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淑琛
摘要:
誕生于二戰后的《小城之春》是一部在敘事心理及詩化表達中做的十分典型電影,整部電影僅用了四個場景,五個人物,就生動的展示了四十年代男女青年間糾結的感情故事,并通過細膩的情節設置對故事進行了完美的表達。音響、旁白、光影和道具等在影片中也被賦予了極強的隱喻性。
關鍵詞:《小城之春》;象征;隱喻
導演費穆1948年的作品《小城之春》,半個多世紀過去,在觀看時依然讓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整部影片在空間環境的應用,人物之間的對話,服飾與道具的設置等方面,均有著深刻的隱喻和象征性,從而表達出一種具有豐富意蘊的藝術境界。
一、空間環境的象征
整部影片中,費穆將觀眾的視線始終處于小城內,影片中的取景,一處是荒涼的小城,一處是城內破敗的戴家庭院,二者構成了一個封閉的“回”字型的空間,既是實景,也是一種抽象的意象。影片中人物的生活就在這樣一個封閉的讓人窒息的空間里開展,他們的生活情景與所處空間的對照,使空間呈現出濃厚的象征意味。
電影中多次出現的古城墻具有深刻韻味的意象:全家人同游城墻一次;章志忱與戴秀上城墻一次;章志忱與周玉紋上城墻兩次等。城墻戲每一次出現,對影片情節的發展都起著推動作用。城墻一方面是保護城內人們安全,另一方面,卻對他們的認識格局與眼界起到了限制,使他們對于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
妹妹戴秀到城墻玩時曾對章志忱說:“沿著城墻走,就有走不完的路,往城外一看,你眼睛使勁往遠處看,就知道天地不是那么小,章大哥,呆在我們這個小城里,尤其像我們那樣的家里,真會把人給憋死的。”,說明妹妹對外界的向往和對家庭現狀的不滿。章志忱作為一個來自上海的新青年,他的出現給戴家人帶來了外面的氣息,他的西裝革履與禮言的長袍大褂形成鮮明對比,他也打破了戴家人原有的生活方式,但最終隨著志忱的離開,一切又恢復了原樣,這表現出城墻所烘托出的是當時中國普遍存在的深沉的苦悶,人們的思想并未完全開放。
二、 對話
整個影片為了表達了男女主角間的情感的發展與起伏,玉紋與章志忱的對話尤為重要。
在久別重逢,單獨相見的第一個晚上,鏡頭中玉紋步伐緩慢且遲疑,暗示內心中的猶豫,“我們有十年沒見面了吧?”回應是“老黃給你預備好洋蠟了。”,“你開燈干什么?”卻回“一會就滅了。”這樣的對話也反應了兩人之間的暗示,在暗示之后,女主角得到了想要的答案,主動去拿被子,并再三重復:“我給拿去。”、“我就來,我就來。”、“不,我就來!”表達了兩人間對情感的追逐和猶豫。
男女主角在對話中頻頻出現“嗯”、“啊”、“噢”這些嘆詞,玉紋說:“明兒見”,章志忱說:“噢”,說完之后玉紋卻突然回頭“啊”,說明還不想離開,希望再次引起交流,而壓抑在心里的感情,使得兩人間的對話不著邊際。
戴秀生日后,兩人最終用12個字及豐富的肢體語言表現了對于感情的無可奈何,也使得兩人內心壓抑的情感得以宣泄。周玉紋:“讓我進去!”,章志忱:“回去!別進去!”,在章志忱對她因為砸玻璃割裂的傷口進行包扎后,周玉紋道了一聲:“謝謝你 !”,這是兩人整部劇中的最后一次獨處對話。玉紋在這一段的對話和動作中的表現,表達了當時中國傳統女性對真愛的追求與對傳統的反抗。
玉紋與章志忱的對話中反應的潛對話是他們之間獨特的情感表達方式,反應了在當時思想保守的社會條件下他們經歷的感情折磨和思想起伏。
三、道具與細節的象征與隱喻
在對話的安排外,還利用一些小道具、服飾等對影片人物生存的處境或內心的掙扎進行隱喻,使影片敘事顯得簡潔而又含蓄。
蘭花與盆景:通過這兩種由玉紋和戴秀送給章志忱的禮物,分別表現出兩個女人不同的心理:蘭花的象征著淡泊,高雅。孔子舉了芝蘭“不以無人而不芳”作為生動的比喻以說明“君子不為窮困而改節”。蘭花象征不為窮苦所改變的人格。以蘭花來隱喻玉紋,有著當時時代背景下對國內傳統女性的審美理想。盆景象征妹妹戴秀,栽植的松樹充滿著青春和活力,卻困于小小的花盆中,猶如戴秀生活在小城中,在這樣一個封閉狹小的空間里,難以成長,僅能成為觀賞。
服飾:玉紋在老黃處得知有客人時,心里想著“可能是他,又應該不是他”卻也換了新的服飾,表明玉紋心里的期望。玉紋和章志忱初次談話后,玉紋在去取被褥的短短時間里卻更換了服飾,一方面是想把最美的一面展現給戀人,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夠引起兩人間的感觸。影片中玉紋一開始衣著十分純樸,但與章志忱的幾次見面,服飾穿戴都比較靚麗,有一種“女為悅己者容”的感覺。
中藥與西藥:在影片中中西藥分別出現,中藥在這里作為傳統文化的象征,一直被禮言認為能治愈身體,但卻沒有起到什么作用。學習西醫的志忱來了之后,給禮言帶來了新的藥房,用西藥來治病,并要他經常出來曬曬太陽。這種被志忱從大城市帶來的新的理念給他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象征著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一種交流碰撞。
除此之外影片中還有很多具有特殊意義的細節和小道具,如熄燈時的警報、玉紋手中的菜籃等等都有一定的隱喻性。同時在音響、旁白、光影的應用上也被賦予了極強的隱喻性
《小城之春》是一部偉大的作品,它充滿象征,其中每一個場景都有著深層的含義,每一個人物和物品都有著其象征或隱喻,因此《小城之春》影片雋永含蓄,令人回味,是中國電影史上的一部不朽的經典之作。
【參考文獻】
[1]安德烈·巴贊.電影是什么[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87.
[2]文武.評《小城之春》[J].電影藝術,1990(01)
[3]鄭堅,楊建華.影像·現代·民族—論費穆電影及其《小城之春》的接受歷程[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1)
[4]閆彩蝶. 疏影橫斜、暗香浮動—解讀費穆《小城之春》的文化意義[J].影視之窗,2005(03)
【作者單位:上海大學數碼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