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鳳祥
小學科學課中的情境教學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力手段,教學實驗證明,創設科學課中的教學情境,是激發學生學習求知欲和思維的重要手段,創設課堂教學情境的方法多種多樣,作為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教材的不同內容等具體情況和條件靈活運用。巴爾扎克說過:“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疑義是問號。”沒有問題哪來的探究。可見,“問題是深入的階梯,是長進的橋梁,是觸發的引言,是覺悟的契機”。那么,如何讓學生能夠提出有探究價值的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下面談談我在科學教學中是如何在提出問題時合理地給學生創造情境的。
一、利用游戲創設問題的情境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采用靈活多變的實驗方法,巧妙地安排新奇有趣的實驗,讓學生通過動手動腦,創設寓教于學的情境,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產生動力,主動探究。在教師的引導下,依靠較適合教材提供的材料進行實驗,讓學生自己在實驗中去發現問題、回答問題和解決問題,使它們成為知識的探究者,而不是消極的接受者。
例如,在《摩擦力》一課的教學中,我在上課時,把兩本書每一頁相互疊壓在一起,讓學生選出班級力氣最大的兩名同學,每名同學抓住書的兩端,用力向兩邊拉,看能不能把疊在一起的兩本書拉開,班級的學生立刻熱烈起來,他們的意見出現了不一致,爭得面紅耳赤。實驗的結果是可想而知的,沒有拉開,我立刻抓住這一契機問學生為什么會是這樣,學生七嘴八舌,小小的班級熱鬧起來,我說:“同學們,我們都知道這兩名同學的力氣很大,但是為什么拉不開呢?老師現在給這本書吹一口仙氣,馬上會讓這兩本書分開。”我把這兩本書拿過來,在書的結合部吹了一口氣,書立時分開了。學生看到非常驚訝,追問為什么會是這樣,我抓住這一時機把教學引入主題:摩擦力現象。通過這些實驗例子,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望,啟發了學生的創設思維,起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利用獨特的實驗創設問題情境
新鮮的事物,獨特的實驗,具有較強的刺激性。學生看之動心,思之有趣,品之有味,能夠激發興趣,使學生產生思維的動機。
趣:《熱是怎樣傳播的》一課,課的伊始教師就說:“你們見過燒不死的金魚嗎?今天老師讓你們看看。”然后,老師把一條活蹦亂跳的小金魚放入一個大試管中,把試管斜夾在鐵架臺上,用酒精燈對著試管的上部燒,試管上部的水燒開了,而金魚仍然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教師說:“看來這條金魚果然是燒不死,你們有什么問題要提出來嗎?”學生對這個現象感到驚奇,紛紛提出了想探索的問題。如,為什么金魚燒不死?用酒精燈在試管底部燒,金魚也燒不死嗎?等等。探求愿望油然而生。此情此景,學生真想馬上就得到問題的答案,從上課的開始就投入積極思維的狀態。逼真、生動、形象、有趣,學生會在趣中生疑,疑中求知,在愉快的情境中主動進入思維狀態。
奇: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維始于驚奇”。誠然,驚奇能夠帶來強烈的刺激,刺激是大腦興奮的信號,是思維的驅動力。驚奇的心態往往伴隨著疑問,能夠激發學生求知的渴望和探索的意念。在物理教學中,龐大的實驗、驚心動魄的場面、強烈的心理反差以及出神入化的實驗方法等,均能激發學生思維的動機。
教師在利用實驗的方法創設問題情境時,應以“驚”“奇”為誘因,創設“動人心弦”的情境。在物理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挖掘素材,捕捉學生的心跡,精心設計,創造驚奇氣氛,使學生“驚之以心,動之以情,發之以問,曉之以理”。
在講“熱傳導”一課時,在上課的開始先演示一個小實驗:在一個紙盒內放入水,然后教師問學生:“如果用酒精燈給紙盒加熱,會看到什么現象,水會燒開嗎?”學生的回答幾乎都是只有紙會燒著,水怎么會燒開呢?接著演示實驗,學生感動真實可靠,又與原有的觀念形成了一對尖銳的矛盾,在和諧的氣氛中產生了相互矛盾的“不和諧”的心理。“1+1≠2”的結論必然會引起反差強烈的心境,學生會在沖突和矛盾中產生驚訝,在驚奇中產生探索的意念,激發思維動機。
新: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使得他們常常對周圍新鮮的事物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奇妙的實驗現象、生動有趣的實驗會引起學生的直接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其主動學習的欲望。所以,教師利用實驗創設情境時,應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實驗力求“新”,這樣就會極大地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教師用簡練、新穎、恰當、妙趣橫生的導語引入課題,會大大激發學生的主動學習興趣,進而想學、愛學,快速進入最佳學習
狀態。
總而言之,教學情境的創設要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要根據學生實際、教材的不同內容、具體情況和條件靈活運用,創造出適合學生而富有情感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情景交融中愉快地探究,深刻理解,牢固地掌握科學知識,提高教學質量。
(作者單位 遼寧省北票市三寶鄉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