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婉
摘要:
如今在現代藝術思潮的沖擊下,纖維藝術家們對于打破傳統的藝術觀念,拓展纖維藝術的創作空間受到重大的影響。由于纖維材料的不斷發展與應用,纖維藝術品有了新的極廣闊的想象空間和表現空間,纖維藝術材料的運用是纖維藝術最具藝術魅力的基本因素,從材料語言、制作手段和表現形式等方面體現了現代纖維語言的拓展領域之廣。從環境和人的主體性發揮闡述了現代纖維藝術的獨特魅力,因材施藝,展示了它獨到的藝術美感。
關鍵詞:纖維材料;傳統;現代;肌理;美感
美,不只是它表面所體現的一種外在形式,它也可以是無形的,觸覺上的體驗。纖維藝術對大家來說并不陌生,但是卻容易忽視它的存在,也正因為傳統的纖維藝術已經滿足不了大家對美感的追求,所以更多的藝術家開始尋求新的探索領域,將原本平淡無奇的東西融入一些新潮的元素和創意的思想,重新展現在世人的面前,讓人為之一動,重拾對它的熱情與興趣。纖維藝術可以說是一門傳統又現代的藝術,它是伴隨著現代藝術的興起而逐漸興盛的,許多藝術家擺脫畫布的束縛,用各種材料來尋求藝術作品的抽象表現。而材料是纖維藝術的第一語言也是關鍵所在,所以我們要了解材料的材質、肌理、色彩、形式等相關屬性,才能把它更好的運用到畫面中來。
纖維藝術的無限開放性,為藝術家探索多元的纖維材料、開拓新穎的藝術形式提供了極為廣袤的創作空間。材料也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樣式新穎,獨具匠心,化腐朽為神奇。這些材料因為創作者的另類使用,給人以陌生化的視覺效果,構建了獨樹一幟的藝術王國。作為一種材料藝術,當代纖維藝術從傳統功能走來,探尋著材料表現性和外延性的無限可能,對肌理美感的挖掘和創造成為當代纖維藝術創作中材料與工藝要素的重要研究。在與其他工藝美術門類相比之,纖維藝術的肌理效果往往是其他藝術門類所望塵莫及的。它可以是高亢激昂,也可以是溫文爾雅,可以樸實大方,可以華麗璀璨。在纖維藝術中,無論是傳統的平面作品還是帶有前衛觀念的裝置作品都是以材料為基礎的,利用不同的表現意識來進行創作。藝術家開始利用材料的自身特性,改變其外部特征并賦予新的形式和內涵,使其產生新的視覺效果,給人以美的享受。纖維作品材料要加以選擇、利用、發揮其與特定造型相適應的質地表現力,因材施藝,增強其審美價值。纖維材料自身具有特定的肌理外觀,因它們在形狀、大小、疏密度、顏色上的有不同的差異而形成不同的肌理效果和肌理美感。我們正是利用了纖維材料這一特殊的性質,有意識地對材料進行加工處理和再創造,不斷探索纖維材料的新的藝術語言,并通過新穎的塑造手段充分體現纖維藝術的肌理美感,使其更加具有強烈的生命力和藝術感染力。豐富的纖維材料和不同的創作手段帶給藝術家創作發揮空間的同時,也激發了藝術家無限的創造力,藝術家對于這一藝術創作賦予了情感,將一件沒有生命的東西充滿感情因素。材料對于設計者來說不再是原來意義上的材料,它們與創意緊密的融為一體,為作品賦予了特定的情感因素,成為宣泄和表達情感的符號之一。更重要的是,從纖維肌理的特殊語言的表現形式,為審視當代纖維藝術的肌理語言提供更多的思考空間和創新的機會。
不同材料和不同的藝術形態與環境空間的融合始終是不可忽視的,如何去創造具有生命力的空間是需要進一步開拓創新的。空間與造型的相互制約,互相輝映,才能營造升華整體空間的美。在多元化的審美需求下,我們應不斷反思傳統,修枝剪葉,保留精髓,創新觀念,構筑新的藝術創作形式,探尋更多的纖維材料與更豐富的肌理語言,讓纖維藝術登上更高更大的舞臺。“大凡看畫,遠看其勢,近看其質”,所以說,視覺、觸覺效果是作品成敗的關鍵。纖維藝術從傳統走向現代,我們要更多的探尋材料的無限可能,善于對纖維材料肌理美感的挖掘和創造。纖維藝術作品無論是二維還是三維的,只要一經掛起,它整體形態就與周圍空間的眾多因素產生關系,創作者必須從中協調,使人們在視覺心理中產生審美聯想,這樣才最終成就此件作品的意義所在。藝術家們對編造手段的駕馭過程中,手法越來越多樣,慣用的繡、編、繞、縫、壓、染的手法,以及一些別開生面的制作方式,都使纖維藝術有了更為與眾不同的藝術魅力。除了追求纖維藝術材料美和造型美,藝術家還在不斷地探尋其他的表現方式。在纖維藝術的發展過程中,它的魅力將會不斷的拓展開來,讓大眾都能領略它的內在美,而纖維藝術的這種美能詮釋著人們的心靈,給人們帶到一番美好的境界。
藝術無國界,它的生命力在于人類永無止境的探索,纖維藝術當然也是這樣。
纖維藝術作為藝術家們探索自然、人類和社會之間和諧關系的一種另類的表現方式,詮釋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審美趨向和文化觀念。藝術家賦予材料新的生命和獨特的美感,這也促使我們在對纖維材料的探索中不斷的提升自己的創作意識。縱觀當今社會,中國所謂的前衛藝術家也在不斷的尋找靈感,但在創新和原創上,中國人的底氣少了許多。我們在討論纖維藝術的影響不僅要深入本質,探究它的溯源,同時還要運用纖維藝術品體現良好的人文內涵,以及從中表現出生活者的美學品位。
【參考文獻】
[1]林樂成,王凱.纖維藝術[M].上海:上海畫報出版社,2006
[2]呼志強.中國手工藝文化[M].北京:時事出版社,2007
[3]華梅.中國工藝美術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作者單位:安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