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東靜
閱讀能力是對書面語言的感知與理解能力,是我們在日常生活、學習和工作中最基本的能力,因此,閱讀能力的培養是小學階段語文教學的主要目的。下面就此論題,結合自己多年以來的教學實踐簡要地論述對如何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看法。
一、提高教師在閱讀能力培養中的藝術性
提高教師授課藝術性的方法多種多樣,其中創設一個良好的特定的情景,極易激發學生的思維。在教學中根據教材內容和情節,運用多媒體工具,創設情景,活躍孩子們的思維。如《小音樂家揚科》一文中:“后來聽到罵聲,鞭打聲,小孩的哭聲,吵嚷聲,狗叫聲……其實,老師在講述這一段落的時候,可以適當準備一些音響資料,不要急于立即去看課文,先給他們聽一段音響,讓學生一邊聽一邊想象。學生通過想象,有的說:“我看見小揚科被打得渾身是血,小孩嚇得大哭,院子里的狗也跟著亂叫。”有的說:“小揚科好可憐,被打得非常厲害,可是只有小狗為他鳴不平。”這個時候無需老師多講,學生便深深地體會到了小揚科的悲慘遭遇。
二、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其實,只要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充分運用起現代化的媒體工具,不一板一眼地咬文嚼字,孩子們的閱讀興趣自然而然就高漲了很多。比如,我們可以根據課文內容,制作一些課件,融詩、畫、情、景、聲于一體,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去體驗、去想象。如,教學《可愛的草塘》這一課時,可先播放課件:伴著優美的古箏樂曲,一幅優美的畫卷呈現在學生的眼前:在藍天白云下,又大又美又綠的草塘一眼望不到邊,草塘中,一條清凌凌的小河映著藍天、白云、蘆葦、蒲草。學生欣賞著名曲,雙眸凝視著畫面,使教學達到了“言盡而意未盡”的效果。
三、在閱讀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在我們的課本中,有一些文章故事性較強,粗一看,故事已講完了,但細想起來,還留有一定的懸念。比如,《凡卡》這一課末尾:“凡卡把信塞進郵筒以后,過了一個鐘頭,他懷著甜蜜的希望睡熟了,還做了一個美夢。”做什么美夢呢?這個美夢可以說是全文的點睛之筆。如果能以《凡卡的夢》為題材,結合他們自身,把他的夢寫出來,這樣不僅有助于學生了解沙俄時代窮孩子的悲慘命運,同時還訓練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綜上所述,在新課改的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能力的培養從課堂教學已經延伸到社會生活實踐中。只有當課堂教學與社會生活得到充分的結合,我們才能真正適應時代的要求,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作者單位 內蒙古自治區阿爾山市第二小學)