現代書法的發展呈現多樣化的趨勢,楹聯書法作為中國傳統書法的一部分,肩負重任。一味繼承是沒有出路的,只有拜托一些傳統思想的約束,從現代實際各方面出發,以大眾的眼光和角度來發展楹聯書法才能真正發揚光大楹聯書法。而隨著不斷創新,中國的書法藝術也能順延發展。如此一來,中國傳統文化便能不斷傳承頌揚下去。無論是楹聯書法還是楹聯文學,都屬于中國的傳統文學,作為中華民族文化寶貴的財產一部分,楹聯書法必須要發展,而且要重點發展。
【參考文獻】
[1]張翊華.欣嘗和借鑒——《明清書畫展覽》介紹[J].南方文物,1980(02)
[2]萬依.《三希堂法帖》雜談[J].故宮博物院院刊,1980(02)
[3]楊槐.陪同劉曉慶一日游[J].電影評介,1980(09)
[4]朱國忱 ,張泰湘 ,吳文銜 ,魏國忠.關于唐代渤海國的文學藝術[J].求是學刊,1980(03)
[5]嚴恩萱.試談郭沫若的對聯創作[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1980(01)
【作者單位;安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