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林
語言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學科的教學語言都有自身的語言特點。《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在語文教學中要培養學生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教學活動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語文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那么,教師如何正確地引導和有效地組織呢?除了要求教師要更新觀念,提高綜合素養還要靈活地運用教學策略和方法。
我想教師的語言特點在這里有一定的橋梁與紐帶作用。尤其是在語文教學中,教師的語言應具備如下特點。
一、語言必須標準化
在小學階段,語文教學是母語教育,是基礎的教育,是從最基本的發音開始的。語文教師就要抓好這一關鍵時期,給學生打好學習語文的基礎,讓學生能發出標準的聲調。教師要時刻以標準化的語言組織和引導孩子學好語文,并且在生活實踐中隨時指正方言與普通話的差異,如平翹舌不清,聲母n、l的混淆……還要經常訓練學生用標準化的語言與別人交流。久而久之,就會使學生養成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習慣,做到說話字正腔圓。
二、語言必須精確
在語文教學活動中,語言的精確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效果的高低。僅四十分鐘的課堂,如何用較少的語言表達更豐富的內容,就要靠語言的精確,不說廢話。一些教師都會有啰嗦的毛病,總是擔心學生接受不好,三番五次地強調。這樣不利于學生掌握本節的知識重點,還會產生負面影響,極其不利于語文能力的提高。但是,我們也不要單純地控制語言少,而是提倡無止的少講。我強調的是要提高教師語言的質量和精確度。要善于抓住問題的關鍵和內容的重點,留給學生大膽想象和討論的空間。最后,教師的語言要收到畫龍點睛的功效。
三、語言必須具有評價的真實性
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主要以語言最為常見。老師的一句評價可能讓學生熱情高漲,也可能讓孩子徹底改正錯誤,變得更加完美。以往對學生的評價是表揚多,批評少。我覺得這確實有積極的一面,但是也不夠理想。表揚得多了,孩子們會拿自己的優點在老師面前掩護自己,樹立自己的表面形象。這樣時間長了,容易使學生養成虛榮的一面,很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我認為,評價應該是真實的。首先要給學生一個公開、公正的平臺,告訴他們對就是要表揚,錯就是要指正出來。然后讓學生知道人無完人,人人都有錯誤,關鍵是知錯要改。這樣可以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使之勇敢地承認錯誤。所以,真實的評價能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打下良好的基礎。
可以說教師的語言是一門藝術,是一門學問,有待于我們在今后的教學中進一步探討。
(作者單位 吉林省大安市兩家子鎮中心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