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雙坤
現在的小學思想品德教材中的《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教
材極貼近小學生的生活實際,因此,廣大擔任品德課教學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使用好教材,走進學生的實際生活,完成或更好地完成品德課的教學目標、教學任務,把德育教育融合各門學科的教學中去,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道德風尚。具體地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實施教學。
一、道德情感的滲透、言傳身教、為人師表是塑造少年兒童心靈好品質的重要過程
言傳和身教這兩種教育方式在教學中是特別重要的。在傳授道德知識和正確行為引導中,要體現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道德教育融入少兒的內心世界,使他們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生活中養成和教師或家長一起按時參加各項活動的好習慣。比如,每周一教師都要按時和學生一道參加升國旗儀式。班隊會活動以及其他各項集體活動。在課上不挖苦學生,更不能對學生進行打罵等變相體罰。生活中要給他們樹立一個講衛生、不亂扔果皮、紙屑、食品袋等生活垃圾的形象。平時不要亂花錢,體貼父母等家人的勞動艱辛,在家中孝敬父母及長輩,尊敬老師。
二、滲透德育思想,取材于生活
取材于生活就是利用現有教材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回憶家庭生活中,父母及家人對自己做了什么,讓學生廣開言論講述自己親眼看到的家人為自己做的事,體會家人的愛。學生都爭先恐后地發言,個別學生把父親、母親對自己無微不至的關愛,講得特別生動感人,全班學生聽了都流出了激動的眼淚。接著我又完成了下一部分內容:“我們的家人這樣關愛我們,讓我們茁壯成長,
而我們該如何回報父母及家人呢?”一個學生站起來說:“我們也為父母及家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來回報他們!”大家開始講述怎樣為家人做事了。接著老師又講了自己小時候與家人之間的關愛故事,同學們備受鼓舞。在課堂小結時,老師說:“有了我們和睦的小家,才能有和諧的大家,請同學們齊唱歌曲《國家》。”
三、抓住細節,著重培養學生對生活進行觀察的好習慣
《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都是以我們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礎的,只有通過孩子們對生活的觀察,才能調動起已有的生活經驗、生活體驗。但是,各個年級的學生觀察能力又有明顯的差距,要區別地采用選擇觀察的方法,低年級學生總會伴隨著豐富的想象,易脫離生活實際;而中高年級學生則注意觀察細節變化,去描述生活。
在觀察生活中,著重細節觀察,還要學會從不同角度觀察生活,全面地觀察生活,帶著一定的思考去觀察生活。例如,一年級教材中“我們的校園”主題活動中,我讓學生閱讀、欣賞教材的課文及圖片,讓他們說說校園的場景。接著老師帶全班學生到校園的各個地方去找到他們想了解的場景,知道在校園里除了任課老師以外,還有好多工作人員為我們做著服務工作,完成了熟悉學校環境、設施,并受到了安全等方面的教育。
總之,我們作為一名德育教育工作者,只有言傳身教,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品行,從諸多方面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修復學生不良的道德言行,才能逐步把兒童培養成合格的社會主義“四有”新人。靠近新課標,開放課堂模式,帶領學生乘道德之船,駛向道德的理想彼岸,讓德育教育的陽光永遠燦爛輝煌。
(作者單位 吉林省梨樹縣萬發鎮中心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